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望海康信(北京)科技股份公司廣州分公司怎麼樣
望海康信(北京)科技股份公司廣州分公司是2016-01-18在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注冊成立的其他股份正轎有限公司分公司(非上市),注冊地址位舉舉肆於廣州市越秀區東風東路850號1905A房(僅限辦公用途)。
望海康信(北京)科技股份公司廣州分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答亮號是91440104MA59BJ1TXQ,企業法人左彥卿,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望海康信(北京)科技股份公司廣州分公司的經營范圍是:軟體開發;信息技術咨詢服務;。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望海康信(北京)科技股份公司廣州分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㈡ 望海康信為什麼還沒有上市
因為望海康信仍處於輔導期,尚未遞交上市申報材料。東方財富網沖睜顯示辯握,在東軟熙康、東軟醫療之外,望海康信也是被分拆出來的上市「預備役」,只是至今還沒有遞表動作,2021年8月,東軟集團在投資者互動平台稱望海康信處於上市輔導階段。根據中國證監會的規定,企業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在A股市場上市,如盈利能力、財務狀況散灶歲、股權結構、公司治理等方面的要求。此外,公司還需要通過IPO審核和發行程序,才能最終在A股市場上市。
㈢ 望海康信擬赴科創板IPO 有望成為科創板醫療信息化第一股
《科創板日報》(上海,記者 金小莫)訊, 受政策等多因素推動,2020年的互聯網醫療行業持續利好。據IPO早知道消息,行業企業望海康信(北京) 科技 股份公司(下稱「望海康信」)擬借勢沖擊科創板,並已於9月2日簽署上市輔導協議。
目前,科創板還沒有醫療信息化上市企業。若上市成功,望海康信將成為科創板第一支醫療信息化股。截至發稿,《科創板日報》記者未能從望海康信方面取得確切消息。
不過,望海康信向沖擊科創板並非太過出人意料。
據官網信息,望海康信成立於2003年,主營業務為醫院運營信息技術與數據服務。產品有:HRP(Hospital Resource Planning)、醫院成本一體化、DRG智能審核與支付、智慧財務、智慧物聯、全景人力、活力績效、醫療衛生資源監管等。產品累計銷售的醫院超3000家。
IPO早知道稱其還是國內最大醫院ERP軟體供應商。因此,望海康信或已具備科創板上市條件。
從行業情況來看,今年,醫療信息化企業已備受關注。
據IDC於2020年初開展的一項調研顯示,全國有96%的三級醫院受疫情啟發制定了信息化升級計劃,有88%的三級醫院為扮橋纖應對疫情對信息系統進行了改進或新建。天風證券瀋海兵分析師認為,以智慧醫院為代表的傳統信息化建設持續高景氣,中期有望驅動近900億市場規模。
另據不完全統計,目前A股上市企業中涉及醫療信息化業務的企業約有15家,僅占據20%的醫療信息化市場份額,行業總體呈現分散態勢,仍缺龍頭。
綜合上述情況來看,若望海康信順利科創板IPO,募資後,未來發展亦值得想像。
值得注意的是,望海廳仿康信的控股股東東軟集團自身也有醫療信息化業務。據IDC《中國醫院核心管理系統市場份額》報告,東軟位列2019年中國醫院核心管理系統市場份額排名第一、中國醫療IT解決方案市場份額第一。
望海康信與控股股東之間是否存在關聯交易或同業競爭?業務布局又有何差消派異化?《科創板日報》將持續予以關注。
㈣ 望海公司2009年發行股票市價為25元/股,公司預備籌集900000的資金,計算公司必須發行多少股
鑽眼機械?
㈤ drg板塊有哪些股票
Drg/dip概念股包括:衛寧健康、創業匯康、九元海印、國鑫健康、萬達信息等。
drg/dip概念股名單:
國鑫健康(drg/dip概念龍頭灶返股):國鑫健康積極響應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自主研發毫秒級醫保智能審核引擎。在國內率先落地DRG、DIP、APG醫保基金支付管理平台,形成先發優勢,也是國內唯一能提供從住院到門診「DRG+DIP+APG」全覆蓋解決方案的服務商。李思醫療:公司積極與外部機構結成戰略聯盟,深度整合各方優勢,基於「浦發+CDSS+DRGs」一體化發展智慧醫院解決方案。公司承擔了國家衛健委DRG中心分組計算、醫療術語標准化、全國醫療服務價格與成本檢測研究網路、成本核算四個平台。目前已承擔三明、深、渝、克拉瑪依等30多個省市的DRG/DIP醫保支付改革試點城市支付平台建設。
衛寧健康(drg/dip概念龍頭股):公司在互動平台上表示,公司已中標各省醫院、衛生健康委的DRG/DIP相關項目,但數量較少。
易聯眾:醫保支付產品方面,公司在山東廈門、寧德、龍岩、德州等DIP試點地區建設了支付改革系統,將DIP、DRG、扮耐醫院終端控費、績效管理等產品從醫保端延伸到醫院端。目前,DIP醫院終端的初級產品開發已經完成,福建省第二批試點醫院和湖北省DRG平台的研發工作也在穩步推進。通過智能監控、個人認證申請、醫保稽查、基金反欺詐風險控制、DRGs/DIP征繳管理、多險種綜合業務辦理、醫保公共服務、醫保移動支付、醫保電子處方流轉等平台,大幅提升政府醫保監管和服務效率,讓個人獲得醫保服務更加便捷。
思創醫療受益:公司先後完成全國單病種質量控制平台、全國護理數據質量平台等七大全國醫療服務監管平台建設,積極為醫療行為監管、醫療質量控制等政府監管部門提供精準數據分析,為DRG醫保收費等醫改政策的推進提供助力。
佳源科技:公司在醫療衛生信息化領域具有較強的技術實力和市場基礎,公司根據試點情況積極布局。已經實施的智能醫院項目包括DRG/國際保護部醫療保險支付改革試點醫院。
萬達信息:在支付體系改革領域(DRG/DIP),萬達信息除了獲得國家DRGs分組授權,利用自身的行業經驗和數據積累,自主研發了基於大數據DIP的醫保疾病評分支付系統,推動了DIP在醫保支付領域的落地應用。
東華軟體:公司子公司東華醫療擁有DRG住院醫療費用監控管理系統解決方案、DRG醫保結算監管系統解決方案、基於DIP的醫保結算監管系統解決方案等一系列DRG/DIP解決方案。公司已成功實施包頭市醫保局、廊坊市醫保局等支付改革項目,在200+家醫院推出醫院端DRG/DIP產品。九元海印:國家醫保局關於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動計劃要求,三年內全面推進DRG/DIP支付制度改革,並實現實際支付。前期,公司已參與部分醫保局和醫療機構的DRG/DIP試點工作,具備為用戶提供基於DRG/DIP的支付改革的信息化支撐能力。
山大狄威:公司在醫療保險信息化領域有20多年的經驗。目前,醫保信息化產品覆蓋山東省及15個市、浙江省及11個市,以及廣東、河南、遼寧、山西、甘肅、四川、湖北省部分城市,共有市級醫保局客戶35家,定點醫療醫葯機構超過10萬家,服務全國2億多人。醫保信息化業務是公司的核心業務之一。公司在醫療保險領域的客戶基礎和工作經驗有利於公司在DRG業務的發展和布局。通過制定合理的支付方案,建立廳辯春激勵和風險分擔機制,可以增強醫療機構主動降本提質增效的內生動力,協助醫保局同步控制醫療費用和規范醫療服務質量。
嘉禾康美:公司長期深耕臨床信息化領域,是國內該領域的龍頭企業之一。電子病歷業務長期位居市場第一。DRG方面,基於升級後的數據中心平台,結合國家DRGs支付標准,利用機器學習等大數據預測技術,對診療關鍵節點的費用進行監測和預測,及時提醒醫護人員費用會影響結果,在保證患者醫療質量和效果的同時,減輕患者負擔,保障醫院整體治療成本。
創業惠康;公司的DRG/DIP醫院端產品也很好地滿足了客戶單位的DRG/DIP分組方案和國家醫保局的技術規范,得到了客戶的認可。目前,公司的醫療保險事業部擁有完整的產品線。面向醫院的DRG/DIP產品系統採用了公司最新的框架技術,包含了豐富的應用子系統,具有全成本控制、決策分析系統、DRG對比分析、病案DRG質量控制等功能,覆蓋了整個業務流程。
柯榮科技:公司可信智慧醫療整體解決方案項目旨在為醫療機構、醫生、患者、供應商構建本地化可信整體解決方案,藉助物聯網技術、本地化雲服務、本地化加密技術,為醫療機構和患者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醫療服務。該項目將通過搭建國內可信智能醫療平台,為國內可信醫療保險提供DRG/DIP服務。平台管理短期住院病例的醫療服務,包括醫師績效管理、醫保支付、數據質量分析、數據報告等功能。從生產率、效率、質量和安全三個維度提供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和相關應用,如評價醫療機構的服務范圍和難易程度、評價住院服務效率、實現醫保費用控制和數據質量管理等。應用意義:系統的標准編碼可以提高參保率,增強數據分析結果的可靠性,幫助醫院精細化管理,實現質量和效益同步發展,提高醫療機構醫療水平、醫生績效考核和患者就醫滿意度。面向對象:醫療機構的所有科室和醫生。
東軟集團:公司發布基於「基於電子病歷的智能編碼技術和完全符合國家CHS-DRG規范要求的DRG分組技術」的望海DRG精益管理整體解決方案,持續推進產品集成和數據服務業務發展。
㈥ 「九條命」的東軟集團,劉積仁的資本野望
尋瑕以「尋瑕伺隙」的初心寫過許多上市公司,本意是要在繁雜的公開信息中,弄清楚資本運作背後的底層邏輯和核心要害。
比如東旭集團的財務公司;英雄互娛的「融資-對賭-關聯方收購」;天風證券的無實控人狀態及關鍵時點的大筆融資;億陽信通的上市公司保殼與集團破產強裁。
成敗只是商戰風雲的表象,背後的核心邏輯才是資本運作的精髓。
曾經的校企「東軟集團」梁租,自1991年成立,至2020年,已經發展成為控制東軟集團(SH.600718)、東軟教育(HK.9616),並成功分拆東軟醫療、東軟熙康、望海康信准備科創板上市的控股集團。而實際控制人也從東北大學變為劉積仁領導下的「無實際控制人」狀態。
「東軟」資本運作的核心邏輯,正是分拆和MBO,兩者相輔相成,通過分拆推動創新業務發展,通過MBO促成對東軟集團的控制。
劉積仁,中國第一位計算機專業博士,33歲成為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教授,建設中國第一個軟體園,一手打造了一個極具影響力的軟體帝國。
1988年,東北工學院計算機系軟體與網路工程研究室成立,全部的家底是一間半的研究室,三台286電腦,三萬元的研究經費。
從美國國家標橡鋒兆准局學成歸國,被破格提拔為教授的劉積仁就基穗是在這樣的研究環境里,搭建了一個技術轉移中心。
1989年和1991年,主要生產 汽車 音響和 汽車 通信系統日本阿爾派株式會社兩度到訪東北大學,尋求 汽車 內部系統的研究合作,最終劉積仁的團隊打動了阿爾派,獲得了3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
東北工學院開放軟體系統開發公司和阿爾派合資成立了沈陽東工阿爾派軟體研究所,後來又合並為東大阿爾派軟體股份有限公司,這就是東軟集團的起點,也是後來的上市主體。
東軟的發展,以2011年為界,從2011年之前的「合」,走向2011年之後的「分」。
1993年至1995年,IPO還施行額度制的遙遠時代,沈陽東大阿爾派因為背靠東北大學,屬於冶金工業部部屬院校企業,1995年獲批取得上市額度,並於1996年成功上市。占發行前總股本10%的內部職工股400萬股,分批上市流通。
上市之初,東大阿爾派的控股股東為東北大學軟體中心,管理團隊和員工的利益主要體現為400萬內部職工股,但團隊的訴求明顯不止於此。
1998年,東北大學由冶金部部屬變更為教育部直屬,5月,東北大學軟體中心將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轉讓給東北軟體集團,11月,寶鋼集團對東北軟體集團增資,公司更名為寶鋼東軟。1年後,寶鋼集團、東北大學軟體中心等向寶鋼東軟工會轉讓21%的股份,員工利益通過工會,得到更大程度的體現。
2001年,寶鋼東軟更名為東軟集團,出於合規考量,寶鋼東軟工會最終量化為137名員工的持股平台沈陽慧旭 科技 。直至2008年,沈陽慧旭 科技 持有東軟集團23.42%的股份,為僅次於東北大學的第二大股東。
2008年,證監會批准東軟集團和東軟股份合並,上市公司更名為「東軟集團」。
一直並行發展的東軟股份和東軟集團合並,各方主體均獲益頗豐。截至2010年底,大股東東北大學產業集團持有市值34.70億元,員工持股平台作為第二大股東持有市值33.81億元,阿爾派持有市值27.47億元,寶鋼持有市值19.54億元。
2011年,東軟集團第一階段的發展,以員工持股平台的清算落幕,137名自然人股東均獲得了不菲的財富。
2011年3月,持股平台轉移至成都,更名為成都慧旭 科技 ,並通過法院裁定強制清算,將持股平台持有的股份分配給137名股東。白手起家創業,帶領東北大學、阿爾派、寶鋼、137名員工發家致富的劉積仁,落實股份後,共計持有上市公司716萬股,占上市公司股份的0.58%。
東軟控股也在這樣的背景下,走向台前。
對於依靠東北大學軟體學院起步的東軟控股而言,東軟教育的意義非比尋常。東軟控股的第一仗,就是拿下東軟教育。
2011年11月,東軟控股由大連康睿道聯合東北大學和億達投資共同組建。大連康睿道的背後,是劉積仁及另外22名自然人股東。
東軟集團的教育業務起步於2001年,2007年起實現盈利,當年收入3.05億元,盈利168萬元。
2008年,在東軟集團和東軟控股合並後,教育板塊以大連東軟軟體園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為主體,納入上市公司體系。
2011年12月,上市公司公告,東軟控股以4.24億元的對價,受讓東軟集團的教育資產,這個對價僅在合並凈資產基礎上,計入了10.43%的房屋土地增值。
2020年,東軟教育申請香港聯交所上市,2017年至2019年凈利潤為1.15億元、1.32億元和1.39億元。上市前夜成為「暗盤之王」,大漲超過25%,市值40億元。
在剝離東軟教育的同時,2012年,東軟控股與億達集團共同成立天津東軟睿道,面向高校提供IT培訓和人才服務,當年即實現利潤3497萬元。
東軟教育的利潤構成中,除了佔比近80%的高等教育學費及住宿費之外,還包括依託東軟控股實現的「產教融合」業務收入。
2012-2014年,東軟集團向天津東軟睿道支付服務費分別為3250萬元、1.21億元和1.33億元。2015年以後,東軟集團以合並方式披露關聯交易金額,當年支付服務費1.78億元,2019年,東軟集團向東軟控股支付的服務費高達3.9億元。
上市公司東軟集團剝離教育板塊,並委託東軟控股提供軟體外包服務,外包毛利率13%,可謂一石二鳥,東軟教育實現了穩定利潤,東軟控股及其股東獲得了可觀收益。
而當年,教育板塊從上市公司剝離時,對價僅為凈資產加上區區10.43%的評估增值,發展壯大直至獨立上市的東軟教育並沒能給上市公司帶來收益。
一邊是原股東對上市公司的減持,一邊是管理團隊及引入股東對東軟控股的增資,東軟控股通過兩次增持上市公司,逐步鞏固了東軟集團第一大股東的地位。
2015年起,一直跟隨東軟集團的主要股東東北大學、阿爾派、寶鋼減持陸續減持上市公司股份。
2015年3月,寶鋼集團公告累計減持5.2%的股份,減持後持有股份占東軟集團總股本4.72%。
2015年7月,阿爾派向東軟控股轉讓東軟集團5%股份,總對價10.66億元。
2016年12月,東北大學產業集團公告,累計減持比例達到東軟集團總股本的5%。
於 此同時,管理團隊和引入的股東對東軟控股增資,東軟控股對上市公司則兩次增持,最終成為第一大股東。
2015年9月,中國人保向東軟控股增資10.12億元。
2015年12月,阿爾派向東軟控股增資5.77億元。
增資後,東軟控股估值達到55.74億元。但根據東軟控股2014年年報,凈資產3.7億,凈利潤僅為3278.34萬元。
2016年11月,大連康睿道控股子公司大連東軟思維對東軟控股增資,按照2015年的55.74億估值,此番增資至10.82%,耗資超過6.76億元,而大連東軟思維2013年凈資產僅為948萬元。
東軟控股能夠按照40-50億的估值先後三次融資超過22億元,與2011年收購東軟教育,實現外包服務收入密不可分,也因此獲得了進一步控制東軟集團的籌碼。
2016年12月,東軟控股對上市公司增持至10%,交易對價11.93億元。
2017年1月,東軟控股再度增持至11.37%,交易對價3.25億元。
至此,伴隨著原大股東東北大學和二股東阿爾派的相繼減持,讓出控股地位;東軟控股以總計約25.84億的對價,成為東軟集團的第一大股東。主要資金來源是中國人保、阿爾派和大連康睿道的增資款。2017年3月,東軟控股將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悉數質押。
2014年至2017年,通過增資和股權轉讓的方式,東軟集團相繼失去了對東軟醫療、東軟熙康和東軟望海的控制。
東軟大 健康 板塊旗下,東軟醫療,源於東北大學影像中心的CT設備;東軟熙康是雲醫院板塊的運營主體;東軟望海主營業務為醫療信息化。
2014年12月,東軟集團公告,東軟醫療擬引入投資者,弘毅投資、高盛、通和、東軟控股採用受讓老股和增資的方式,出資27.33億元(其中增資16億元),對東軟醫療戰略投資,投前估值25億元。其中,東軟控股出資9億元,增資後持有東軟醫療22.2%的股權。
2016年7月,經過兩輪交割協議,東軟集團失去對東軟醫療的控制。
2017年9月,大連康睿道繼續對東軟醫療以42.54億的估值,增資4.22億元。
東軟控股及大連康睿道,以總計約13.22億的對價,獲得了東軟醫療約24.4%的股份。
2020年7月,東軟醫療申請科創板上市,2019年末,東軟醫療營業收入19億元,而可比公司萬東醫療營業收入9.8億,市值73.8億元。
與東軟醫療的引戰如出一轍,東軟熙康引入弘毅、高盛、東軟控股等投資者1.7億美元的融資,隨後又引入中國人保和阿爾卑斯電氣株式會社的6400萬美元融資,直至2016年7月,東軟集團失去對東軟熙康的控制。
東軟控股則通過對東軟熙康兩次增資4300萬美元及9400萬人民幣,獲得總計23.4%的股份。目前,東軟熙康也在積極籌備科創板上市。
值得關注的是,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分拆時間恰恰橫跨了中國人保和阿爾派對東軟控股的增資:
2014年12月,東軟集團公告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的分拆計劃。
2015年9月和12月,中國人保和阿爾派按照40億的投前估值對東軟控股增資。
2016年4月,東軟控股完成對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的增資。
不可迴避的問題是,中國人保和阿爾派對東軟控股增資時的估值,是否將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納入考量。否則,難以解釋對於凈資產3.7億,凈利潤3278萬的公司,給出40億估值的合理性。
東軟望海的上市計劃也在運籌之中。
2015年12月,平安健騰和東軟控股通過增資和受讓股份,對東軟望海戰略入股,其中,東軟控股出資2.06億元,總計獲得14.07%股份。
2017年11月,平安人壽、泰康、東軟控股以15.04億元對東軟望海進行增資,東軟集團持有東軟望海的股權比例降至29.3%,對東軟望海不再控股。東軟控股兩輪出資總計2.23億元,持股8.23%。
縱觀東軟發展史,用劉積仁的話來說,「以退為進, 是為了獲得更大的發展。」
2011年以前,以「合並」為主線,上市公司收購東北大學影像中心進軍醫療板塊,東軟集團與東軟股份合並,教育板塊並入上市公司。
在「合並」的過程中,東軟集團員工持股平台賺得第一桶金。
2011年以後,以「分拆」為主線,出售東軟教育,分拆東軟醫療、東軟熙康和東軟望海。
在「分拆」的過程中,東軟控股受讓東軟教育的控股權,其軟體外包業務獲得支撐,並最終通過東軟教育的獨立上市,賺得盆滿缽滿。
同時,東軟教育的股權增值,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的分拆方案,又為東軟控股2015年引入戰略投資者的高估值提供了支撐。「分拆」再次成就了東軟控股和員工持股平台。
東軟控股借「蛋」引「雞」的資本運作模式,可謂精巧,實現了十年間的爆發式增長。但這一過程中,作為「孵化器」的上市公司,並沒有獲益:
收購教育資產後,上市公司和東軟控股每年都會發生大規模的關聯交易,支撐了東軟控股的估值和東軟教育的部分利潤來源;
分拆東軟醫療和東軟熙康過程中,上市公司都承諾了回購責任,如果成功上市,包括東軟控股在內的股東將獲得巨額收益,一旦無法上市,則上市公司可能面臨回購股份的或有負債風險;
分拆大 健康 板塊的過程中,通過無實際控制人的認定,成功規避了證監會分拆上市的要求,
但2017年10月至今的三年間,東軟集團市值跌去了50億元,一路持續的分拆模式,真的是對上市公司最有利的選擇嗎?
劉積仁喜歡用「貓有九條命」來說東軟每5年就換一個活法,對於劉積仁而言,股權投資大時代的春風,或將成就東軟系企業悉數上市後,廣闊的資本版圖。
㈦ 深圳股市有多少上市公司
差不多每周都有新股票上市,具體看同花順或大智慧的顯示。截止到4月2日收盤。
深圳A股市場有 907家上市公司
上海A股市場有 860家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