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是國企嗎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是國企。
韓三平曾格外強調中影集團的國企責任感,很多製作環節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利潤卻很少,這些其他企業不願做也沒有能力去做的事情,中影集團必須做。
目前,由中影集團與柯達公司合作成立的華柯電影洗印公司已經投入使用,過去投資稍大的影片都要拿去國外洗印的歷史一去不復返,我國的底片樣片洗印技術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1)中影集團股票代碼擴展閱讀: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成就
2007年,中影集團公司加大對製片環節的控制,成立了製片分公司。對這一舉措,韓三平表示,製片是中影集團最核心的資源,現在中影需要迅速建立自己的製片品牌。賀歲檔熱映的《投名狀》、《長江七號》和即將推出的《赤壁》、《梅蘭芳》等影片製作精良,成為中影製片品牌的生動注腳。
2007年,中影與首鋼共同組建中影首鋼環球數碼數字影院建設有限公司,計劃在2008年年底前建設2000個數字影院。中影集團還重視後產品開發,成立了後電影開發公司,開拓了電視播映權的授權、音像製品的出版等業務,累計引進、出版、發行海外影視音像節目多達三千個品種。
2011年5月,入選第三屆「文化企業30強」。公司口號為:創造品牌、佔領市場、立足國內、走向世界
2016年7月20日,中影集團宣布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融資6億美元。擬發行不超過4.67億股份A股股票。上市後,中影集團擁有的股份將從現有的93%降至67%。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B. 有實力的傳媒公司都有哪些
1、中影集團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成立於1999年2月。中影集團是中國大陸唯一擁有影片進口權的公司,而且是中國產量最大的電影公司。由原中國電影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中國電影器材公司。
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北京電影洗印錄像技術廠、華韻影視光碟有限責任公司等8家單位組成。中影集團擁有全資分子公司15個,主要控股、參股公司近30個,1個電影頻道。
2、光線傳媒
光線傳媒成立於1998年,經過19年發展,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民營傳媒娛樂集團 。主營業務包括電視節目製作與發行,電影投資、製作、宣發,電視劇投資、發行,藝人經紀,新媒體互聯網、游戲等。
其日播娛樂資訊節目《中國娛樂報道》、《音樂風雲榜》均已連續播出10年以上,發行的電影《泰囧》(12.66億)《致青春》(7.26億)成為現象級影片。
2012、2013年投資製作發行影片20部,總票房超過40億。自有品牌手游《分手大師》已於2014年6月上線。2016年《美人魚》影片票房突破30億刷新華語電影票房紀錄。
近二年,光線傳媒成立彩條屋計劃,並先後發行了《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精靈王座》等動畫電影。光線通過持續的改進和創新,始終領導行業潮流,光線引人注目的E標已經成為娛樂界著名標志之一。
3、華誼兄弟
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大陸一家知名綜合性民營娛樂集團,由王中軍、王中磊兄弟在1994年創立,1998年投資著名導演馮小剛的影片《沒完沒了》、姜文導演的影片《鬼子來了》正式進入電影行業。
因每年投資馮小剛的賀歲片而聲名鵲起,隨後全面進入傳媒產業,投資及運營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唱片、娛樂營銷等領域,在這些領域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並且在2005年成立華誼兄弟傳媒集團。
2009年9月27日,證監會創業板發行審核委員會公告,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首發)獲得通過,這意味著華誼兄弟成為了首家獲准公開發行股票的娛樂公司; 也邁出了其境內上市至關重要的一步。
4、博納影業
博納影業集團是首家登陸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代碼BONA)的中國內地影視集團,是中國一家全產業鏈布局的、具有發行能力的影視內容製作公司。業務板塊主要包括影視製作、影視發行、影院投資、院線管理、廣告營銷、藝人經紀等等。
5、萬達影視傳媒
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隸屬於萬達集團,成立於2009年,影視傳媒公司的成立標志著萬達集團正式進軍影視行業,開展影視投資、製作、發行、放映及後產品等全產業鏈業務。
萬達集團以三年作為影視傳媒公司的考核周期,力爭做到行業第一。2017年11月,萬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獲2017年中國版權最具影響力企業獎。
C. 中國電影600977股票到底有什麼優勢
中國電影600977
市值行業排名位列「分眾傳媒,萬達院線,東方明珠,江蘇有線」之後,第五位。
凈利潤行業排名位列「東方明珠,中文傳媒」之後,第三位。
中國電影擁有「中字頭」背景
上市伊始,雖然只發行了25%的流通股,還是受到了追捧,分別有如下大筆買入:
20160816:買入989萬(上海)
20160818:買入1483萬(成都、寧波)
20160822:買入9346萬(上海、深圳、清遠、南京)
20160825:買入22306萬(嘉興、杭州、台州、上海)
20160829:買入5210萬(杭州、武漢、福州)
D. 什麼是電視文化的運作動力
解讀文化產業的市場化運作:改革是源動力
國家「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傳承創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其中特別提到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這預示著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我們在昨天的節目中歷數了傳統出版、電視劇製作和新興文化產業的創新之路。文化產業發展,既要推進體制創新,又要堅持內容為王。如果沒有內容創新,就難以打造出符合群眾需要、適應市場需求的文化精品。在20年前,國內演出、影視市場陷入低迷,然而近期在國內上演的一部音樂劇《媽媽咪呀》讓人們重新回到劇場,感受文藝的力量。
第一、探索全新創作和營銷模式 中文版《媽媽咪呀》大獲成功
從今年8月12日開始,中文版《媽媽咪呀》已經在這個舞台上連續演出了100多場,場場爆滿,有的觀眾已經看了多次,有的甚至專程從外地趕來觀看。在北京世紀劇院,這部音樂劇表演接近尾聲,台下觀眾紛紛起立隨著音樂舞動起來。這部音樂劇打動觀眾的秘密究竟在哪裡呢?
亞洲聯創公司副總經理王琛告訴記者:「這部劇在上海演了32場,總票房的銷售大概是1600萬,北京呢現在是演了50多場,現在賣了是兩千三四百萬,總票房應該是快4000萬了。」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總經理張宇表示:「這個記錄據很多人說,最近十年,甚至最近20年來是沒有過的記錄。」
在《媽媽咪呀》中扮演譚雅的演員叫沈小岑,時光倒回20年前,她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會以音樂劇演員的身份出現在聚光燈下,享受台下觀眾前有未有的熱情和陶醉。實際上,早在80年代,她就以一首《請到天涯海角來》走紅。但這並沒有給她帶來太大的發展空間,隨著文化市場的開放,以「四大天王」為代表的港台文化風行一時,對內地演藝市場形成巨大沖擊。沈小岑回憶當時發展的困境,不禁說道:「觀眾當然喜歡看新鮮的,他以前沒見過的,他們也會表現出很多對國內的歌星很不在乎的那種感覺,所以我就覺得,會讓你感覺心裡很痛,心裡很涼,這種感覺。」
看不到前景的沈小岑最終選擇了到海外去尋求她的音樂夢想。實際上,讓沈小岑迷茫的這場嚴冬格外漫長,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後,全國范圍內劇團數量就在不斷地萎縮,有1/4幾乎常年沒有演出,另外很大一部分也無法維持正常演出。演出總量從高峰時的70萬場降到了40萬場以內,觀眾人數則從1985年的7億多降到了2000年的不足4億。不僅是演藝市場,曾經紅火的電影市場當時也是寒風蕭蕭。1994年,觀眾年觀影人次已經從1979年的293億下降到了3億。1995年至2002年,我國全年電影產量一直徘徊於100部以內。
現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韓三平就是在這個時候出任了北京電影製片廠的廠長,他提到:「這個應該當時確實比較困難,因為它是一個轉型的,劇烈轉型的時期。它是一個急轉彎的時候肯定速度很快,而且很危險,坐著也很不舒服,人坐上邊,它旋轉啊,離心力再把你往外甩,在這種情況下緊緊抓住方向盤,緊緊抓住這個高潮駕駛就渡過來了。」北京電影廠當時被稱作中國電影的門面,但是和其它所有曾經輝煌一時的電影製片廠一樣,在風雨飄搖中慘淡經營。當時全廠一年拍攝的經費大概需要七八千萬,但是國家的撥款只有500萬左右,面對巨大的資金缺口,這個國有製片廠的廠長不得不帶著導演們去找企業四處化緣。
韓三平緊緊抓住的這個方向盤就是好電影。而在1997年的冬天,因為這種堅持,中國電影市場感受到了一絲溫暖,一部叫做《甲方乙方》的電影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在吸引著觀眾重新審視國產影片的同時,也記住了一個新名詞:賀歲檔。
韓三平說:「賀歲這檔啊,其實跟你看那個賣東西的也是這樣,因為這個時候營業額特別高,因為這樣時候的消費者特別踴躍,特別捨得消費。這是商機,你要拍出適合這個時機的電影。」既便在當時看來,《甲方乙方》的投資成本也很低,只有400萬元,但是它在資金運作上卻開拓了一個新的模式:導演和所有演員的片酬都實行與影片捆綁的方式,即完全靠票房分成來提取片酬。韓三平認為:「它是一種綜合性的機制,它這個過程中,在一部影片的過程中採用了多種所有制共擔風險、共享效益的方式。結果它成功了。」
這部投資僅為400萬元的影片最終取得了超過3000萬元的票房,它在製作和營銷模式上的成功嘗試比電影本身更加引發關注。只有建立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才能調動製作、發行等各方面的積極性。電影製作發行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春江水暖鴨先知,在勇敢的先行者紛紛試圖尋求變革的可能時,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作出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我們的經濟體制改革經過好幾輪的體制改革以後,它正在釋放出活力,而文化體制改革方面還沒有釋放出活力,另一方面,我們感覺到我們的文化競爭在國際上還是處於比較弱勢的地位,所以那個時候我覺得很好地把握了這個時機。」
第二、運行機制改革讓文化作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音樂無國界,好的文藝作品同樣是全世界人民的財富。中央明確指出,要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要求,加快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一部好的作品,首先要感動自己才有可能感動別人。而無論是音樂劇《媽媽咪呀》還是電影《甲方乙方》都是內容為王的典型作品。那麼這些優秀作品是如何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的呢?
2001年,紐約世貿中心遭到恐怖襲擊,轟然倒塌,近3000人在那場突如其來的劫難中喪生。強大的悲痛和惶恐侵擊著這個曾經自信而樂觀的國度。一片蕭條之中,《媽媽咪呀!》作為百老匯首推的劇作,以懷舊上口的歌曲、輕松幽默的格調征服了百老匯,打破了籠罩在美國上空的黑色陰霾,從此長演不衰。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總經理張宇就表示:「紐約時報當時有一個評論,因為美國人那時候心情都非常壓抑,它說《媽媽咪呀》是目前最好的一劑抗憂鬱症葯。它把歡樂,它把信心,它把那種對生活的,就是艱難之後仍然不屈服的那種信心給了看戲的人。」
這時的沈小岑仍然在海外繼續著她的歌唱生涯,第一次看到《媽媽咪呀》的她不禁欣喜若狂。她說:「我就在想,這個人物我可以演,這個人物我也可以演,自己在做夢。」
中國人要出演世界級的經典音樂劇,看來確實是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何況當時的中國的演藝市場還未走出低谷。直到2004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成立,作為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之一,相繼引進了《貓》、《媽媽咪呀》等經典音樂劇的英文原版,吸引觀眾再次走進了劇場,為國內演藝市場注入了一股清新空氣。而音樂劇的強大吸金能力也啟發了張宇,面對這樣的產業盛宴,他不甘心再只做一個中間人的角色。他說「歌劇魅影這樣一部音樂劇20多年來在全世界所有的劇場的演出的票房總和達到了56億美元,我們現在在談文化產業,產業的特點第一是規模效應,第二是可持續發展,那麼音樂劇恰恰具備這兩個條件。」很快,中國對外文化集團便針對音樂劇制定了三步走的戰略。
張宇說:「第一個引進原創的音樂劇,讓中國人知道什麼叫音樂劇,音樂劇究竟怎樣。第二個階段就是我們中國人購買版權,製作音樂劇的中文版。為中國的音樂劇創造一個最大的市場,贏得一個最大的觀眾群體第三階段我們就會創造出不僅會在中國成功,而且會在世界的范圍內成功的這種音樂劇。」
就在中國文化交流集團放眼走出國門的同時,有人送了一部片子到韓三平的辦公室里。當時的韓三平已是中國電影集團公司的董事長,這個集團由中國電影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等8家單位組建而成,是中國最大的電影製作與發行機構,同時也是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他拿到的這部片子是由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青人拍攝的小成本影片,但在發行過程中遇到了困難。韓三平表示:「核心體制說實話,核心的就是兩個東西,一個是用人機制,一個是分配機制。我覺得這電影拍得不錯,這個電影一定會有觀眾,因此我們用了一個比較超常的手段和大規模的發行來營銷宣傳這部電影。」
韓三平說的超常手段就是中影直接發行這部小成本的影片。沒有大明星,沒有大製作,但這部影片卻在當年掀起一波觀影熱潮,最後以不到300萬的投資獲得將近3000萬的票房,這部電影就是至今仍被奉為經典的《瘋狂的石頭》,因為事先沒有約定好分帳機制,發行成功後韓三平給寧浩包了一個大紅包。他說:「我們作為企業就對它進行獎勵,這是一種分配機制,簡單的講多勞多得。」
一舉成名的寧浩進入了中影集團的「青年導演計劃」。在這個計劃的推動下,2009年寧浩再次推出〈瘋狂的賽車〉,2000萬的投入最終贏得了過億的票房。韓三平說:「第二次他的《瘋狂的賽車》有一定的分賬,發到一億多票房,成本也不是太高。這就在解決機制,這些機制都在推行了,這也是在解放創作生產力,創作想像力。」
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中影集團進行了產權制度、經營管理、業務重組和資產整合等方面的改革,逐步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運行機制。專攻不同領域的8家單位合並以後通過優勢互補,表現出巨大的文化創造力和市場掌控能力。2007年,中影集團重新布局產業鏈條,成立獨資的製片分公司,並在製片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長江七號》、《赤壁》、《梅蘭芳》等大片成為國產片票房榜上的明星,寧浩、陸川等青年導演憑借自身的實力在電影市場闖出一片天,韓三平親自執導的《建國大業》更是以4.27億的票房創造了主旋律電影的多年來的票房紀錄。他表示:「文化體制不管你怎麼改,根本的目標是出好影片,只有解放了藝術勞動生產力,藝術勞動的煥發出藝術勞動的高度創造力和積極性,我們才能有優秀的文化作品。」
同樣是在2007年,龔曙光已是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的董事長,他的新任務不只是辦好幾個出版社,而是要帶領集團實現改制上市。他說:「如果我們想在這樣一個數字化的時代繼續保持在國內的領先,而且能夠成功的在這樣一個數字時代轉型的話,它是需要資金的,而且所需要的資金不是小資金,它的最便捷的方式,或者最低的成本應該是直接向資本市場融資」。
要改制意味著企業內部制度的變革和人事管理的變動。不到40歲的易言者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為了湖南出版旗下嶽麓書社的社長。他提到:「按照傳統的思想,就是一般像嶽麓書社,一般就是學文史的,編輯出身的。我想我也不是科班出身,如果論資排輩到50歲還不一定當到社長。」但是背負著改革重任的易言者剛走馬上任就遇到了難題——並不是所有的員工都願意失去事業單位的身份,於是搞銷售出身的易言者給他們算了一筆經濟帳,道:「事業單位退休以後,大概像我們當時舉了一個例子大概是三千塊錢,而企業退休只有一千多塊錢。我說三千多塊錢你退休是60歲退休,對吧,我們按80歲來算,20年也就48萬。對吧?但是現在轉企改制以後,只要做得好,有可能一年就賺個48萬。」
為早日實現上市融資,打通企業加快發展的融資渠道,中南出版傳媒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改制步伐,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順利完成了「清產核資、審計評估、重組改制」等工作。龔曙光說:「改革越早,(接)獲益越早,企業的進步也就越快。那麼第二個呢,我們也考慮到這個資本市場對於傳統出版業的估值,我們認為現在它對傳統版社的估值一定高於未來的估值,所以我們既然要上市,當然是希望要賣一個好價錢。」為了這個好價錢,龔曙光一路馬不停蹄,上市路演時,四天轉戰三個城市,連續二十六場路演導致他他口腔炎發作,痛得厲害,為了不影響第二天的路演,他索性自己把牙硬扳了下來。龔曙光說:「基金公司他其實給一個公司的估價他應該在看完他的財務報表之後,他就大概70%的估價已經給定了,他留了30%,這30%是給董事長的,你說一個考生面對考試的時候,沒有特別的情況,你是不能缺考的,所以我也不能缺考。」
龔曙光和集團上下的努力沒有白費,募集資金總額42.43億元,超募130%,成為A股市場文化傳媒業融資規模最大的IPO項目。這充分證明,利用資本市場、撬動社會資本獲得的資金,是事業體制下政府財政投入所難以企及的,體制機制創新為國有文化企業實現與資本市場對接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其加快發展步伐、努力做大做強鋪平了道路。
2010年10月28日,中南傳媒成功在上交所上市。這支代碼為601098的股票上市首日大漲29.46%,市值突破248億元,一躍成為中國收入規模最大、市值最高的出版傳媒板塊新龍頭。龔曙光說:「在那一刻我恰恰很平靜。平靜得有點不可思議,就是我突然覺得自己可能不是獲得了一份解放,而是獲得了一份更沉重的壓力,這個企業按照傳統的這樣的出版體制它在這一刻它已經走到了巔峰,必須面對新的市場和模式。」
第三、解讀文化產業的市場化運作:改革是源動力
對於文化產業發展,中央指出,要加快發展步伐,認真落實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精心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推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培育新的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要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把速度和質量統一起來,把規模和效益統一起來,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發展的綜合效益。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意味著打破原有的體制和思維,也意味著一種全新的管理理念和市場理念將在未來影響整個文化市場。一系列大型文化產業集團的組建,是讓音樂劇《媽媽咪呀》能夠引進國內的重要條件,也是年輕導演能夠以小製作電影贏得中影集團青睞的重要原因,更給了湖南出版傳媒企業改革的勇氣。這些打動人心的文藝作品是如何進行市場化運作的。
音樂劇《媽媽咪呀》舞台總監廖維翰是一位澳大利亞籍華人,現在擔任的是該劇的舞台總監。在演出進行時,他就坐在這里負責全場幾乎所有元素的調度。而在平時,他還要負責道具的管理。他說:「演出的時候呢,所有的指令包括吊桿、換景、燈光、音樂全部從這地方發送指令,這邊是個心臟。怎麼樣把後台管理做成一個標准模式去運作,我覺得這是將來在中國本地做大型的演出的時候,不只是展覽和音樂劇可以朝這方向需細想、去做的。」廖維翰帶來的無疑是更為先進的後台管理模式。而這得益於中文版《媽媽咪呀》劇組採取的一個創新之舉。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總經理張宇表示:「好多人看完了以後覺得這是哪個團,演得這么好,演得這么感人,演員是激情四射,感人至深,其實這不是一個團,這是用招聘的方式從全國,包括我們的寶島台灣招來了一個團組,而這個團組用一個市場的契約形式、合同形式就演出這么一出好戲,如果沒有文化體制改革,這件事想都不要想。我們現在用的是英國的版權,是英國的導演團隊,是韓國的舞美燈光,是加拿大的音響效果,加上最最重要的是中國,大中國的演出陣容,所以我覺得改革這個大方向第一絕對正確。第二收效絕對顯著。」
這個招聘來的團隊里當然包括沈小岑,在國外追尋了多年的音樂夢想,最初聽到這個消息她居然產生了一絲猶豫,她說「在國內不是講關系嗎?我在國內又沒有任何關系,誰會讓我參加這個面試都可能不給我面試。」但是沈小岑最終沒有按捺不住內心的激情,幾天之後,她直接飛到北京,坐在了挑剔的考官面前。她說:「我想我那天特別自信,我不知道自信是怎麼來的。」導演組對我的評價就是非你莫屬了,沒有第二人選了,塔尼雅這個人選就是你了。
體制改革打破了傳統體制下人員身份的束縛,演職人員實現了流動,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極大增強了文藝院團的內部活力和創作能力。基於新的體制優勢,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從正准備向音樂劇戰略的第三步邁進,實現引進原版到購買中國版權。
張宇說從明年開始,他們就要進行中國原創音樂劇的實驗,開始做的可能是實驗性的,小規模的、中型的。但是他想隨著時間,一定會做出不僅在中國深受歡迎,而且一定能風行世界的中國原創音樂劇。
包括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在內,目前我國已整合成立了46個演藝企業集團,區域性龍頭企業正在逐步發展壯大。在演藝市場升溫的同時,我國電影業也進入了跨越式發展快車道,國產電影產量由2003年前的不足100部發展到2010年的526部。國內票房從2003年的不足10億發展到2010年的超過100億,連續第六年保持30%以上增長,其中票房過億元的國產電影10多部,接近億元大關的30部,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改變了進口大片主導我國電影市場的格局。國產電影的重要市場包括農村,中影集團於2008年成立了中影新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公司,公司承擔國家項目,面向全國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市場。
中影新農村電影發行公司總經理耿西林表示:「全國的是一個一共有64萬個行政村,一年每一個行政村要放12場電影,就是七百六七十萬,就是說我們國家的任何省市自治區來說,隨便點一個地方,四川災區它都有行政村,每個月都可以看到電影。」
而在湖南,作為一家多介質、全流程、大型綜合性出版傳媒集團,中南傳媒經營形成了圖書、傳播媒體、互播媒體及印製、發行、投資六大產業格局,2010年,實現營業收入47.63億元,利潤總額6.01億元。
中南傳媒嶽麓書社社長易言者稱:「這是我們跟韓國祥明大學(音)簽的那個合同,這個廖處長說,這是中國的教材第一次走出韓國,所以這個原始本,有點私心,自己把它收藏在這里了。」他展示了自己和韓國項民大學全老師的簽字。現在易言者最得意的就是這份合同。根據這份合同,每年嶽麓書社將會向韓國祥明大學中文系提供歷史教材。而這套教材在走出國門之前,在國內早已經得到了市場認可。他說,在全國有高中有12個省,初中有11個省用他們的教材,遼寧、黑龍江都是全省用他們的教材,北京有一半的學生用他的教材。易言者告訴我們,出口韓國的教材反響良好,前不久又有韓國的一家出版社找到他們簽了一份關於這版教材的合同。他說:「想把它做版權引進,把它翻譯成韓文,翻譯費都歸他們出,就是想在韓國去推廣。」 他為自己的教材都能走出去感到非常驕傲,不禁感慨道:「我的教材都能走出去能不驕傲嗎?還是嶽麓社的教材,還是個地方出版社。」
2010年,全國經批准成立的120家出版集團、發行集團和印刷集團資產總額3234.2億元,主營收入1785.8億元,在書報刊出版和出版物發行領域所佔比重分別達73。5%和53。8%,行業龍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鞏固。
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說:「中央一直非常重視龍頭企業,扶持龍頭企業一直是文化體制改革當中的一項任務。只有龍頭企業才能夠進一步去整合資源,然後擴大影響力,更進一步說,只有龍頭企業才能夠幫助中國這個文化企業真正在國際上參與競爭。」無論是電影、出版、演藝或是其它文化產業領域,龍頭企業都以顯著的規模效應帶動了整個行業的快速發展。龔曙光也稱:「這個是偉大的使命,不一定在我手上完成,但是我覺得中國的出版人都會有這樣一個夢想的。」
韓三平說:「溫總理說了『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我們如何拍好中國觀眾喜歡的中國電影,這是我們的一個高於一切的命題,你真正中國觀眾喜歡了,我估計外國觀眾也差不多也就逐漸喜歡了。」
張宇則表示:「我們得把中國夢做出來,感動我們的人民,感動整個世界,中國世界級的文化企業出現之日,就是中國文化影響力遍及全球之時。」
文化的繁榮興盛,需要源源不斷的動力。動力源泉是什麼?只有不斷深化改革,破除阻礙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文化發展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這些年,文化體制改革由點到面、逐步深入,步伐不斷加快、力度不斷加大,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了重要突破,效果逐步顯現。特別是國有文藝院團,通過改革建立了全新的管理運行體制和劇目創作機制,活力迸發、生機重現,實現了面向群眾與面向市場、遵循藝術規律與遵循市場規律的有機統一,創作、生產、演出水平明顯提高,涌現出一批廣受群眾喜愛和市場歡迎的精品力作。實踐證明,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是完全正確的,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是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途徑。
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必須把體制改革作為根本動力,堅持以改革促發展、促繁榮,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
自己刪減吧 夠具體吧
網上還有篇文章叫創新是湖南文化產業的核心動力 差不多一個意思 就是改革創新是電視文化的運作動力 沒看到這兩天為什麼央視一套新聞與焦點訪談這么火,離不開這四個字
E. 請介紹一下「中影集團」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英語: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簡稱中影集團、CFGC,是中國大陸最具實力的電影公司,成立於1999年2月,是由原中國電影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中國電影器材公司、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北京電影洗印錄像技術廠、華韻影視光碟有限責任公司等8家單位組成。中影集團擁有全資分子公司15個,主要控股、參股公司近30個,1個電影頻道,總資產28億元。中影集團是中國大陸唯一擁有影片進口權的公司,而且是中國產量最大的電影公司。2011年5月,入選第三屆「文化企業30強」。 中影集團成立以來,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行了業務重組、資產整合和產權制度的改革,逐步實現了資源統一開發,人事、財務統一管理。形成了影視創作生產,發行放映,境內外合拍影片管理、協調和服務,院線經營管理,數字製作,數字影院的建設與管理,洗印加工,影片進出口,電影器材營銷,後電影開發,光碟生產,媒體運營,廣告,物業管理,房地產開發等主業突出、多種產業門類共同發展的鏈條式經營模式。目前,中影集團擁有全資分子公司15個,主要控股、參股公司近30個,1個電影頻道,總資產28億元。2011年5月13日,入選第三屆「文化企業30強」。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 近年來,中影集團不斷推進股份制改造,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生產規模、經營實力和融資能力不斷增強,以其巨大的有形和無形資產吸引社會資本和境外資本,相繼與中外多個知名公司合作。 中影集團通過多種方式,廣開融資渠道,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實現跨越式發展,逐步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運行機制,推進產業化發展、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不斷提高實力、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建設以影視產品生產經營為主體,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多種產業綜合發展的;以國有經濟為主導,民營資本、社會資本和境外資本等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具有國內一流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電影企業集團。
F. 中國電影集團什麼時候上市
數據顯示,中影集團2008年的票房總收入高達27億元,佔全國票房總產值的67%。 □本報記者周婷
中國電影集團總經理韓三平日前在回答媒體關於上市的問題時表示:「上市現在暫時還沒有批下來……總局要批准,正在運作,目前還有相當的距離。」
而此前曾有報道稱,廣電總局已經原則上同意中影集團上市。對於此兩者的矛盾,中影集團新聞發言人翁立在回答中國證券報記者的電話采訪中沒有直接回應「總局是否尚未批准」,只是表示上市的工作沒有停止,還在正常進行中,還需要完成一系列改制、資產評估等工作。
韓三平曾表示,上市是為了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為了融資,手裡有錢可以做一些事情;二是可以改變股權結構,能夠有更多的監督機制、經營機制,企業的運營與管理會更現代化。
中影集團的上市進展晚於市場預期。2007年9月,韓三平透露,已經完成了上市的報批工作,並爭取在2008年上市。2008年初有媒體報道稱,中宣部與廣電總局已經原則上同意了中影集團的上市工作。
事實上,中影集團的上市進程一波三折。早在2004年,作為廣電總局直屬企業的中影集團一度傳出要整合旗下優質資產,並引入適量外資,進行上市的計劃。在當時,除了中影、上影和西影等幾大電影集團都被傳出有上市的沖動,並且進入實質性的操作階段。中影集團上市的前景最被看好,因為中影在進口大片引進、中外合拍電影業務上都具有其他電影集團無法比擬的優勢,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被擱置。
2008年8月,中影集團投資建立的國家中影數字製作基地,這個項目的資金主要來自於中影在2007年底發售的5億元企業債。
艾瑞影視娛樂業分析師張志遠認為,數字製作基地是中影為其上市作的一個大框架,順利建成預示著中影資產框架更加明確,從而為上市提速。
然而,金融風暴的突然來襲以及經濟危機的干擾,許多公司的上市計劃不得不暫時擱淺。一位分析人士認為,中影集團上市進程慢於預期,除了經濟因素外,也不排除集團仍在進行改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