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建文帝為什麼會敗給朱棣
建文帝統治時期。政治相對清明。社會矛盾並不尖銳建文帝與朱棣的實力總體上可以說不相上下.但是建文帝卻在權力斗爭中最終輸給朱棣,兵敗不知所終。這是因為相對朱棣來說,建文帝自身還有許多不足之處,這些不足與特定的時代環境相結合,導致了建文帝失敗的結局。靖難之役中建文野鏈此帝的失敗原因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http://www.the-feeding-tube.com/images/loading.jpg)
建文朝內無出謀劃策之臣.外無能征善戰之將,人才匱乏成為建文帝失國的一個重要原因。朱元璋為了維護朱家王朝長治久安,屢興大獄。濫殺功臣胡惟庸一案所連及坐誅者三萬餘人。藍玉一案族誅者萬五千人.其他功臣如朱亮祖、周德興、徐達等大多數未能倖免。建文帝初期,經過洪武年間的殺戮,功臣幾被殺盡「元功諸將相繼盡矣」當年隨著朱元璋打天下.能征善戰的元勛宿將已經被朱元璋殺得差不多了,倖存者寥若晨星.所以戰爭伊始,建文帝只能派年近古稀的長興侯耿炳文出征,結果慘敗.全軍覆內亂之下,沒有傑出的軍事人才,因此也就不會打贏戰爭『』再加上朝中大臣拙於計謀,所以建文帝在遇到問題時不能夠提出一個准確有效的解決方案,遇到強敵時不能夠進行持久而又步步為營的進攻,君優柔而弗斷,臣躁愎而寡謀建文帝最終敗給朱棣。
四、用人方針的不當建文帝缺乏知人善任.賞罰分明的能力也導致了他失敗。建文帝與李景隆是表兄弟,李景隆「貴公子,不知兵惟自尊大」建文帝對李景隆頗為信任讓其代替耿炳文為大將軍,委以重任。這種任人唯親的行為對建文帝造成不利影響。建文帝幾乎傾注了全國的兵力合兵60萬.企圖一舉消滅燕軍,結果出乎意料60萬大軍幾近全軍覆沒從此南軍「進退失據」而罪魁禍首李景隆卻沒有得到懲治。黃子澄、練子寧、葉希賢力主殺李景隆,但建文帝念他是至親始終沒有殺他。這一念之差釀成大禍,朱棣兵臨城下.李景隆打開城門,引狼入室使朱棣不費吹灰之力就進入南京城。李景隆是個叛徒頌迅但是在建文陣營內部,像李景隆這樣的叛徒還不在少數.比如前方戰線的張信、顧成、李友,直朝廷內部的朱穗、徐增壽、王寧,這些人與朱棣勾結私通瓦解了本來就不牢固的建文陣營。削弱了建文實力。建文四年(1402年)魏國公徐輝祖統率南軍阻燕軍於靈璧西南,取得齊眉山大捷,建文帝卻疑忌徐輝祖是朱棣妻弟,將其召回並控制起來。「從此南軍統帥無人燕軍所向無敵。靈璧一戰南軍「敗績」從此節節敗退.潰不成軍。徐輝祖這樣的忠臣不被重用,其他的就不用說了。卓敬,「凡天官與地。履歷,兵刑諸家,無不博可以說是天下奇才。朱棣曾說:「國家養士三十年。惟一卓敬。但是建文帝卻棄之不用。。疑人濫用、用人起疑、能人不用、任人唯親的用人方針削弱了建文集團的實力推動著建文帝一步步走向敗亡的境地。
五、身邊人的背叛
建文帝對明太祖的教導非常謹遵,對宦官約束極為嚴格。鑒於歷代宦官之禍,朱元璋嚴禁宦官干政並鑄「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的鐵牌於宮中。建文帝對宦官要求更為嚴厲.他即位之始.便曾嚴諭各處地方官吏.內侍外出如有不法之處,地方可將其械送治罪。在內廷對於違忤的宦官更是嚴懲不貸。這種做法對建文帝在後來的靖難之役卻產生了不利影響,許多違法的宦官畏罪潛逃投降了朱棣,這些宦官將南京城內的虛實以及軍事秘密泄露給朱棣「給了朱棣不少的助力」從而加速了建文帝的敗亡。以上就是建文帝在政治上失策,在指揮上失職,在用人上失准導致了自己的失敗,同時也造就了朱棣的成功
② 明朝建文帝朱允文,是燒死在皇宮,還是出亡了
分類: 文化/藝術 >> 歷史話題
問題描述:
最要有典籍做佐證
解析:
建文帝朱允文
明太祖朱元璋是歷史上了不起的皇帝,他由一個放牛娃、寺廟里的小沙彌,經過十幾年的戎 馬生涯,一舉掃盪群雄、推翻元朝,開創了大明基業。他深知,創業難,守業亦難,因此, 十分重視對接班人的培養。他登上皇位的粗閉同時,就冊立了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並延請名儒宋 濂等人為太子之師,希望能將朱標培養成為一代明主。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洪武二十五年( 1392)四月,年僅38歲的皇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史稱「懿文太子」,這令朱元璋異常傷心。 朱元璋制定的嫡長子繼承製受到了考驗,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選擇他的繼承人。按照嫡長子繼 承製,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是不二人選,可惜他在10年前就死了,這樣朱標次子朱允文就成為首選。然而朱元璋擔心朱允文儒雅仁柔,難以擔負起治理國家的重任。此外,朱元璋也曾考慮過從幾個兒子中選擇。二子秦王朱此時最長,但他實在是不成器,荒唐成性。四子燕王朱棣文韜武略,是個不錯的人選。一次,朱元璋對幾個心腹大臣流露出立燕王的可能性時,翰林學士劉三吾認為不可,「立燕王,置秦、晉王於地?且皇長孫四海歸心,皇上無憂矣。 」朱元璋於是下定決心,九月,立朱允文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1398),開國皇帝朱元璋病逝,遺詔命皇太孫朱允文繼位。朱元璋在遺詔中說朱允文「仁明孝友」,這是為史家所認同的。朱允文14歲時,他的父親太子朱標患有重病 ,身上有個大肉瘤,苦不堪言。朱允文盡心伺候,日夜守在身邊。朱標去世後,朱允文將三 個年幼的弟弟接到一起,對他們的飲食起居照顧得十分周到,並沒有讓他們覺得孤獨。朱元璋病逝前,脾氣異常暴躁,許多人擔心因此遭到禍患,朱允文親自服侍,常常整夜無法入睡 ,但他也沒有一句怨言。
生性「仁明孝友」的朱允文,21歲的時候被推上了權力的巔峰,承繼了朱元璋開創的一統天下,改年號為建文。然而,細心的大臣會發現,新君的臉上並沒有君臨天下的驚喜,更多的則是愁容。是啊,年輕的皇帝面前有兩道難解的題目:一是如何改變太祖建國以來形成的動輒殺戮的嚴峻政治氛圍;二是如何解決太祖分封宗藩形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 。也許太祖朱元璋生前並沒有想到,外表仁弱的皇太孫登基伊始就開始著手變革他所開創的大明王朝。
建文新政
洪武年間,經過太祖朱元璋的整治,當時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吏治較以前大為清明。然而他生性「雄猜好殺」,屢次興起大獄,動輒殺戮,政治氣氛非常凝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 建文帝對局勢有著深刻的認識,因此繼位伊始,就著手改革,改變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稱「建文新政」。
「秀才朝廷」。太祖朱元璋用武力奪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右武的局面。洪武時, 軍事衙門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從一品,而六部尚書卻只有正二品 。《大明律》中明文規定文官不許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謀士劉基僅僅得封「誠意伯」 ,而武將得封公侯者多,稱王者也不少。這種局面下,文官在議論朝政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
建文帝有意結束其祖父尚武的政風,大力加強文官在國家政事中的作用。初登大寶之時,他自己確定新年號為「建文」,與乃祖父「洪武」剛好形成鮮明的對照,從中可見建文帝治國方略的改變。他還立即將六部尚消凳卜書升為正一品,大開科舉考試,並下詔要求薦舉優通文學之士,授之官職。
建文帝身邊幾個被委以重任的大臣也是飽讀詩書的才子。兵部尚書齊泰,洪武十七年(1384 )應天府鄉試第一,次年進士。太常寺卿兼翰林學士黃子澄,洪武十八年(1385)會試第一 ,與齊泰同榜。翰林侍講方孝孺是建文帝身邊的主要謀士,幼時就以聰敏機警著稱,後師從當代名儒宋濂,詩文為時人所推崇。據說後來成祖入南京繼帝位時,怪僧姚廣孝怕成祖殺他,為之求情,說殺了方孝孺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正是因為建文帝所依賴的大臣 多為這樣的文人,所以人稱拿穗新朝廷為「秀才朝廷」。 這種情況下,文人獲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政治地位,再也不用擔心像洪武朝那樣動輒以一言獲罪的情況,因此他們膽量也大了,對朝政敢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對建文帝忠心耿耿,這也是後來大批文臣甘願為建文帝殉難的原因。
寬刑省獄。建國之初,太祖朱元璋以剛猛治國,亂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況嚴重。他認為: 「法嚴則人知懼,懼則犯者少,故能保全民命。法寬則人慢,慢則犯者眾,民命反不能保。」因而,屢興大獄,殺的人很多;還使用了許多恐怖的刑罰,如抽筋、剝皮、 *** 、凌遲等 ,因此有獲罪的大臣跪求「臣罪當誅,謝主隆恩」,比較起來,能被砍頭也成了幸運的事。
建文帝在當皇太孫時就已經意識到太祖用刑過猛,因此登基後力圖改變這種情況。他在做皇太孫時就向祖父請求更定《大明律》。他以《大明律》與歷朝法律作比較,認為《大明律》 用刑過重,改正了其中量刑較重的部分律法。其父朱標生前曾練習處理國事,以寬大為懷。 朱標死,太祖也叫朱允文斷刑獄之事,朱允文一如其父風格。那時,他就獲得了廣泛的稱譽 。如今即位,他要全面改正洪武吏治,力圖創造出和諧的寬政。 建文帝即位僅一個多月,下詔全國行寬政、 *** 冤獄。洪武時期的一些冤假錯案得到了糾正 ,一批無辜的官吏得以恢復自由,被發配遠方的人也得以回到家鄉。據記載,建文朝監獄里的罪犯比洪武朝減少了三分之二。建文帝的這些措施實際上是對太祖朱元璋嚴刑峻法的一種調整,也反映了建文帝與太祖執政風格的迥異。
減輕賦稅。建文元年(1399)正月,建文帝令減輕江浙地區的田賦。明初以來,江浙地區的田賦明顯重於其他地方,這是因為朱元璋憎恨江浙地區的縉紳當年依附張士誠而採取的懲治 措施。另外,朱元璋特意規定江浙人不許擔任戶部的職位,目的在於防止江浙人偏袒家鄉。 明故宮玉帶橋建文帝則認為江浙重賦只是用懲一時,不應該形成定製,既然田賦減輕了,浙東人自然也可以擔任戶部的官職。他還針對寺廟侵佔民田的情況,下令僧道每人占田不得超過5畝,多餘的要退官分給農民。
然而,建文帝在安定的生活中成長,接受的是儒家學說的熏陶,缺少對現實的了解,而且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讀書人,因此改革中難免有理想主義色彩。他接受方孝孺的建議,甚至要恢復西周時期的井田制度。他還使用一些《周禮》中的官名,依古制改革某些官職。中國後世的知識分子有著強烈的崇古情結,言必稱三代,似乎那時的制度是完美的,那時的社會是理想的,今不如昔。其實,且不說井田制是否真正的執行過還有爭論,即使有過井田制但在今天的情況下,復古這些制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從這一點我們不難發現,建文集團過重的文人氣息,成為他最後失國的一個主要原因。
銳意削藩。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為保證大明國祚綿長,親自設計、制定了多項重要政策,並以寶訓的形式固定下來,要求後代子孫嚴格遵守,大臣有敢輕議者嚴懲不貸。分封宗藩就是其中一項重要政策。朱元璋先後於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次共封25人(二十四子和一個從孫)為藩王,分鎮全國各地。朱元璋認為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藩王的權勢很重,擁有自己的軍隊,少則三千,多則數萬。特別是北方邊防線的幾名「塞王 」,擁有指揮軍隊的權力,如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連朵顏三衛都要聽他調遣 。太祖朱元璋本意是要以藩王來確保朱家江山,卻沒有想到雖然為繼任者去掉了驕兵悍將這根尖刺,卻留下了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這另一根尖刺。當時的有識之士,已經清醒地認識到宗藩為「三憂」之一(另兩憂為邊防和河患),多次上疏太祖。朱元璋不允許有人要改變這項政策,甚至加以殺戮。然而他沒有想到,在他剛剛辭世不久,他親立的皇太孫就因此而丟掉了皇位,真是莫大的諷刺。
藩王擁兵自重、分踞一方的形勢成為建文帝心腹大患,使他常常難以入眠。建文帝知道,雖然自己貴為天子,但是以朱棣為首的藩王多是自己的叔叔,正挾重兵虎視眈眈,未必會把自己放在眼中。他還清晰地記得,一次只有燕王和他在的場合,燕王以手拍他的後背,以開玩笑的口吻對他說:「不意兒乃有今日!」這情景恰巧被太祖朱元璋看見了,責問朱棣怎敢如此無禮。建文帝急忙為朱棣開脫,但心裡卻久久不能平靜,從那時就開始考慮如何處理宗藩問題了。
即皇帝位後,建文帝依賴齊泰、黃子澄等人,將削藩付諸實際行動。建文帝削藩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周王朱。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備邊的名義兵臨開封,趁周王毫無准備之際突然將其抓捕,送至京師。建文帝將周王謫遣到「煙瘴之地」的雲南蒙化,後又把他召回京師禁錮起來。為什麼首先選擇周王呢?周王朱,朱元璋的第五子,洪武十一年(1378)封周王,十 四年(1381)就藩開封。這次削周王名義上是因為周王次子告發他「異謀」,其實還有另外一層原因。藩王中以燕王朱棣實力最強、野心最大,建文帝一直以燕王朱棣為最大的對手, 這次削藩的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二人皆為妃所生(在此問題上有異議,見下節),關系最為密切,因此建文帝先廢周王,有去燕王手足的用意。隨後,建文帝又先後廢湘王、齊王、 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標直指燕王朱棣。
在削藩問題上,朝臣本來有著不同的意見。以前軍都督府左斷事高巍和戶部侍郎卓敬為代表的一些大臣主張採用漢代「推恩」的辦法曲線削藩。他們建議建文帝把藩王的權力分封給藩王所有子孫而不僅僅是嫡長子一人,而且要異地分封,這樣藩王的權力就會逐漸削弱,不會再威脅到朝廷。卓敬更是建議建文帝立即將燕王遷封到南昌,既維護了親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建文帝認為很好,卻沒有去實行。以齊泰、黃子澄為首的大臣堅決主張削藩,但在具體削藩策略上有所不同。黃子澄認為燕王實力強大,應該先削弱小的周、齊、代諸王,去燕王的羽翼,待時機成熟再削燕王。齊泰則主張擒賊先擒王,只要先鏟除燕王,其他諸王自然無力反抗了。可惜的是,建文帝聽取了書生黃子澄的意見。建文帝並未意識到他的行動實際上已經打草驚蛇,燕王朱棣正發展勢力,蓄勢待發,一場大戰迫在眉睫。
叔侄大戰
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等人游說下以「清君側」為名舉兵起事,從而拉開了長達四年的叔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靖難」,就是削平禍亂的意思。這是燕王方面的用 詞。對於建文帝來說,這個詞是很可笑的。燕王打著為朝廷「靖難」的幌子,卻是來跟自己作戰,這不是造反又是什麼?(須知,這時的朝廷不是他燕王的,而是建文帝的。)有一部佚名史書,叫《奉天靖難記》,寫的就是這四年戰爭的歷史。這部書是燕王方面的人寫的 ,後來的《太宗實錄》卷一至卷九燕王即位前的內容就是以此書為藍本增改而成的。《太宗 實錄》上接《太祖實錄》,中間沒了建文帝的實錄,建文朝在明代官方歷史中成了一個不存在的朝代——燕王即位以後,宣布革除建文年號,建文元年稱作洪武三十二年,建文朝只稱作「革除年間」。這顯然是成者王侯敗者寇的演繹邏輯了。於是,「靖難」就成了正經的官方歷史名詞。但這里既然以建文帝為主角,自然不宜以他所反對的名詞來概括他的歷史,所以這節就叫「叔侄大戰」,實際上確實是做叔叔的奪了侄子的皇位。
建文帝原本以為自己已經准備好了天羅地網,擒拿朱棣只是早晚的事,但他明顯低估了燕王的能力。戰爭開始之前,建文帝以防邊為名,調走了燕王的護衛士兵,又派張文(bǐnɡ) 、謝貴到北平監視燕王的一舉一動,宋忠統兵3萬駐軍開平,另在山海關、臨清皆有軍隊協防,將燕王緊緊包圍起來。只是建文帝沒有想到,朱棣有統兵作戰的經驗,臨危不亂,先後盪平了周圍的軍隊。 八月,建文帝命耿炳文將兵13萬伐燕,兵敗退守真定。九月,命李景隆將兵50萬出征。李景隆只會紙上談兵,沒有實際作戰經驗,失敗在所難免。建文帝知道李景隆的平庸後,啟用保衛濟南的功臣盛庸為將,取得了東昌之役的勝利,但這也無法改變燕王勢力逐漸增強的事實。建文三年十二月,燕王朱棣反守為攻,率軍直趨南京。六月十三日,李景隆和谷王打開金川門迎降,朱棣取得了「靖難之役」的最終勝利。
應該說,建文帝在位的4年,所積極推行的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也是深得民心的,那又為何以失敗而告終呢?這與他削藩策略失誤有直接關系。他一直視燕王朱棣為最大的威脅,然而他並沒有果斷地直指燕王而是先削了其他五藩,給了朱棣充分的准備時間。當初戶部侍郎郭任認為先削五王在戰略上犯了錯誤,主張盡快用兵燕王:「天下事,先本後末則易成。今南京朝天宮日儲糧粟、備軍實,果為何者?而北討周,南討湘,削燕之舉則經年無期,實為舍本而圖其末。用兵貴乎神速,銳氣既竭,姑息隨之,正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臣恐朝廷將坐而自困耳。」郭任這段話在今天看來無疑是正確的,但建文帝當時並沒有意識到。
因削藩而失去帝位,這是建文帝事前沒有想到的。當燕王朱棣攻下南京後,建文帝的下落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燕王是以「清君側」為名起兵的,誰都看得出他是要奪江山的,那麼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人們都在心中暗自猜測。當李景隆和谷王打開金川門,朱棣卻發現找不到建文帝的影子。
難覓遺蹤
建文帝的結局到底怎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成為明史第一謎案。因為建文帝在太祖嚴苛統治之後,力行寬政,所以他的遭遇引起了無數人的同情,他的下落就格外引人好奇,在各種野史、戲劇里可以看到人們無盡的猜測和演繹。
自焚說。《太宗實錄》中記載,燕王進入金川門後,建文帝也想出來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嘆道:「我何面目相見耶!」於是與皇後一起閉宮自焚。朱棣看到宮中火起,急忙命人前來搶救,可惜沒有來得及。從灰燼中找到建文帝燒焦的屍體,燕王朱棣不勝悲戚,撫屍痛哭,說他只是前來幫助皇帝學善,你又何必自尋死路呢?事後,朱棣備禮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 輟朝三日。近人孟森等學者持建文帝自焚說。
出亡說。《太宗實錄》的可靠性為人們所質疑,因為朱棣就曾經三次修改《太祖實錄》,目的就是要美化自己,為自己奪取皇位尋找冠冕堂皇的理由。《太宗實錄》所記的建文帝自焚事,就有很多人持懷疑的態度。由於永樂朝的政治高壓、文網嚴密,對建文帝出亡之事沒有留下記載。天順、正德朝之後,嚴峻的政治環境有所好轉,關於建文帝出亡說的史料開始多 起來。
我們發現,越是早的史料越是含糊,越是晚的史料越是具體。萬曆二年十月,12歲的神宗曾向 張居正問及建文帝下落一事,張居正回答:「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者相傳,言建文皇帝 當靖難師入城,即削發披緇,從間道走出,後雲游四方,人無知者。」可見首輔張居正也傾 向於建文帝出亡之說。值得注意的是,民間傳聞已經入天子耳中,而且這時談論建文帝出亡已經不再是禁忌話題。關於建文帝出亡一事,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的記載最具有代表 性。他認為建文帝並為自焚,而是在大臣的保護下由密道逃出南京。
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門失守,長吁,東西走,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曰:「不 如出亡。」少監王鉞跪進曰:「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篋(qiè),曰:『臨大難,當發。』 謹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齊言:「急出之!」俄而舁(yú)一紅篋至,四圍俱固以鐵, 二鎖亦灌鐵。帝見而大慟,急命舉火焚大內,皇後馬氏赴火死。程濟碎篋,得度牒三張,一 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篋內:「應文從 鬼門出,余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於神樂觀之西房。」帝曰:「數也!」程濟為帝祝發 。吳王教授楊應能願祝發隨亡,監察御史葉希賢毅然曰:「臣名賢,應賢無疑。」亦祝發。 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仆地,俱矢隨亡,帝曰:「多人不能無生得失,有等任 事著名,勢必窮詰;有等妻子在任,心必縈系,宜各從便。」御史曾鳳韶曰:「願即以死報 陛下!」帝麾諸臣,大慟,引去若幹人。九人從帝至鬼門,而一舟艤(yǐ)岸,為神樂觀 道士王升,見帝,叩頭稱萬歲,曰:「臣固知陛下之來也。疇昔高皇帝見夢,令臣至此耳! 」乃乘舟至太平門,升導至觀,已薄暮矣。俄而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
上面這段文字的真實性的確讓人有所懷疑,可谷應泰偏偏講得栩栩如生,真是令人真假難辨 。建文帝到底是自焚而死呢,還是由密道逃離南京?史學家對此各持一說,尚無定論。當年 清朝編修《明史》之時,明史館中諸史臣即對此意見不一。撰寫《明史·恭閔帝本紀》的徐 嘉炎認為建文帝未死於火,而是遜國外逃。而同在明史館的著名學者朱彝尊則相信《明實錄 》的記載,認為建文帝已死於火。於是,正如我們所見,《明史·恭閔帝本紀》便有如下的表述:「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看來當時誰也拿不出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只好選擇這種折中的意見。
現在,隨著對建文帝出亡問題研究的不斷深入,對史料掌握的不斷增多,相信建文帝未自焚而是出亡的人漸多。那麼,明成祖朱棣禮葬的是建文帝嗎?有人認為當時下葬的並不是建文帝而很可能是馬皇後。朱棣在廢墟中找到的屍身面目全非,難以分辨真偽。而且,史料沒有發現安葬馬皇後的記載。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朝中後期竟然沒有人知道建文帝葬於何處,可見當時的人也都不認為真的安葬過建文帝,因此不用祭奠掃墓,時間久遠就變得無人知曉了。其實,朱棣本人也可能知道禮葬的並不是建文帝本人,但這並不影響舉行禮葬儀式,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遮蔽天下人耳目,才可以名正言順地坐上皇帝的寶座。
另外的一個疑點就是城破時沒有發現建文帝的長子。當時建文帝有兩個皇子:長子朱文奎, 7歲,次子朱文圭,2歲。朱文圭,史稱建庶人,被成祖幽禁在廣安宮,直到英宗天順年間才被放出來,當時已經57歲了。由於一直被關在宮內,出來時連牛馬都分辨不清。然而作為建文帝長子的朱文奎卻一直下落不明,《明史》中說「燕師入,七歲矣,莫知所終」。既然朱文奎可以逃脫,沒有理由相信建文帝不能出亡。而且,所謂的「靖難之役」長達4年,並非朝夕之間,建文帝有充分的時間准備。朱棣進入南京時,江南、西北、西南、東南等大部分還都不在朱棣的控制之下,建文帝有能力組織有效的反攻。
那麼,既然建文帝有可能遜國出亡,他又去了哪裡呢?綜合各種資料,有如下幾種說法:
遜國為僧,雲游四方正如《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建文帝從南京逃出後,帶著楊應能、葉希 賢、程濟兩比丘一道,隱名易服,雲游天下。學者根據地方誌、遺跡、遺址等資料考證,認為建文帝曾流亡於雲南、貴州、四川、湖北、江浙、廣東等地,《明史紀事本末》說他為逃脫追捕,「西遊重慶,東到天台,轉入祥符,僑居西粵,中間結庵於白龍,題詩於羅永,兩入荊楚之鄉,三幸史彬之第」。
西南數省,留有很多有關建文帝的遺址和傳說。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記》中記載有建文帝曾在貴州白雲山修行時遺留的遺跡:「有巨杉二株,爽立磴(dènɡ)旁,大合三人抱;西 一株為火傷其頂,乃建文君所手植也。再折而西半里,為白雲寺,則建文君所開山也;前後架閣兩重。有泉一坎,在後閣前檻下,是為『跪勺泉』。下北通閣下石竅,不盈不涸,取者必伏而勺,故名曰『跪』,乃神龍所供建文君者。中通龍潭,時有金鯉出沒雲。由閣西再北上半里,為流米洞。洞懸山頂危崖間,其門南向,深僅丈余,後有石龕,可旁為榻。其右有 *** ,為米所從出流以供帝者,而今無矣。左有峽高迸,而上透明窗,中架橫板,猶雲建文帝所遺者,皆神其跡者所託也。洞前憑臨諸峰,翠浪千層,環擁回伏,遠近皆出足下。洞左構閣,祀建文帝遺像(閣名『潛龍勝跡』,像昔在佛閣,今移置此)乃巡方使 *** 運所建, 前瞰遙山,右翼米洞,而不掩洞門,其後即山之絕頂。」
一些書中還記載有建文帝的詩文,雖然無法判斷是否是後人假託,但還是有些符合建文帝身份的。下面這首詩據說是建文帝避難貴州金竺(今貴州廣順)時所作:
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
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雲深。
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
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
朱棣做了皇帝以後,對於建文帝出亡也是將信將疑,又聽說了很多傳言,於是派戶科給事中胡分巡全國。《明史·胡傳》載「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指成祖) 疑之。(永樂)五年遣頒御制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 ,以故在外最久。」朱棣是讓胡以頒布御制諸書和訪尋張邋遢的名義探尋建文帝的下落,前後長達16年之久。這里所說的張邋遢,就是小說中經常出現的張三豐。他是個奇人,不修邊幅,飄忽不定,據說能一日千里。成祖對胡偵緝建文帝的事情非常重視,不允許他為母「丁憂」的請求(官員父母逝世,應守孝三年,稱為丁憂)。永樂二十一年,胡匆忙趕回北京, 恰巧成祖北征駐軍宣府。胡趕到宣府時成祖已經休息,聽說胡回來後馬上接見,二人一直談 到四更。《明史》中說:「先未至,傳言建文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看來胡是打聽到了建文的確切消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經沒有重奪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在究問建文帝蹤跡。
漂洋出海,不知所終有傳言建文帝泛舟出海,去了南洋,並在某個小島上過著自食其力的恬然隱居生活。當時中國去往南洋的人很多,據說張士誠失敗後,他的一些部下就逃往南洋, 拓荒移民。近人有人考證建文帝避難泉州開元寺,並在開元寺揚帆出海,最終隱居印尼蘇門答臘島東海岸,然而沒有更多的證據,僅僅是猜測而已。
成祖朱棣擔心建文帝糾集當地的中國人,或者是以宗主的身份號召南洋諸國興兵 ,因此很不放心,特意派遣鄭和數下西洋,一為宣揚國威,一為蹤跡建文帝。據《明史》載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在鄭和的船隊里,還有一部分是錦衣衛,專門負責偵緝,至於是否探知建文帝蹤跡,就不得而知了。
北京西山說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和鄭曉《吾學篇》中,記載有正統七年,建文帝因年紀已老,就到廣西思恩州官府,自稱是建文帝。當地官員急忙上報朝廷,將其送至京師。朝廷派老宦官吳亮前去辨認。建文帝一見到他就叫出了他的名字,吳亮否認。建文帝又說當年他進膳時,扔一片鵝肉到地上,吳亮像狗一樣趴下去吃掉。吳亮聽後伏地大哭,回去後就上弔死了。建文帝被迎入西內,老死於宮中,葬於西山,不封不樹。
其實這是謠言,不過還是有一定根據的。《英宗實錄》載正統五年十一月,有個僧人從雲南到廣西,自稱是建文帝,年九十餘。當地官員將其遣送到京師,大臣們懷疑他是假冒的。經過究問,他承認本名叫楊行祥,河南人,洪武十七年為僧,受到別人的蠱惑才假冒建文帝的 。於是英宗將其押入大牢,過了4個月就死在獄中了,同謀的12名僧人被發配到遼東守邊。
江蘇吳縣說 《文匯報》的記者徐作生親自到江蘇吳縣去考察,發現了建文帝出亡時遺留下的 一些遺跡、遺物,並結合文獻資料,認為建文帝當年藏於吳縣普濟寺內,不多久姚廣孝歸隱禪寺,在姚廣孝的監護下,建文帝隱藏於穹窿山皇駕庵,直到1423年病殞於此,葬於庵後山坡上。這也自成一說。
四川望京寺說有人則認為建文帝在四川平昌佛羅寺躲藏過,並病逝於此,葬於寺後山坡上。 建文帝之所以選擇佛羅寺,是喜歡這里偏僻難尋,不容易被發現。因他常常面向京城的方向暗自哭泣,後人就把佛羅寺改稱望京寺。
另外,近幾年有人自稱建文帝後人,獻出《讓氏家譜》,稱建文帝通過地道逃離南京,假扮僧道,雲游各地,後隱居於武昌,死後就葬在武昌洪山。當然,這一說法還有待於進一步的驗證。
對建文帝出亡謎案的解釋、傳說、附會決不是上面列出的幾種,有許多凄美的故事在許多書籍、口頭上流傳開來,而且也必將流傳下去。當然,建文帝的結局到底怎樣,誰也沒有確鑿的證據,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
朱允文個人小檔案
姓名:朱允文 出生:洪武十年(1377)十二月五日
屬相:蛇 卒年:不詳
享年:不詳 謚號:惠皇帝(清高宗追謚)
廟號:無 陵寢:無
父親:朱標 母親:呂妃
初婚:16歲 配偶:馬皇後
子女:2子 繼承人:無
最得意:行寬政,得士心 最失意:失帝位
最不幸:平燕失利 最痛心:削藩未果
最擅長:詩文
相關閱讀書目推薦
(1)王天有主編:《明朝十六帝·恭閔惠皇帝朱允文》,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2)商傳:《永樂皇帝》,北京出版社,1989年
(3)晁中辰:《明成祖傳》,人民出版社,1993年
(4)楊林:《馬上天子》,團結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