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科創板虧損股會退市嗎
科創板股票是存在退市風險的。
上交所也發布了關於科創板的退市細則。不僅對股票在成交量、收盤價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還新設了對於市值指標的考核。相對其他主板來說,科創板的退市制度是最嚴格的。直接取消了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機制,退市時間縮短為兩年,第一年不達標即ST,這也是為了避免『空心化」企業長期滯留和擾亂市場。像連續20個交易日股票市值均低於3億元的上市公司就會被上交所終止股票上市。還有,連續20個交易日股票收盤價均低於股票面值的、連續20個交易日股東數量均低於400人的,也會被上交所終止股票上市。以及連續120個交易日實現的累計股票成交量低於200萬股的上市公司,同樣會被上交所終止股票上市。除此之外,如果企業如果出現了嚴重擾亂市場的行為,也是會被上交所退市的。而存在退市風險的股票也會被標註上「ST"的標記。
【拓展資料】
科創板個股被實行退市後,它和主板、創業板的個股退市規則基本一致,但是存在著幾個不同的地方。首先是科創板退市個股交易量低於一定的指標會退市,其次是科創板個股財務低於一定的指標也會被退市,最後也是比較重要的是科創板個股在某些信息披露、股本總額或者是股權分布發生變化的時候也會被退市。
科創板實施了較為市場化的退市機制,同時不再設退市整理期。就此,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退市是資本市場正常的新陳代謝過程,科創板的退市制度與現有板塊的退市制度相比,更多地體現出市場化的特性,投資者尤其應當關注以下幾方面特徵:
首先,主板的退市主要看財務指標,科創企業不會因為單純的財務指標而退市,但如果科創企業是因缺少業務導致虧損,則可能會被退市。
其次,科創板企業退市引入了市場化指標,科創企業上市後連續20個交易日或一段時間市值低於一定標准,表明市場並不認可企業的投資價值,則也會被退市。
再者,科創板的退市程序更嚴格,現有主板市場的退市周期較長,科創板企業均為直接退市,不再設退市整理期,企業退市後要再上市還可通過上市注冊程序進行申請。
㈡ 科創板虧損第一股年虧26億 核心技術依賴母公司
(原標題:科創板虧損第一股年虧26億背後:核心技術依賴母公司 與台積電相差3代)
晶元產業國產化迫在眉睫!
2018年,我國集成電路行業實現銷售收入2519.3億,但其中自給率僅為15.35%。也就是說,85%——超過2000億元的晶元要依賴於進口。
事實上,我國在核心領域的晶元自給率更低。比如計算機系統、通用電子系統、通信裝備、存儲等設備中使用的晶元,國產晶元佔有率都幾乎為零。
但集成電路製造是砸錢的產業,要大力發展,除了國家的支持,更少不了資本市場的幫助。科創板的誕生的初衷,正是支持這些產業發展。
在昨天公布的首批9家企業中,就出現了集成電路製造領域的和艦晶元。招股書顯示,其最先進的產品是28nm的晶圓。
這也是9家企業中唯一一家虧損的企業。2018年和艦晶元虧損26億,大幅虧損的主要原因是資產折舊。沒辦法,生產線投入大,但晶元更新迭代快,導致生產線折舊率高,這是行業屬性決定。一旦資產折舊完成,實現盈利並非難題。
和艦晶元大幅虧損的另一個原因是無形資產攤銷。招股書顯示,公司的核心技術全部需要取得控股股東聯華電子授權。賬面原值高達23.87億元無形資產,主要是技術授權費。技術授權費的攤銷,加大了和艦晶元的虧損金額。
與資產折舊不同,巨額無形資產反映出和艦晶元的核心技術能否進步只能取決於母公司聯電。目前來看,聯電已經放棄7nm晶圓的研發,加上台灣經濟部規定在大陸地區投資建廠的晶圓製程工藝需落後公司在台灣製程工藝的一代以上。和艦晶元很長一段時間里,只能在28nm晶圓的市場中爭奪。
一方面,這個市場競爭激烈,另一方面隨著三星、台積電10nm晶圓已經進入量產階段,中芯國際的14nm晶圓也已進入了客戶驗證階段。28nm市場的熱度還能持續多久是個大問題。
對於即將登陸科創板的和艦晶元來說,前途依然充滿挑戰。
和艦晶元虧損26億真相:生產線折舊和無形資產攤銷
集成電路製造有垂直整合製造(IDM )和晶圓代工(Foundry)兩種模式。
IDM指企業業務范圍涵蓋集成電路設計、晶圓製造、封裝及測試等環節的全產業鏈模式,代表企業有英特爾、三星等;晶圓代工則只是承接其中一個製造環節,代表企業有中芯國際、台積電、聯華電子等。
登陸科創板的和艦晶元是聯華電子的子公司,同樣是一家晶圓代工廠 。
聯電成立於1980年,是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集團旗下有5家晶圓代工廠,包括聯電、聯誠、聯瑞、聯嘉以及合泰半導體,是全球第三大晶元代工廠商,市場佔有率在9%。
晶圓指的是矽片,可以理解為製造晶元的「地基」。「英寸」代表硅晶圓的直徑。晶圓尺寸半徑越大,每片晶圓上可製造的晶元數量就越多,意味著大批量生產成本的降低。目前,主流晶圓代工廠都在從8英寸向12英寸轉型。
晶圓的生產中,良品率很重要。當下12寸晶圓生產還在進行良品率的技術爬坡,成本居高不下,而8英寸晶圓已具備了成熟的特種工藝。
和艦晶元原本主要從事8英寸晶圓研發製造,良品率基本上能達到99%;2016年,和艦晶元設立公司子公司廈門聯芯,開始從事12 英寸晶圓研發製造業務。
2018年,和艦晶元實現36.94億元收入,虧損26億元。實際上,2016年、2017年,和艦晶元虧損額分別為11.49億元、12.66億元。
和艦晶元巨額虧損的原因之一,就是轉型造成的巨額固定資產折舊 。
對各晶圓代工廠商來說,競爭力由其製程工藝的水平決定。截至2018 年,具備28nm及以下先進製程技術的純晶圓代工廠僅剩台積電、格芯、和艦晶元母公司聯華電子、中芯國際、發行人、華力微六家,14/16nm以下廠商剩台積電、格芯、 聯華電子3家;目前能提供7nm製造服務的純晶圓代工廠商僅剩台積電。
掌握最先進的製程工藝,除了技術要過關,更要有大規模的資金投入。正常情況,一條28nm工藝集成電路生產線的投資額約50億美元,20nm工藝生產線高達100億美元。
去年,聯華電子、格芯宣布停止10nm以下技術投資。 這背後,跟需要巨額資金投入以及能否產生的性價比 。
2016年,和艦晶元選擇在廈門設立子公司廈門聯芯用於生產28nm、40nm、90nm等製程的12英寸晶圓,總投資額高達到62億美元。但晶元又是一個更迭迅速的產品。
英特爾創始人摩爾在1965年提出,至多在10年內集成電路的集成度會每兩年翻一番。後來,大家把這個周期縮短到18個月,即每18個月,集成電路的性能會翻一番,指每代製程工藝都要讓晶元上的晶體管數量翻一番。
你也可以理解為,性能不變的晶元,每18個月價錢會降一半。這也意味著到第5年的時候,晶元的價格只有5年前的十分之一,基本上不值錢了,需要換代。
對於晶圓製造廠來說,每次換代都需要購置新的製造設備。 理論上,生產線迭代很快,在會計處理上,需要折舊 。
巨額的生產線資產加上大比例的折舊,這就產生了巨大的折舊金額。和艦晶元的會計政策是6年折舊,也就是每年折舊16.67%。
2018年,和艦晶元折舊金額28億。截至2018年年底,和艦晶元生產設備凈值為126億元。
不過生產線使用期限在5年,只是存在於理論上。雖然晶元迭代很快,但實際應用場景中晶元更新速度並不會這么快,一條生產線的壽命也不只5年。
在折舊期限後,一般這些企業馬上會實現盈利。所以生產線折舊造成的虧損,只是會計上的虧損。 據說沒有一家晶圓廠能夠在頭5年在報表上實現盈利,台積電為此花了6年,和艦晶元母公司聯電花了9年 。
如果從現金流來看的話,實際上和艦晶元表現非常好。2016年—2018年,和艦晶元經營性現金凈流入分別為12.67億元、29.13億元以及32.06億元。
除了巨額資產折舊,和艦晶元虧損的原因還有無形資產攤銷,去年無形資產攤銷金額大約為4.77億元。
巨額無形資產攤銷背後:
核心技術依賴母公司,與台積電相差3代
和艦晶元巨額無形資產攤銷, 主要是給母公司付的「稅」費 。
根據招股書顯示,生產晶圓的核心技術全部需要取得控股股東聯華電子的技術授權。賬面原值高達23.87億元無形資產,主要是技術授權費。這部分費用分為5年均攤,正因如此,每年大概需要攤銷4.77億元。
雖然和艦晶元每年數億的研發投入, 和艦晶元的研發投入更多應用於具體行業產品的研發和本身製造工藝改良,而非實質性的技術突破 。
實際上,和艦晶元每年數億的研發投入也只夠用於技術改良。過去三年,公司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88億、2.91億和3.86億。反觀中芯國際,2016年、2017年其研發投入高達3.18億美元和4.27億美元,摺合人民幣21.3億和28億。
如此來看,和艦晶元的核心技術能否進步,只能取決於母公司聯電。但從目前來看, 和艦晶元的核心技術已經很難再進一步 。
根據聯電所述,公司未來還會投資研發14nm晶圓及改良版的12nm晶圓工藝。不過在更先進的7nm晶圓及未來的5nm晶圓等工藝上,聯電已經基本放棄。原因很簡單,聯電無法像台積電那樣持續大規模的投入研發。
再加上台灣經濟部的規定,在大陸地區投資建廠的晶圓製程工藝需落後公司在台灣製程工藝的一代以上。
這意味著, 如果聯電放棄對高端製程的沖擊,單憑和艦晶元很難取得更大突破,其製造工藝將在相當長時間內停留在28nm 。
對和艦晶元來說,只能競爭28nm的市場。
現階段28nm晶圓市場看上去前景依然不錯。隨著研發難度和生產工序的增加,IC製程演進的性價比提升趨於停滯,20nm和16/14nm製程的成本一度高於28nm。
這是摩爾定律運行60多年來首次遇到製程縮小但成本不降反升的問題。也正是因為如此,28nm作為最具性價比的製程工藝也擁有較長生命周期。
在28nm製程,和艦晶元主要的競爭者有台積電、格芯、聯電、三星和中芯國際,以及剛剛宣布量產聯發科28nm晶元的華虹旗下的華力微電子。
雖然競爭對手不多,但28nm的競爭卻異常激烈。由於台積電技術突破最早,目前憑借較小的折舊壓力打低價戰來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加上整個製程擴產相對激進,供大於求,給其它幾家廠商帶來很大的壓力。
價格競爭的背後是技術實力的沉澱問題 。要知道,能做先進製程了不代表技術實力就過關,其中還涉及到工藝成本、良品率等諸多問題。
以中芯國際為例,其製程工藝技術早早突破28nm,但始終沒有產生理想的收益。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28nm收入仍然只佔在中芯國際總收入中的8.6%。
從毛利率情況看,不想辦法突破更高的製程工藝,很難獲得超出同行業的利潤水平。
但如果一直停留28nm,對和艦晶元來說,這個市場的熱度還能持續多久是個大問題。目前三星、台積電10nm晶圓已經進入量產階段,中芯國際的14nm晶圓也已進入了客戶驗證階段。換句話說,和艦與台積電的差距至少在表面上是28nm對10nm,差距為三代。時代總是會進步的。
據IBS估算,2014年全球28nm晶圓需求量為291萬片,2018年將增至430萬片,預計2024年將緩減至351萬片。
即使和艦晶元成功上市,也掩飾不了聯電發展緩慢,日益沒落的大趨勢。相比於三星、英特爾、台積電、格芯, 聯電不僅營收規模小,增幅緩慢, 而且先進製程已經遠遠落後,短期內都沒有追趕的打算 。
而和中芯國際相比, 背後沒有海量資本作為靠山,在集成電路這個要依靠大量研發支出和資本支出的行業裡面,聯電處於不利的地位 。2017年年初,聯電傳出28nm技術團隊被上海華力微電子挖角的消息就是個例證。
早年間,和艦晶元還能依靠國產化率的紅利獲得可觀增長。但隨著國內越來越多的晶圓廠落地,行業整體產能釋放速度將遠遠超過下游產業鏈需求增加速度,產能過剩將不可避免。
根據SEMI的數據統計,預估在2017年至2020年間,全球將有62座新的晶圓廠投入營運,其中中國大陸將有26座新的晶圓廠投入營運,佔新增晶圓廠的比重高達42%。
更要命的是,半導體行業景氣度可能也將面臨拐點。
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宣布,2019年1月的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比2017年1月減少5.7%,減少至355億美元,創下了自2016年7月以後30個月的首次負增長。 核心原因是,儲存晶元價格的回歸,AI等增量市場又尚未形成真實的需求 。
核心技術停滯不前,市場競爭加劇,行業又面臨產能過剩。不說和艦晶元的處境危機四伏,至少往後的日子也不會太好過。
最高270億估值!
發行後市值或逼近中芯國際,值不值?
招股說明書顯示,本次發行不超過4億股,預計募集資金近30億。預計發行後,4億股佔比在11.1%。
這意味著,和艦晶元的估值最高能到270億。從目前科創板的熱度來看,270億並非沒有可能。
大家可能並不理解270億意味著什麼。這么說吧,截至本周五,中芯國際的市值在394.72億港幣,換算成人民幣337.88億。2017年中芯國際收入31.01億美元,換算成人民幣207.77億。而2018年和艦晶元的營業收入也僅有36.94億
不出意外, 和艦晶元的收入應該是中芯國際的六分之一,而市值卻到了80% 。這還不算上市後,股價上漲所帶來的市值增加。
更重要的是,即使在美股,和艦晶元母公司聯電的市值也僅有308億。從2000年在紐交所上市,初期股價最高達11.73美元,到如今股價僅1.88美元。毫不誇張的說, 在相當長時間,聯電都是一家沒有給投資人帶來回報的公司 。
2017年,聯電營業收入1492.85億台幣,凈利潤卻只有66.79億台幣,凈利率僅4.5%,表現也完全不像一家高 科技 公司。
核心技術嚴重依賴的和艦晶元又將表現如何?
近幾年,隨著摩爾定律的極限在逐漸逼近,先進製程的發展速度在減慢,加上中國本土晶元設計產業蓬勃發展,帶來了物聯網等巨大的內需市場。中國的晶元產業迎來 歷史 機遇。
隨著科創板的推出,國家舉全國之力支持集成電路、生物醫療、人工智慧等重點行業,資金也不用發愁。
所以,讀懂君衷心希望,在這個過程中,絕大部分的資源可以用到真正有核心技術的公司上。
當然,考慮到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相對國外發達國家仍有相當差距,和艦晶元在國內仍然是比較優質的集成電路公司,和艦晶元的28nm晶圓甚至好於中芯國際的同類產品。
期待登陸科創板後的和艦晶元,獲得更好發展。將來有一天,期待公司不僅僅局限於28nm晶圓產品,不斷沖擊更高等級的晶圓,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作出貢獻。
只要咬著牙,把技術做出來,不愁沒有客戶和市場,中國集成電路製造產業也會迎來光明的前途。
本文源自讀懂新三板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㈢ 科創板開戶後,資金必須長期保持50萬以上嗎
開科創板的條件是什麼?
開科創板的條件是我們首先第一個是要兩年以上的一個交易經驗。第二個是個人的帳戶連續二十個交易日日均資產在50萬以上,同時還不包含融資融券的資金和限制。那三個,就是需要在風險測評是積極型及以上。第四個要信用記錄良好。科創板由於漲跌幅上相對A股減少了不少限制,所以它的風險比較高,因而開戶門檻相對比較高。
由於科創板上市的時候,個股在剛剛上市的一段時間內是沒有漲跌幅限制的,而且在後續的時間裡面科創板個股也是正負20%的漲跌限制,因此剛入市的小白是比較難駕馭的,他們進入這個市場可能會受到比較嚴重的虧損。
所以科創板開通條件的高,實質上就是為了保護這些小白投資者,另外資金的限制提升了這個市場的准入門檻。
科創板開通條件一旦滿足就可以開通,你就可以自由玩耍了,至於以後賬戶內是100萬還是100元,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科創板開戶後,資金不需要長期保持50萬元以上,只要滿足開戶時間達2年,近20個交易日賬戶平均資產達到50萬元即可,開戶完成後對資金沒有要求,低於50萬元資金也沒有影響。不過,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投資科創板的風險是比較高的。
1、資金沒有50萬元,開戶時間也沒有兩年,如何參與科創板投資呢?對絕大多數投資者來說,50萬的資金規模確實不小,85%以上的普通投資者都達不到此要求。但是,並不是一定開通科創板賬戶才可以參加科創板投資,普通投資者也可以間接投資,比如通過科創板、雙創等基金的方式,是沒有門檻的。
2、普通投資者直接下場科創板投資,風險是奇高無比的。很多投資者入市前,對股市的風險認知是具備的,但下場以後,面對資金的波動,往往情緒會干擾理性,做出不合理的投資。劣勢遠超優勢,既沒有成熟的投資理論支撐,也沒有豐富的投資經驗,不會選股,也不會擇股,不能理性的看待問題,也不能客觀的處理問題,不會制定成熟的投資方案,也不會嚴格執行,甚至連投資的時間都不固定。下場投資主板市場的股票,風險就是極高的,更何況是科創板,波動震盪的幅度更大。
3、參與科創板「打新」,對普通投資者來說,或是一條正確的選擇。近幾年,主板、創業板市場的「打新」效益很是不錯,基本所有的新股上市時都能盈利。科創板登陸以後,也是延續了這種風格,「打新」盈利的效益不錯。對普通投資者來說,可能參與科創板「打新」要更為適合。
想要開通科創板交易許可權其中有一個條件是過去20個交易日日均資產50萬及以上,並非是資金必須長期持有50萬以上。
首先來看一下開通科創板的三大條件,具體條件如下:
第一:證券交易經驗在2年及以上;
第二:過去20個交易日日均資產在50萬及以上;
第三:證券賬戶評級在積極型及以上;
以上這三點就是開通科創板的硬性條件,而且這三大條件是缺一不可,必須要同時滿足才行。
然後重點來分析一下,所謂證券賬戶在過去20個交易日日均資產在50萬以上,這里的資產包括現金和市值,這50萬並非必須是市值,希望股民投資者們一定要清楚。
所以按此進行推測,只是在開通科創板之時必須要達到20個交易日日均資產20萬,並非要求開通科創板板後也要長期在50萬以上,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
只要你達到開通科創板的開戶條件之後,然後又把50萬元轉出銀行,一分錢不剩,或者在證券賬戶留1萬元來炒股,也是有許可權交易科創板的。
不會因為開通科創板之後,只要證券板塊資產不足50萬之時,科創板就會被強制關閉,並不是這樣的,開通的就是開通了,證明這個證券板塊對科創板有交易許可權,開通證券板塊後跟資產多少已經沒有任何關系了。
就拿創業板來舉例子,開通創業板的條件是在過去20個交易日日均資產10萬,只要達到這個條件之時,並且同時滿足其他兩個條件,就能順利開通創業板。
但開通創業板之後,立馬把股票賣了,然後轉出5萬,只就5萬元在證券板塊炒股,這樣並不會影響以後對創業板的交易。同時也沒有要求以後必須長期持有10萬以上才能交易創業板股票,這是非常錯誤的觀點。
最後綜合通過上面分析得知,開通科創板或者創業板之時才有資金要求,等開通之後並沒有資金要求,所以答案很明確了,開通科創板後,並不用長期持有50萬資金以上。
不是的,進了門坎就永遠是科創板的客戶了。這種制度是不合理的,我早就提出建議,很不合理,有好多人都是用借來的錢,湊夠50萬的,7個交易日後都轉走了。我建議向大銀行一樣客創板開戶成功後實行動態管理,一年後達不到50萬應該移動移出科創板,到達了50萬在進門坎。銀行的VIP客戶現在都是動態管理,以身份證件為准,不管什麼卡,不是終身制。資產達不到標准,就自動降下來。這樣動態管理是比較科學的!
現在證券市場比較熱鬧,所以很多普通投資者在發現存款利率下調之後,就開始考慮,是不是應該去投入一些資金到股市之中,買一些穩定的大盤藍籌股,順便天天堅持打打新股,賺點無風險的收益也好啊。其實這個想法也是對的。如果有著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拿出一些資產做有效的證券配置,買點大盤藍籌股作為打新股的倉底股票,堅持認購一下新股,也是一個不錯的投資方向。
現在我們的A股證券市場還是分為不少小市場的,其中創業板以及科創板是兩個最新的市場,交易規則也有所不同。在這兩個板塊上市的新股,有時候新股的收益會更高,所以很多人都想去開科創板和創業板的操作許可權。但是這兩個板塊的操作開啟許可權是有特殊要求的。下面仔細說說其中的規定,以及開戶之後後續的一些管理要求。
從2020年4月28日發布新規之後,投資者要開通創業板必須要同時滿足三大條件,否則無法開通。
1: 證券交易滿2年,本人開戶的普通的證券賬戶需要開通時間達到2年。
2: 證券賬戶風險評級在「積極型」以上,如果是積極型以下的評級也是無法開通的。
3: 證券賬戶20個交易日日均資產10萬及以上,如不符合這個條件,無法申請開通創業板的。
開設科創板要求就更高了,也是有著三大條件,否則無法開通。
1: 證券交易滿2年,本人開戶的普通的證券賬戶需要開通時間達到2年。
2:證券賬戶風險評級在「積極型」以上,如果是積極型以下的評級也是無法開通的。
3:證券賬戶20個交易日日均資產50萬及以上,如不符合這個條件,無法申請開通創業板。
只要符合這些條件,創業板和科創板就能如期開通。對於很多新投資者來說,一般被卡住,就是因為賬戶開設不滿兩年以及賬戶平均資產達不到要求。只要都達到,那麼就可以開設成功。在開通之後,投資者就可以自由的管理賬戶內的資產,錢的增加和減少都不是問題,仍然有許可權交易科創板。
不會因為開通科創板之後,證券板塊資產不足50萬之時,科創板就會被強制關閉,開通的就是開通了,後續可以自由玩耍了。
不讓投資者就是成功開設創業板或者科創板之後,然後買一些主板的大盤藍籌股,獲得認購新股的資格,剩下留出一部分現金用於認購新股,剩下的資金就可以轉出去做其他用途了。
這是一個比較好的策略,如果有想打新股的投資者。可以做投資參考。
先直接給結論,並不需要!
投資科創板的條件比其它要嚴格,這是因為科創板股票的交易風險比較大。比如上市第一天漲跌停無限制、之後每日漲跌停限制均為20%。這可比主板每天10%的漲跌停限制刺激多了。
此外,科創板上市公司已經落實注冊制並且對企業盈利水平沒有要求。換言之,哪怕一家公司每年都在虧錢,只要符合其它條件照樣能夠登錄科創板,這和咱們以前的公司上市規則完全不同,和美股、港股比較接近。
正是因為上述兩個原因,科創板要求投資者更具經營,能夠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承受投資帶來的價格波動和資金損失風險。基於次,科創板開戶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一是必須有兩年以上的投資經驗。 簡單來說,你的證券賬戶開戶時間至少為2年。比如現在是2021年8月7日,那麼你要開戶的那個證券賬戶至少是在2019年8月7日前就已經開立的,否則就得等到滿兩年才能開通科創板。
二是最近20個交易日的日均資產超過50萬元。 這一點可能是大部分人難以滿足的要求,不過資產不只是指股票資產,用證券賬戶買的場內基金也是資產、甚至現在也是資產。因此很多人為了開通創業板就先把一筆錢轉入證券賬戶,什麼股票也不買放一段時間。
假設你把1000萬元放到證券賬戶中,那麼20個交易日的日均資產直接達到了50萬元的標准,立馬可以去開通了。
開通以後你就獲得了買賣科創板股票的資格,之後哪怕是把錢全部轉走也沒有任何關系。 可以靈活運用,等到需要買股票時再把錢轉入證券賬戶。
三是證券賬戶評級在積極型及以上。 這點沒有任何困難,只是形式上看看你適不適合進行權益投資。我相信只要你想開通科創板就不會亂選。
只要滿足了上面三條就可以開通科創板了。不過,開通科創板和交易科創板股票還有些區別。要想正常買賣科創板的股票得至少保證持有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1萬元市值的股票。當然,這點也不難,隨便找一家滬市公司的股票買一些就可以了。
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只需搞清科創板的開戶要求。
最主要的開戶條件有兩個,第一個是個人證券賬戶連續二十個交易日日均資產需要在50萬元以上,第二個條件則是需要有兩年以上的交易經驗。
但並沒有規定說需要賬戶里長期維持著50萬元的資產,也就是說,只要你前期條件滿足,成功開通科創板賬戶後,後續只要不違規操作買賣股票,就不需要你的賬戶里長期保持50萬元以上的資產。哪怕後面你將資金都轉移出來,也是不會影響你的科創板買賣許可權的。
不是的,50萬就相當於一張門票,進去了以後,它才不管你有多少資金呢,哪怕是空倉,也沒人說你,只是具有打新和買賣科創板的資格而已。
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中簽而開科創板的,他們從來不會參與科創板抄作,開通後當然把錢轉出,
㈣ 科創板企業往往具有()的特點,且可能存在首次公開發行前最近()個會計年度未能連續盈利,公開發行並上
科創板企業所處行業和業務往往具有研發投入規模大、盈利周期長、技術迭代快、風險高以及嚴重依賴核心項目、核心技術人員、少數供應商等特點。
且可能存在首次公開發行前最近3會計年度未能連續盈利、公開發行並上市時尚未盈利、有累計未彌補虧損等情形,可能存在上市後仍無法盈利、持續虧損、無法進行利潤分配等情形。
科創板退市制度,充分借鑒已有的退市實踐,相比滬市主板,更為嚴格,退市時間更短、退市速度更快;在退市情形上,新增市值低於規定標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或者規范運作存在重大缺陷導致退市的情形。
(4)科創板股票一年不盈利擴展閱讀:
在執行標准上,對於明顯喪失持續經營能力,僅依賴於與主業無關的貿易或者不具備商業實質的關聯交易收入的上市公司,可能會被退市。
科創板制度允許上市公司設置表決權差異安排。上市公司可能根據此項安排,存在控制權相對集中,以及因每一特別表決權股份擁有的表決權數量大於每一普通股份擁有的表決權數量等情形,而使普通投資者的表決權利及對公司日常經營等事務的影響力受到限制。
同時,當出現《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以及上市公司章程規定的情形時,特別表決權股份將按1:1的比例轉換為普通股份。股份轉換自相關情形發生時即生效,並可能與相關股份轉換登記時點存在差異。投資者需及時關註上市公司相關公告,以了解特別表決權股份變動事宜。
㈤ 科創板企業首次公開發行前的盈利情況
科創板企業首次公開發行行前的盈利情況是按的預計市值+凈利潤標准,以及業務穩定的科創企業。
1、 預計市值15億+收入2億+研發投入3年不低於15%:適用於關鍵領域持續研發投入,突破核心技術的科技類企業。
2、 市值20億+收入3億+現金流3年不少於1億:暫未盈利,或者盈利水平不高,但已經產生穩定現金流企業。
一、負盈利的意思就是虧損,英文可譯為loss,指損害或缺損、容貌或身體受損傷、收入不夠支出或者虧折。主要表達的意思是一個公司在某項目上收到的損失。 負盈利就是虧損的意思,盈利負5%是公司虧損了5%,如果公司一年收入是100萬,支出是105萬,那麼公司的盈利就是負5% 只不過這些僅僅是表相的,有些時候並不真實 企業會計做賬根據核算方式的不同,以及公司有特殊要求,可以做出不同的效果出來(並非做假賬)有些公司想要少納稅,一般就把利潤做少,甚至是虧損。 而相反,有些公司想提高知名度以達到某些利益,會提高企業利潤率(一般准上市或上市公司為主)。
二、盈利即贏利:
1、企業單位的利潤
2、獲得利潤
3、指企業、個人或經營性組織的一種能力指標 盈利的模式作用
針對企業經營來說,也是以人力為資源配置要點的一種盈利模式對推動經濟的發展效果。促進資金的橫向融通和經濟的橫向聯系,提高資源配置的總體效益。
市面上有很多,他們推出來的活動只是一個噱頭或只是更好地誘騙你入坑,還有那些打著教人套利自導自演的騙子,其目的就是讓你去他預先准備的黑平台充值,趁機黑你一把。90%的人都會有此經歷,所以大多數人都是死在套利的路上,真正賺錢的是那些平台和騙子,還有極少一部分套利團隊或行業高手。套利界水如此深,那麼還能不能做?世界上沒有好賺的錢,任何一個行業水都很深,水越深代表機會越多,利益越大,無論做什麼,都必需學習,必需專注,做著做著就自然地成為了行業的頂尖人物,自然就賺錢了。
㈥ 科創板打新股收益下降的原因是什麼道科創如何看待
科創板打新股收益下降的主要原因
科創板股票發行量增加的很快,股票供應量大量增加,而增量資金進場不積極。
整個股市行情不太好,影響股票估值。
部分新股破發,影響炒新的熱情。
部分新股基本面不好,發行價又偏高,造成無人接盤。
㈦ 科創板虧損退市制度
法律分析:(1)退市環節:如果科創公司觸及終止上市的標准,股票上市將直接終止,暫時的停上市, 恢復上市和重新上市程序將不再適用。
(2)退市時間:退市時間縮短為2年,第一年不到1月1日,第二年不到1月1日,退市;不到1月1日,退市的整固期為30個交易日,累計停牌時間不超過5個交易日。
(3)退市重大違規指數:重大違規將被「撤到底」,臨時停上市將被取消,永久退市將被執行。
一、如科創公司存在欺詐發行、重大信息披露違規行為或其他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態安全、生產安全和公眾健康安全的重大違規行為,其股票上市將被終止。
第二,如果科創交易量、股票價格、市值,股東人數等交易指標達到終止上市的標准,應立即終止股票上市,具體標准由交易所規定。
第三,如果科創公司失去了繼續經營的能力,其財務指標達到了終止上市的標准,該股票應該終止。科創板沒有採用單一的連續虧損終止指數,而是設定了一個能夠反映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的綜合終止指數。具體標准由交易所規定。
法律依據:《科創板上市公司持續監管辦法》
第二十六條 科創公司觸及終止上市標準的,股票直接終止上市,不再適用暫停上市、恢復上市、重新上市程序。
第二十七條 科創公司構成欺詐發行、重大信息披露違法或者其他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態安全、生產安全和公眾健康安全等領域的重大違法行為的,股票應當終止上市。
第二十八條 科創公司股票交易量、股價、市值、股東人數等交易指標觸及終止上市標準的,股票應當終止上市,具體標准由交易所規定。
第二十九條 科創公司喪失持續經營能力,財務指標觸及終止上市標準的,股票應當終止上市。
科創板不適用單一的連續虧損終止上市指標,交易所應當設置能夠反映公司持續經營能力的組合終止上市指標。
第三十條 科創公司信息披露或者規范運作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嚴重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嚴重擾亂證券市場秩序的,其股票應當終止上市。交易所可依據《證券法》在上市規則中作出具體規定。
㈧ 科創板企業首次公開發行前的盈利情況
科創板企業首次公開發行是按的預計市值+凈利潤標准,以及業務穩定的科創企業。
1、預計市值15億+收入2億+研發投入3年不低於15%:適用於關鍵領域持續研發投入,突破核心技術的科技類企業。
2、市值20億+收入3億+現金流3年不少於1億:暫未盈利,或者盈利水平不高,但已經產生穩定現金流企業。
3、市值30億+收入3億:暫未達到盈利水平,但有盈利前景的企業。
4、預計市值不少於40億:適用於產品空間大,戰略意義重要的科創類企業,比如生物醫葯類企業。
配售:提高網下配售佔比至60-80%(回撥後);放寬戰略配售實施條件。1億股以上,戰略配售30%;1億股以下不超過20%;高管員工可間接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