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一隻股票主力的成本怎麼觀察
1.測算平均價
莊家若通過長期低位橫盤來收集籌碼,則底部區間最高價和螞純纖最低價的平均值就是莊家籌碼的大致成本價格。此外,圓形底、潛伏底也可以用此方法測算持倉成本。莊家若是通過拉高來吸籌的,成本價格會更高一些。
一般而言,中線莊家建倉時間大約在40~60個交易日,即8~12周,取其平均值為10周,從周K線圖上,10周的均價線可認為是莊家的成本區,這種演算法有一定的誤差,但偏差不會超過10%。作為莊家,其操盤的個股升幅最少應在50%以上,多數為100%。
一般而言,一隻股票從一波行情的最低點到最高點的升幅若為100%,則莊家的正常利潤是40%。
我們把莊家的成本算出以後,即可知道莊家的最低目標價位,不管道路是多麼曲折,股價遲早都會到達這個價位,因為莊家若非迫不得已,絕不會虧損離場。
2.測算最低價
在最低價位之上成交密集區的平均價就是莊家持倉的大致成本,通常其幅度高於最低價的15%,30%。
3.測算股價
以最低價為基準,低價股在最低價以上0.5~1.5元左右,中價股存最低價以上1.5~3.0元左右,高價股在最低價以上3.0~6.0:元左右為莊家的大致成本范圍。
4.測算新股成本
新股上市後,股價的運行一直保持較為強勢的特徵,如果在連續幾個交易日股價總體向上,換手頻繁,並且一周之內換手達到了100%以上,這種情況下,股票的平均價格就大致接近莊家的成本。
上市當日換手率超過60%的新股,莊家的成本價在上市首日開盤價與收盤價的平均值附近。這是因為,新股上市當日,一級市場申購成功者大量拋售套現,此時正是收集籌碼的最佳時機,看好該股的莊家通常進場大肆吸貨。
因此,上市首日換手率一旦超過60%,當天的平均價必然是莊家進貨的成本價。
尤其是在弱勢時,一些中大盤股或行業屬性不被散戶看好的股票,上市後低開低走,莊家正好趁機大量吸貨。
一旦莊家完成收集過程,日後的拉抬幅度往往是首日收盤價與褲兄開盤價之平均值的2—3倍,甚至4—5倍。
散戶只要在此區域進貨,持股3個月乃至半年以上,常有驚人的獲利。
上市首日換手率不足50%的新股,莊家成本一般在60日均線與120日均線之間。大多數莊家收集籌碼不可能集中於一日,上市首日若未能收集夠籌碼,莊家則需要一定的時間吸貨。
對大多數剛上市的新股,莊家如果立即拉高吸貨,往往成本較高,所以需要慢慢吸籌。大多數莊家收集籌碼一般需要2—4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收集完畢之後,在大勢適度活躍時擇機拉抬。
發動一波行情。因此,60日均線與120日均線之間的價位往往是莊家的成本區域,散戶在這個區域擇機介入,取勝的把握較大。
5.測算老股成本
冷門老股的莊家成本悶仿在底部區域、箱形震盪的最高價與最低價的均值處。
一些股票因利空調整得十分充分,股價已深跌,無人關注,此時有心的莊家正好趕來撿便宜,然後施展操作手法吸籌。但要想騙出散戶手中的廉價籌碼並非易事,唯一的辦法是反復拉抬、打壓。
這時股價K線圖及成交量的特點是:K線小陰、小陽或連續陰線並伴隨成交量萎縮,之後突然來一兩根太陽線,同時伴隨成交量的放大。然後,又是成交量萎縮和連續陰線或小陰、小陽,如此反復幾次,股價上下成箱形震盪,成交量間隔性放大。
莊家的成本就在箱頂與箱底之中位附近。散戶在箱底或箱體中位進貨埋伏,將來莊家籌碼收集完畢必定發力上攻,漲幅會非常可觀。
慢牛股莊家成本通常在10日均線與30日均線之間的黃金通道內。
有些朝陽行業潛力股,莊家因看好該股基本面,在裡面長期駐守,耐心運作,只要該股基本面不發生重大變化,莊家就不會出局。其走勢特點是:
股價依託10日均線或30日均線震盪上行,緩慢攀升,莊家手法不緊不慢,不溫不火,股價偏離均線過遠則回調,技術整理幾天,一碰到30日支撐線就上行,成交量既不放得過大,也不萎縮得太小,始終保持一個比較適中的水平。
這種慢牛股的莊家成本區域就在10日均線與30日均線之間。散戶在此區域適宜進貨,賺錢的概率極大。
2. 莊家買賣股票的成本是不是比散戶低,也就是說他們繳納的交易費是很低的,要不然頻繁地做市成本不就很高了
莊家買賣股票的手續費(傭金)肯定比散戶低,如果是自營戶(券商)就沒有手續費,主要費用是印花稅。莊家頻繁買賣做市的後果就是成本一定會不斷提高,行話叫「舉杠鈴」。隨著股價升高後續資金需求就越大,有的莊家由於資金鏈的斷裂無法支撐股價,就會造成股價跳水,所以跟庄也要小心。
3. 股票莊家是如何賺錢
不少人有時候不理解,莊家的成本是20元,他將股價打到10元或者15元,他不也虧了嗎?這真是傻庄,其實散戶是不明白的,莊家賺錢的手段很多時候是和散戶不同的。我來舉個例子, 600331宏達股份(5.990,-0.05,-0.83%) ,當時有些機構的成本是70多元,但開盤後連砸7個跌停板,最後在38元被打開,按理說機構虧慘,如果庄不砸跌停板,出貨的價位不是高些嗎?損失不是小些嗎?
其實不是這種情況,不砸跌停板出貨,散戶也會跟著出;而承接盤有限,機構的貨是出不掉的,慢慢的下跌機構損失會更慘,並且你由於價格沒有吸引力,找不到對手盤,那就成了鈍刀子割肉,痛苦只有自知。
採用了猛砸跌停的辦法,市場的目光就會集中到那上面來,當跌到一半時,有協同私募或者機構開始巨量吃單,因為在這幾天的跌停中市場的關注度非常高,而出現巨單吃貨了,這說明這時的股價應該反彈了,技術上超賣出現,股價腰斬,怎麼著都要反彈個百分之十幾到二十,所以散戶、大戶一哄而上,機構賣單被哄搶。
但現實情況並不是散戶和大戶們所想像的,在熊市中放巨量的往往都是出貨,看似大單掃貨,其實就是莊家們設的陷阱,然後利益分享。
再舉個南車上市的例子,上市價超過發行價60%以上,5個機構席位齊刷刷的排在購買的前5名,這些機構傻了嗎?非要溢價60%來接盤,特別在熊市中,還怕買不到籌碼?如果等幾天再買,也許到發行價都有可能。
其實,機構們一點不傻,這不過是機構之間穿連襠褲的表演,那些獲得60%以上溢價的會給這些接盤的機構分配一定利潤的,而且這些機構買入的也並不多,更多的籌碼是溢價交給了其他人,包括大量散戶手中了。對接入大部分高溢價籌碼的這部分人,那些獲利者就不用考慮什麼了。
這里我還回到前面,600331宏達股份,那些機構70多元的成本,卻賣出38元,那不巨虧嗎?這不過是散戶思維,從現金數額來說,機構是大放血了,但從籌碼角度來說,機構可以按現在復權價格18元,等於賺了一倍的籌碼,只要漲回30多,機構的本就回來了,而那些守在38以上的人,只好等驢年馬月了。這還不排除後面繼續下跌的可能,如果股價繼續下跌,機構就更容易獲利。
所以,我操作的股票我就希望它能跌下來,盡量的低。
舉個例子,在20元到18元區間,我出掉了手中的20%股票,在18到16區間我又出掉18%的股票,後面我就要回補,因為在這種下跌的情況下,不少止損盤開始涌現,還有些人要補倉,這時候我就要根據籌碼情況做反彈,為什麼要做反彈呢?主要是吸引抄底盤進來,當然,如果抄底盤巨多,第二天我就再反手做空。
4. 在股市裡怎樣識別莊家的持倉成本
想知道莊家的成本,是諸多中小投資者夢寐以求的事情。嚴格意義上講,莊家的成本只有莊家自己才真正知道,它屬於一種高度的商業機密。我們只能根據股價的走勢、成交量的變化大致的去分析、判斷,最多隻能算一個近似值。並且,莊家的成本是包括許多的綜合費用,如建倉的成本、拉升的成本、出貨的成本、資金拆借的成本、公關交際的成本、人員費用的成本等等.其中大部分是我們無法算計的,我們僅僅能夠探索的只是莊家的建倉成本。
一, 莊家在潛伏性建倉時,屬於初級建倉。這個時候的股價多為低位盤整時,其成本也大致在箱體的中心值附近。如果莊家是拉高建倉,這個時候的建倉成本大致為初級拉升時的最高價的1/2和最低價的2/3的位置。
二, 找出股價一段時期內的最低價,在這個價位附近的成交密集區的平均價格,就是莊家吸籌的大致成本,這個幅度大約在最低價的15%以上和30%以下。
三, 以股價最低價作為基準,低價股上浮0.50元-1.50元;中價股上浮1.50元-3.00元;高價股上浮3.00元-6.00元。這是一種非常簡單地計算莊家成本的方法。
四, 新股上市後,股價的運行一直保持較為強勢的特徵,如果在連續好幾個交易日股價總體向上,換手頻繁,並且一周之內達到了100%以上,這種情況下,股票的平均價格就大致接近莊家的成本。
五, 利用錢龍靜態分析系統確定莊家成本。具體的方法就是進入錢龍靜態分析系統,敬基從眾多的技術指標中選擇「支撐壓力」一項,設定一個時間區間,這個區間應該是一個較長的時期,比彎亮如一年以上甚至更長。在這個指標中顯示出來的累積密集成交區內,平均價位附近所對應的巨大成交量的價位,基本上就是莊家的吸籌成本。
當然,還有其它一些分析莊家成本的方法,如統計換手率來測算莊家成本;採用最低價、最高價、中間價、平均價等主要的一些價格參數,適當的附加一定的系數,利用基本的運算方法亮鬧謹來估計莊家的成本等。但不管用何種方式,都只是一種「大概」「大約」「接近」「差不多」,也只能是「僅供參考」而已
5. 股票中何謂市場平均成本,莊家掛大單讓其他的散戶在他的價格下賣出就能提高市場平均成本,為什麼何用 謝
1市場平均成塵薯汪本就是所有持有這只股票人的平均買入價格。可以用軟體中的籌碼分布指標分析投資者持股成本,但結果只是近似值。
2莊家讓股票在高位換手手察目的:就是說a這個人的持股成本是5塊。現在莊家想拉升股價,又害怕股價拉升到10塊錢以上後a賣出股票,給自己拉升製造阻力。於是他就在8塊錢的位置上先製造一種股價下跌的假象。讓a把股票賣出,當然會有一個b接手。b在8塊錢剛剛買入,持股成本是8塊。當股價上漲到10塊後他的獲利不多,八成就不會賣出。這樣莊家拉升的阻派仔力就小的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