⑴ 有沒有長期是靠股票,或炒基金過生活的人呢
肯定有,我身邊就有全職炒股的人,靠炒股過生活。這個人就是我同學,我們同樣是2007年一起入市炒股的,但他自從2010年開始選擇全職炒股,已經全職炒股十年有餘了。
他個人就是宅家男,可以天天不出門的那種,反正在家能呆得住,根本沒有什麼朋友的,每天都是宅家陪老婆和女兒,但由於他的堅持炒股,堅持下來就是已經成功了,最起碼已經實現財富自由了。
還有另外一個就是靠投資股轉債,不炒股專門研究股轉債的投資,雖然前期投資者失敗的概率大,堅持十年八年之後,總結了很多經驗,最終還是走向成功的。
因此可以肯定,現實生活中絕對會有不少人全職炒股,全職投資基金來生活的,這些全職投資的才是真正金融市場的高手。類似我自己,我只能算半個職業股民,平時炒炒股,每天也是做做自媒體,反正都是以自由職業為主。
⑵ 我有50萬如果做做銀行基金理財做的好不用上班了可以養活自己么專門在家研究理財基金股票這些
如果是銀行的保本投資大概利率是5%左右,如果是股票,安全點是8%,主要看年份,我一般是打新。如果按5%計算,你一年只有 3w,你起碼要找到穩定投資收益10%的投資才可行,但是保本投資是不可能有這么高的利潤的。
⑶ 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人熱衷炒股、買基金 腳踏實地工作,不香嗎
為什麼要把腳踏實地工作和炒股、買基金對立起來呢?腳踏實地工作和炒股、買基金並不矛盾,你完全可以一邊腳踏實地工作,一邊炒股、買基金。
工作是你的主業,必須腳踏實地努力地做好,工資是你的生活保障,除了生活用度以外,一般還會有餘額,有的人喜歡把錢存進銀行吃利息,有的人喜歡風險投資,讓錢再生錢,哪樣都沒有錯,個人喜好不同,做事風格就不同,熱衷於炒股、買基金為什麼要特意提出來呢?
我們都知道收益越高風險就越大,有的人承受風險的能力差,自然會把錢存進銀行,我就是這樣的人。
而有的人比較傾向於基因,為什麼呢?因為基金定投熨平了波動風險。採取定時定額的方式買入基金,從買入點計算,漲跌50%的概率,高低價格都均勻買入,就可以熨平股價波動。基金是由專業的職業經理,根據被動復制指數和數量模型主動買賣股票,克服了人性貪婪和恐懼心理,專業的事情交給專門的人去經營,從勝算上講,就比散戶炒股大,並且基金是一攬子股票或者是股票池選擇,風險相對炒作個股來說更小。所以說他們炒股不如買基金。
如果你是一個職業炒手,那麼市場風險和基本上就可以忽略不計了,除非面對一些系統性風險,可能會無法去及時躲避,但是也會有相應的有效退出機制,及時退出躲避這樣的一個下跌和虧損。所以我們要正確和理性去看待這個問題,因為畢竟中國股市現在才剛剛起步,未來幾十年大牛市,要有這種堅定的目標、毅力和信心,長期投資未來還是能享受這樣一個牛市給大家帶來的福利。
⑷ 股票和基金,哪個適合打工族為什麼呢
這個問題還真的不好回答,主要還得看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因為打工族也分很多種,有的人月薪五六千,有的人月薪過萬,有的人月薪2~3萬,那麼不同的打工族,他們的收入不一樣,可以選擇的投資產品資源就會出現一定的差異。當然收入越高的人並不代表了他們的風險能力越強,也不代表了收入越低的人,他們的風險承受能力低。對於選擇股票還是基金的投資,在於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而不是一概而論到底適合股票還是基金。
不管是打工族還是做老闆的,股票投資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股票的漲跌受到的因素也特別多,所以作為打工族,一定要對股票和基金有一定的了解,切記不要盲目投資,畢竟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⑸ 不工作,以炒股為生可行嗎
一般來說,好像都不宜放棄工作,專心於股票市場。一來,股市有風險,如果在股市投資失敗了,還放棄了寶貴的職場履歷,以後怎麼辦。二來只有在有一定積蓄的情況下,在投資股市不會影響日常生活的情況下,投資股市才是比較穩妥的,這是搞投資最基本的原則。
知道可能是比較自信,覺得憑借自己的才智和能力,能夠戰勝股市。不過可以非常負責的告訴,股市裡聰明人太多了,但是真正戰勝股市的人少之又少。如果是很自信的話,那麼這個自信多少有些盲目。 如果是因為工作過於辛苦,單位的人際關系各方面不如人意,而起意改作股票。那麼這也是不可取的。做枯孝賣股票看起來人際關心單純得多,但是其辛苦程度一點不亞於一份常規的職業。另外,還時時刻刻承擔者損失資金的風險。也就是不一定賺到錢,還丟棄了工作。既沒撿到西瓜,也沒撿到芝麻。 如果真的有這方面的志向,建議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來達到目的。
具體是這樣: 首先得干好本職,給自己多積累一些本兒。沒有本兒上哪投資股市去。 其次,如果不滿意自己目前的工作,應該嘗試改變現在的工作狀況,比如調整與同事的關系,積極地爭取自己中意的職位,或者有可能換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工作。得有一直工作下去的打算,的職場履歷還是非常重要的,工資呀福利呀保險呀什麼的還靠這個呢,一邊攢錢一邊積攢投資知識。尤其是股票知識的積累,有決定的作用。要了解股市是什麼,操作辦法有哪些,另外還要關注心沒逗理問題。強調在學習股票知識的過程當中或許會發覺自己其實並不適合做股票。這時,你就應該果斷的打消專業做股票的念頭,改變原來的目標,改為業余投資、被動投資,或者乾脆不投資。 當該積蓄的積蓄了,該積累的積累了,到了那一天,真的該去投資股市的時候自然就會去投了。
要想成為一個職業股市投資人,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一看那些已經在股市裡的職業投資者是怎麼走過來的。可以讀一讀寫的類似投資手記的東西,感受成為職業投資者的整個過程。從中不僅能夠了解許多經驗教訓,同時還會了解促使他們成為職業投資者的環境、動因,以及這些人的個性和精神特質。了解了足夠多的職業投資者的經歷之後,對做選擇就極有幫助了。 了解了經歷之後會發現,當中大慎洞部分都是一點點走到這一步的。開始只是好奇、隨大溜兒而後是一番上天入地的股市歷練最後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操作方法,心理上也經受了鍛煉,終於有一天,他們能感覺到自己可以靠這個生活了。這時候才會下決心做一個職業的投資者。 什麼事情都是慢慢積累而來,工作需要一天天干,投資也是如此。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打折的午餐。還是要靜下心來,把多餘的慾念放一放,投入到工作中,磨礪自己,讓自己更有耐性,更有韌性,更有知識。會有那麼一天,一片廣闊的天地就展現在眼前。
⑹ 每天不上班,光靠炒股能支撐起一個家庭的開銷嗎
說到投資股市,不是你有錢就可以用錢來賺錢的,而是你要對投資標的,認知達到80%以上的熟悉,比如說你想通過炒股為生,你首先就要知道什麼是股票?如何進行股票投資?一家公司是如何上市的?上市公司要具備哪些前提條件?上市公司每年的業績要通過什麼去看?什麼時候該家上市公司會面臨退市的風險等等這些。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這些職業股民當中,他們能夠賺錢的比例肯定比普通散戶高出很多,而且有很多人確實是賺到大錢的。
比如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有很多私募股票基金,這些股票基金從長期來看,其實大多數人都是賺錢的。據有關數據統計,截止2019年10月底,深圳有業績記錄的股票類私募機構有198家,這些私募股票基金2019年以來平均收益率錄得33.51%,最高收益489.14%,最低收益-24.73%,其中188家私募機構獲得正收益,佔比高達94.95%。而同期上海地區的私募股票基金平均收益為28.08%。北京的平均收益為26.89%。由此可見在北京,上海,深圳這些金融中心很多人投資股票其實都是賺錢的。
⑺ 你身邊有不上班靠期貨,股票,基金來維持生活的嗎
期貨交易普通人還是遠離吧,聽說過好的炒期貨爆倉跳樓的。靠股票基金維持生活需要很高的本金,沒80 100萬很難維持日常開銷。
普通人買基金和股票,長線持有可能會慢慢變富,至少能錦上添花,獲得年化10%左右的收益。
以前我一表哥就是炒股票的,不上班專業炒股票。 2007年把股票賣了一半,在深圳買了兩套房子,然後繼續炒股票。到了2008年年中賣了一套房子繼續炒股票,這時候還堅持到了2010年。 2010年決定回老家,然後深圳這房子租給了他親妹妹住。 到了2012年估計實在坐不住,手上又沒錢,就想到把深圳這套房子賣掉,直接賣給他妹妹了,然後在老家投了一個沙場,合夥投的,不到一年全虧完。聽說當時沙場是賺錢的,全是他自己賭掉了,然後把股份轉讓繼續賭。 之後又搬到鄉下去了,表嫂也不說離婚反正讓他反省,也和表哥分開住了,搬到她女兒家住了,表哥一個人在鄉下住。這樣維持了一年多。後面估計表哥想通了,又回到我們縣城去她女兒那裡把老婆接回去,慢慢的又在縣城開了個小批發部,一直到現在。
我一個朋友十年前做生意,現在每天在家做股票、期貨、基金為職業,每天交易時間盯盤,閉市之後散步、下棋、喝茶。2019年以前背個筆記本電腦常年出門 旅遊 。普通人以資本市場為生比較難。
他早年做生意積累下了資產,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他每年的收益30%左右。他說:"期貨主要做玉米,玉米用資金相對少十萬元就可以,三分之一做投資剩下的做備用金,波動不劇烈,每年做一、二輪。銅用資金大波動劇烈,不好把控。"
今年六月份,美國通過金融交易系統檢測到一個資本市場上的大牛人!美國金融交易系統檢測到香港資本市場上有一個人資產達到1500多億美元,超過了現在世界首富。這人入市2000元,資產翻了二百萬倍以上;資本市場對個資料保密,這人名字美國也不知道,美國只是知道這人的交易代碼!
資本市場因人而已,適應自己的就是最好。
有!五年前認識一個朋友,他從30歲開始便辭去國企的穩定工作,開始一個人在家專門炒股。當然他不是像大家想像的那樣,用自己的錢炒股。他是幫別人炒,涉及國內A股市場以及美國的期貨市場。他有一套自己研究出來的方法,據說理論基礎為易經。這么多年下來,雖沒有大富大貴,但也過得平順。日常生活開銷應該能滿足。
有一個,就一個,衣食住行都是股市帶來的,沒有賺到大錢,但是吃喝不愁,也是不喜歡工作上的爾虞我詐,所以選擇與股為伴。不管股市如何漲跌,在他臉上都看不到半點情緒,就算15年那次股災,他也跟沒事兒人一樣,那段時間他說他不敢看股市,只看電視,炒股的前提也許是得有一顆強大的心臟吧!
沒有大資金放在銀行吃利息,,還是老老實實搬磚才實在
有這樣的人,但前提是他們的資產僅靠銀行存款利息已經可以維持正常生活水平。而他們做這些的倉位並不高
期貨就別去碰了,碰的人基本都是傾家盪產的!你沒有這個本錢,就不要去碰這些東西!股票,基金倒是很多人買,但是,也需要其他收入,單單靠股票基金的人,我周圍沒有什麼人!
我試了一下,目前還不行,因為股票這個東西你做不到穩定收益的話,維持生活有點不靠譜。
沒有
⑻ 基金可以當成職業來做,么
在具備一定條件下,把買基金當做一種職業也是可以的。
1資金量要求比較高。截止2017年底,也就是公募基金過去20年中,偏股型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平均為16.5%,我們假設一個普通投資者能平均穩定獲取10%收益,而一個成年人一年必要的生活開支大概是5萬元,那麼無論你是基金定投,又或者是分布式建倉,你用來購買基金的初始投資就要大於50萬元。而根據來自央行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住戶存款余額72.44萬億元,如果按13.95億的總人口計算,平均每人儲蓄存款為51931元,可見50萬並不是一個小數目。
2專業的金融知識必不可少。購買某隻基金,本質上就是購買了一攬子的股票,那麼基金重倉股表現如何,未來前景如何,目前市場行情走向,還有就是上市公司的財報研讀;又或者是購買了債券基金,那麼債券市場表現如何;購買黃金基金,貴金屬走勢情況都需要學習,一般的投資者還真沒幾個能花時間學習的,即便是願意花時間,很多人都看不懂。
3金融市場交易策略。無論是購買股票還是基金都屬於金融市場交易,那麼就會有漲跌,跌的時候如何調整如何加倉,漲的時候何時止盈,金融市場瞬息萬變,機會到來的時候,可能只有幾分鍾的時候留給你反映操作,這些都需要你提前指定好交易策略的。
4心態極其重要。投資心態很重要,尤其是專業做投資的,每天不是對著大盤就是對著各種數據,既要耐得住心去學習,在面對大漲大跌時又要臨危不亂,及時應對。特別是你買的股票或者基金連續大跌幾天甚至是更多的時候,會容易就搞崩你的心態,這對於你的後續投資操作是非常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