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怡和集團的怡和遷冊
1983年3月28日怡和集團突然宣布建議把怡和控股公司的注冊地點由香港改為百慕大。當時正值香港前途談判時期,怡和此舉無疑是對香港九七問題缺乏信心。當日為星期三,股市於下午休市,當晚倫敦港股大幅下跌,一度停板,怡和及置地的股價下跌約一成。隔日(3月29日)香港恆生指數收市時報1057.09,大跌61.76,跌幅達5.8%。
事實上,自80年代中葉起,怡和集團已開始部署淡出香港。除了將控股公司的注冊地遷往百慕大外,集團又以「加速企業國際化」作幌子,暗地裡將資產向海外轉移,藉以降低香港的投資比重。雖然該集團(及其他已遷冊的公司)已將香港的企業變成了「海外附屬」,但主要業務仍在香港。按交易所及證監會的規定,這些企業仍然必須接受這兩個機構的監管。
然而,一向自恃實力龐大的怡和集團則以企業已遷冊為由,要求交易所及證監會給予「上市豁免」,令該集團可以免受某些「非法定規則」如《上市規則》及《收購合並守則》的約束和規范。對於這種不合理的要求,交易所和證監會均不表同意,並認為個別公司實在不應有特權。為此,怡和集團的法律顧問更以「股東權益超過40億元或已公布的稅後盈利超過4億元」作標准,指出當局應該給予豁免。按照這一邏輯,有錢人或交稅多的人便可以在社會上享有特權了。對於這種近乎歪理的論點,監管當局除了直接拒絕外,還公開撰文批駁,認為要求極不合理。
由於要求遭到拒絕,該集團在1992年9月7日將第一上市地位移往倫敦,而香港則降作第二上市地位,撤離香港股市。另一方面,集團仍繼續以不同手法向港府施壓,希望取得特別豁免權。經過深入研究後,監管當局再次否決了怡和集團的要求,並清楚地指出為了維持法律的平等及保障公眾投資者的利益,所有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均必須遵守香港的法例暨一切非法定性的市場規則。怡和集團並建議百慕達當局以英國倫敦收購合並守則為藍本,處理怡置系股票。該行動被認定怡置系股票撤出香港股市訊號。
正因為沒有爭取到特權,最後1994年3月24日怡和控股發表聲明,決定從1994年12月31日起,終止該集團在香港的第二上市地位,至於該集團在倫敦及其他3個交易所的上市地位,則不受影響。由於母公司宣布撤出香港,其他附屬公司包括牛奶國際、置地公司、文華東方及仁孚等,隨即也宣布從1995年1月1日起,結束在香港股票市場上市買賣,為集團在香港股票市場的呼風喚雨和吒吒馳騁畫上了句號。在怡和旗幟徐落之際,全系公司市值暴跌37%。
怡和集團作為一個主要業務集中於香港的英資龍頭公司,率先宣布將集團遷冊百慕大,以行動向中國政府施壓,並表明該集團對中國政府沒有信心。這種高姿態的舉止,不但引起市場極大的震撼,開展了後來企業紛紛遷冊的浪潮。
自該集團宣布遷冊後,很多企業相繼跟隨,並在1989年至1991年間形成了一個巨大浪潮。到了後過渡期,這個浪潮終於日漸平復下來。由於中國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和成長,很多外資公司已迫不及待地希望進入中國大陸,開拓這個龐大而尚未開發的市場,而作為融會東西中介地位的香港,經濟及股票市場則表現得異常突出和卓越。正因為香港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才外流及企業遷冊的問題也戛然而止。
B. 中簽怡和嘉業會爛尾嗎
中簽怡和嘉業塌如隱不會爛尾。根據相關公開信息查詢,證券時報e公司訊,怡和嘉業團廳(301367)10月20日晚間披露網上中簽結果,中簽號碼共15520個,每個中簽號碼能認購橡彎500股怡和嘉業A股股票。
C. 怡和集團是個怎樣的集團
怡和集團是亞洲成立最悠久的著名企業集團之一。集團的業務領域包檔山者括:金融及保險服務、零售百貨、消費市場拓展、工程及建築、機械製造、汽車貿易、運唯瞎輸服務、房地產行薯及餐飲等,均在市場上擁有卓越的領導地位。怡和集團旗艦,即怡和控股有限公司於百慕大注冊設立,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擁有第一上市地位,及在百慕達證券交易所及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擁有第二上市地位。集團大部分股權在新加坡交易。集團曾贊助美國的託管接收計劃。怡和集團在香港設有怡和公司,是香港擁有雇員最多的企業。怡和管理有限公司的總辦事處設於香港,為集團旗下機構提供管理服務,包
D. 怡和嘉業員工持股能分多少
0.0231%的股份。怡和嘉脊神業員櫻知虧工持股能分到股份是0.0231%的股份。北京怡和嘉業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成立於北京,為全球用戶提供睡眠呼吸障礙、慢性呼猛唯吸系統疾病的整體解決方案。
E. 怡和控股是中企嗎
不是中企。怡和集團就是曾位居香港四大洋行豎渣之首的怡和洋行,也是現在香港最大的公司。
作為香港的四大財團之一,怡和集團亮纖旅卻一直非常低調,在歷年的香港富豪榜單中,怡和集團背後的凱瑟克家族並未上榜,但比起李嘉誠、李兆基等人,這個神秘家族的財富不可小覷。
怡和集團是在中國存在的唯一一家延續的外資企業。在《洋行之王:怡和與它的商業帝國》一書中寫道:幾乎在中國每一個敬凳重要歷史階段,都活躍著怡和的各路人馬。在激烈的歷史河流中,怡和逃過了無數次危機的打擊。
這個經營已經超過189年的神秘英國家族,財富還在持續增加。根據《財富》排行榜,2020年怡和集團在世界500強第301位,年營收超40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41億)。
在中國市場,怡和可以說是如魚得水。
F. 世界船王包玉剛的創業故事
以下是 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世界船王包玉剛的創業故事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更多兒童故事資源請搜索 兒童故事頻道 與你分享!
據了解,「江南第一藏書樓」天一閣收藏著海量家譜,目前總共收藏家譜近五百五十部,涉及一百多個姓氏。上世紀八十年代,包玉剛曾在天一閣里發現自己是包拯的二十九代嫡孫。
1918年出生的包玉剛,是浙江寧波人,父親包兆龍是一位經營造紙業的商人。包玉剛小時候在上海求學,他上大學時,正遇上日寇侵略中國,書是沒法讀下去了。他先是到衡陽一家銀行當職員,後去重慶中央信託局工作。他以寧波人的精明和兢兢業業的作風,使自已經手的業務蒸蒸日上,所以到抗戰勝利,他已是重慶礦業銀行的經理了。以後,他又回到上海,擔任上海市立銀行的業務部經理。許多人都認為,憑包玉剛的業績和才幹,再奮斗幾年,行長的交椅一定會是他的了!
然而就在這時,包玉剛卻出人意料地向行長呈上了辭職書,說他的興趣不在銀行方面,而在其它方面。他和父親一起放棄了在上海的事業,全家遷往香港,靠著多年積蓄下的一點錢,去另闖天下了。
開始,他與父親合夥,做進出口生意,從國內購買干貨、豆餅、鴨毛、肥料以及牲畜飼料等土產,向外銷售。後來,因為中國政府決定實行國家統辦土產出口,包家小公司的生意做不下去了。以後干什麼呢?父親的選擇是經營房地產,他是一個老式的商人,相信「無地不富」是真理。可是包玉剛卻以自己的眼光,認為當時香港的房地產業只能坐收地租槐碰滲,是保守的投資,是「死的」;而且他們資本不大,去炒地皮,萬一被人吃掉了,就什麼也沒有了。他看中的行業是搞航運生意,他對父親說:「航運是世界性的業務,資產可以移動,范圍涉及財物、科技、保險、經濟、政治、貿易,幾乎無所不包!」包兆龍盡管不是十分樂意,但他很欣賞兒子的獨立思考和勇氣,所以最後還是同意了包玉剛的意見。
1955年,37歲鉛脊的包玉剛開始了他的「船王」之夢。可是,憑他們包家當時的資金,連一艘舊船都買不起。他專門去了一趟英國,想向一個很談得來的朋友借錢。可是那個朋友一聽說他要借錢買船,就變得像個陌生人一樣。不肯幫忙也罷了,他還抖了一下包玉剛的襯衣,譏刺地說:「玉剛兄,你年紀還輕,對航運一無所知,小心別連襯衣都賠進去!」這大大地刺傷了包玉剛的自尊心,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干出番大事業來。
包玉剛兩手空空回到香港,只好向香港匯豐銀行貸款。可是匯豐銀行對航運業不感興趣,他們認為航運的風險太大,這些船老闆不知道哪天就會被風暴刮成窮光蛋,甚至落到什麼荒島上去做「魯濱遜」!而華人根本不懂航運,借錢給他們去買船,那風險就太大了??銀行業的原則是不搞風險投資的!連碰釘子的包玉剛並不氣餒,他轉身就去了日本。有趣的是,日本銀行竟沒有要他找日本公司作擔保,就同意貸款給他。這樣,包玉剛才湊足了77萬美元,再次前往英國,買下了一艘以燒煤為動力的舊貨船,這艘船已經使用了28年,排水量也只有8200噸。包玉剛看著這艘小山一樣的舊船,卻像得了稀世珍寶一樣,請人將它整修油漆一新,並且取名為「金安號」。他說,這個名字,象徵著他對經營航運業的設想和構思:「金」字表示要賺錢,而「安」字表示要穩中求勝。
當「金安號」從英國駛向香港,途經印度洋的時候,包玉剛已經辦好了兩件事,一是成立了「環球航運集團有限公司」,二是與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談妥,將「金安號」轉租給這家公司,從印度運煤到日本。包兆龍看著兒子坐在香港的沙發中,就安排好了這一切,也不能不佩服兒子的能耐。這艘他還沒見過模樣的船,就已經開始為包家賺錢了!
當時,世界各國經營航運業的人,都是採用傳統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個航程,就同租用船隻的人結算一次。這樣不但收費標准高,而且隨時可以提高運價。聞名世界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和尼亞可斯,美國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雲,都是這樣做的。可是包玉剛卻出人意料地採取了長期出租的經營方式,就是把自己的船,通過訂立合約,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給別人,租用者按月交納租金,但租金標准卻要低得多。一些同行見包玉剛這樣做,都譏笑他為「門外漢」,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傻瓜」!然而包玉剛有自己的算盤,他承認自己對於航運業務還不熟悉,不如先長租給別人,倒可以持續、穩定地獲得租金收吵散入;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就可以逐漸學會航運業務了!
包玉剛確實趕上了一個發財的好機會。他買下金安號的第二年,由於蘇伊士運河因埃及戰爭而關閉,航運費用猛漲。當年年底,金安號賺的錢,就已經夠包玉剛買下7艘新船了!到了1957年的下半年,航運業出現蕭條,運價跌到最低點,那些搞短期出租的船主,每天都要賠老本,只有包玉剛卻可以憑著合約穩收租金。事實證明他這個「門外漢」的經營策略是的經營策略。人們不得不承認,包玉剛的運氣和眼光都是一流的!
這次低潮過去後,不少人都學包玉剛的辦法,開始買舊船長期出租。可是包玉剛又改變了方針,將新船長期租給人家,舊船留著自已經營。因為,新船出租,租金自然比舊船高;而舊船自己用,效果則與新船一樣。
盡管連戰皆捷,包玉剛仍不滿足,他認為單靠經營利潤來買新船,這個發展速度就太慢了,一定要設法爭取銀行的貸款。當時,包玉剛還是個不太出名的小富翁,遠不是銀行家眼中看好的投資對象。可是包玉剛也有他的優勢,那就是他自己曾做過10年銀行家,對於銀行家的心理把握得很准。要找就找的銀行,而香港的銀行就是匯豐銀行。有人說香港是由四大勢力操縱的,指的就是政府、馬會、匯豐銀行和怡和集團。匯豐銀行的資產超過50億美元,香港的鈔票大部分是由它發行,大部分貿易也是由它支持,它發揮的作用更是難以估量!
包玉剛找到了匯豐銀行的高級職員桑達士,憑著一口流利的英語,更憑著他對銀行業務的熟悉,很快就贏得了桑達士的信任。桑達士了解了包玉剛的長租經營方式和收入狀況後,當即拍板同意向包玉剛提供數額不大的低息貸款。
有一次,包玉剛有機會以100萬美元購買一艘7200噸的新船,並把它租給一家日本航運公司,雙方議定租期為5年。日本航運公司急於用船,所以願意出面請它的銀行資助包玉剛買船。包玉剛算了一下賬,航運公司應該付給他的第一年的租金是75萬美元,那麼,由日方銀行給他開一張75萬美元的信用狀該是沒有問題的。於是,包玉剛就去找桑達士,希望匯豐銀行貸款100萬美元給他買船,他說他可以用75萬美元的信用狀作擔保,匯豐銀行不會有什麼風險。
100萬美元可不是個小數字,謹慎的桑達士不會輕易相信任何人。他毫不客氣地說:「包先生,你不是在向一個小孩子說你會發財吧?」包玉剛不慌不忙地反問:「桑達士先生,如果我拿到信用狀,你能不能貸款給我?」
桑達士乾脆地回答:「貸!只要你有信用狀,我馬上貸給你!」
桑達士相信自己的經驗:你包玉剛船還沒有買,就要人家租你的船?還要人家請銀行給你開信用狀?這不等於是人家出錢讓你買船了么?!世界上哪會有這樣的好事!他認定包玉剛是在說笑話。
包玉剛一點也不含糊,他到家就打點行李上東京,他對那家日本航運公司說:「我是來拿信用狀的。因為我買船的錢還差一點,只要把信用狀開給我,我保證在3天之內就把船交給你們。你們信得過我,就先把信用狀給我吧!」
在這場「空對空」的斗爭中,包玉剛的良好信用成了最有力的武器。結果,桑達士不但實踐諾言貸給包玉剛100萬美元,而且還從此確定了與包玉剛的長期合作關系。1962年,桑達士升任匯豐銀行總經理,不到2年,匯豐銀行便開始投資包玉剛的環球航運集團有限公司。匯豐銀行實際上成了包玉剛的後勤部,使包玉剛的資金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包玉剛在匯豐銀行的地位也穩步上升,後來競成為匯豐銀行的副董事長!
而日本船廠呢,也同樣更加信任包玉剛,常常是要包玉剛「先把船開走,慢慢付款!」
在包玉剛的精心經營下,環球公司的船隊迅速壯大,1980年達到巔峰,船數達到200多艘,總噸位達2000萬噸。國外報紙上都以大量篇幅介紹包玉剛,用的標題是《比奧納西斯和尼亞科斯都大??香港包爵士》。第二年,包玉剛的船隊總噸位達到2100萬噸,比美國和蘇聯的國家所屬船隊的總噸位還要大,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船王」!
包玉剛雖然成為世界船王,但他也看到,航運業的風險太大,不少曾經成功的航運商都被無情地淘汰了。所以從70年代初開始,他就開始「登陸」,將賺得的部分財產投資於越來越紅火的房地產業,兼營酒店和交通運輸。為了在陸上也能取得海上那樣輝煌的成就,他和香港首富李嘉誠一起,和英國資本集團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
英國資本集團和華人資本集團一直是香港實業界長期摩擦的兩大資本集團。自從香港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資本集團壟斷了許多行業,華人資本長期處於劣勢。然而自20世紀6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開始,華人資本漸漸壯大,李嘉誠等人早已躍躍欲試,要與英國資本集團一爭天下。李嘉誠先是悄悄地收買英國怡和集團所控制的九龍倉的股票,已經掌握了其中的18%。但是這時,李嘉誠感到同屬於英資集團的和記黃埔對他更有吸引力,而要想同時吃下這兩個地方,又是他的財力難以達到的,所以他約包玉剛密談,希望包玉剛能接手九龍倉。如果他們兩人能順利地控制和記黃埔和九龍倉,則英國資本集團在香港的壟斷地位就一定會被動搖!
作為一個中國人,包玉剛早就希望華人資本集團能揚眉吐氣。他也深知九龍倉的重要地位。九龍倉是香港的碼頭,擁有資產18億港元,那一帶的地價早已是寸土寸金,掌握了九龍倉,就等於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物資的裝卸和儲運業務。所以包玉剛表示願意接受李嘉誠的建議。李嘉誠坦率地說:「我所掌握的2000萬股九龍倉股票,以40元一股的價格全部轉讓給你。另外,你把匯豐銀行的股票轉讓一部分給我。」
包玉剛知道,當初李嘉誠買這些股票時,每股只花了十三四元,但是他更知道,掌握九龍倉能為他帶來怎樣的利益。他沉吟片刻後說:「你每股降4元,我們馬上成交!」
李嘉誠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這兩位香港的「海陸大將」微笑著握手告別。掌握了九龍倉股票20%的包玉剛,理所當然地進入了九龍倉董事局。但是他並沒有滿足,而是繼續悄悄地收買九龍倉股票。1980年4月,包玉剛宣布,他已控制了3900萬股九龍倉股票,約占總數的30%。英國人慌了,因為他們只掌握著20%的九龍倉股票,這就意味著董事長的大權必須交給包玉剛了!也就是說,怡和集團將失去九龍倉。
怡和集團找到後台匯豐銀行商議,要匯豐銀行支持它足夠的現金,讓它有可能大量收購九龍倉股票。這年6月20日,趁著包玉剛在歐洲度假的機會,怡和集團突然發起反撲,打算以每股95元的高價,收購九龍倉股票3000萬股,使他們掌握的股票占總數的49%,遠遠超過包玉剛所掌握的股票數量,他們認為,只要這個計劃一宣布,包玉剛一定會退出這場競爭。因為,包玉剛必須再收購2000萬股股票才能繼續保持他的優勢,而一夜之間必須拿出20個億的現金來,簡直是無法辦到的事情。
包玉剛是在法國的別墅里接到這十萬火急的情報的,他的心不禁隱隱作痛,深感英國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實力的雄厚,他幾乎要被逼到絕路上了!同時,他也意識到,李嘉誠送到他手中的,是一朵帶刺的玫瑰!
包玉剛決心要同英國倫搏一搏。他一邊放風,說還要去拜會墨西哥總統,卻在6月22日悄悄啟程趕回香港。幾個小時以後,他在記者招待會上談笑風生,宣布他「到當鋪里轉了一轉」,已經籌集了足夠的資金,要以105元一股的高價,收購九龍倉股票2000萬股!
第二天一早,大批持有九龍倉股票的小股東蜂擁而上,拋出他們手中的股票。在短短的2個小時內,包玉剛就調動了21億元資金,完成了他的收購計劃。至此,他所掌握的九龍倉股票比怡和集團整整高出19%,完全控制了九龍倉!
不知有多少人在感嘆:我的天,21億,要2100個百萬富翁湊起來,才能有這么多的錢哪!
「世界船王」一舉「登陸」,並且牢牢地掌握了陸地的控制權!包玉剛功成名就,他所受到的尊重,遠遠超出了實業界的范圍。在英國女王封他為爵士後,日本天皇、比利時國王、巴拿馬和巴西的總統,紛紛授予他勛章或獎章。在他辦公室的牆壁上,掛著他與世界風雲人物鄧小平、里根、伊麗莎白二世等人的合影……
盡管包玉剛有如此顯赫的威望,但數十年來,他一直遵循著父親的教誨:「腳踏實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體力行地做事。」
盡管包玉剛有難以數計的財產,但他從來不允許自己和親屬的生活過分奢侈。他每年只准許家屬在夏威夷度假10天,他的女兒們一次只能買一雙鞋,他從不讓孩子參加香港「富翁環球游覽團」……
然而,對於生養他的祖國,他卻慷慨大方。新中國成立不久,首次發行建設公債,他盡自己的財力,認購公債達數萬港元。改革開放後,他率先購買中國建造的船舶,推動了中國船舶的出口。1979年,他捐款1000萬美元,在北京建造新型的旅遊飯店??兆龍飯店;不久,又捐資1000萬美元,在上海交通大學建造兆龍圖書館。他捐款5000萬元人民幣創辦寧波大學,投資600萬美元與內地合資建造寧波鋼鐵廠……
1991年9月23日,73歲的包玉剛在家中逝世。
G. 世界船王,包玉剛
世界船王,包玉剛
據了解,「江南第一藏書樓」天一閣收藏著海量家譜,目前總共收藏家譜近五百五十部,涉及一百多個姓氏。上世紀八十年代,包玉剛曾在天一閣里發現自己是包拯的二十九代嫡孫。
1918年出生的包玉剛,是浙江寧波人,父親包兆龍是一位經營造紙業的商人。包玉剛小時候在上海求學,他上大學時,正遇上日寇侵略中國,書是沒法讀下去了。他先是到衡陽一家銀行當職員,後去重慶中央信託局工作。他以寧波人的精明和兢兢業業的作風,使自已經手的業務蒸蒸日上,所以到抗戰勝利,他已是重慶礦業銀行的經理了。以後,他又回到上海,擔任上海市立銀行的業務部經理。許多人都認為,憑包玉剛的業績和才幹,再奮斗幾年,行長的交椅一定會是他的了!
然而就在這時,包玉剛卻出人意料地向行長呈上了辭職書,說他的興趣不在銀行方面,而在其它方面。他和父親一起放棄了在上海的事業,全家遷往香港,靠著多年積蓄下的一點錢,去另闖天下了。
開始,他與父親合夥,做進出口生意,從國內購買干貨、豆餅、鴨毛、肥料以及牲畜飼料等土產,向外銷售。後來,因為中國 *** 決定實行國家統辦土產出口,包家小公司的生意做不下去了。以後干什麼呢?父親的選擇是經營房地產,他是一個老式的商人,相信「無地不富」是真理。可是包玉剛卻以自己的眼光,認為當時香港的房地產業只能坐收地租,是保守的投資,是「死的」;而且他們資本不大,去炒地皮,萬一被人吃掉了,就什麼也沒有了。他看中的行業是搞航運生意,他對父親說:「航運是世界性的業務,資產可以移動,范圍涉及財物、科技、保險、經濟、政治、貿易,幾乎無所不包!」包兆龍盡管不是十分樂意,但他很欣賞兒子的獨立思考和勇氣,所以最後還是同意了包玉剛的意見。
1955年,37歲的包玉剛開始了他的「船王」之夢。可是,憑他們包家當時的資金,連一艘舊船都買不起。他專門去了一趟英國,想向一個很談得來的朋友借錢。可是那個朋友一聽說他要借錢買船,就變得像個陌生人一樣。不肯幫忙也罷了,他還抖了一下包玉剛的襯衣,譏刺地說:「玉剛兄,你年紀還輕,對航運一無所知,小心別連襯衣都賠進去!」這大大地刺傷了包玉剛的自尊心,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干出番大事業來。
包玉剛兩手空空回到香港,只好向香港匯豐銀行貸款。可是匯豐銀行對航運業不感興趣,他們認為航運的風險太大,這些船老闆不知道哪天就會被風暴刮成窮光蛋,甚至落到什麼荒島上去做「魯濱遜」!而華人根本不懂航運,借錢給他們去買船,那風險就太大了??銀行業的原則是不搞風險投資的!連碰釘子的包玉剛並不氣餒,他轉身就去了日本。有趣的是,日本銀行竟沒有要他找日本公司作擔保,就同意貸款給他。這樣,包玉剛才湊足了77萬美元,再次前往英國,買下了一艘以燒煤為動力的舊貨船,這艘船已經使用了28年,排水量也只有8200噸。包玉剛看著這艘小山一樣的舊船,卻像得了稀世珍寶一樣,請人將它整修油漆一新,並且取名為「金安號」。他說,這個名字,象徵著他對經營航運業的設想和構思:「金」字表示要賺錢,而「安」字表示要穩中求勝。
當「金安號」從英國駛向香港,途經印度洋的時候,包玉剛已經辦好了兩件事,一是成立了「環球航運集團有限公司」,二是與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談妥,將「金安號」轉租給這家公司,從印度運煤到日本。包兆龍看著兒子坐在香港的沙發中,就安排好了這一切,也不能不佩服兒子的能耐。這艘他還沒見過模樣的船,就已經開始為包家賺錢了!
當時,世界各國經營航運業的人,都是採用傳統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個航程,就同租用船隻的人結算一次。這樣不但收費標准高,而且隨時可以提高運價。聞名世界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和尼亞可斯,美國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雲,都是這樣做的。可是包玉剛卻出人意料地採取了長期出租的經營方式,就是把自己的船,通過訂立合約,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給別人,租用者按月交納租金,但租金標准卻要低得多。一些同行見包玉剛這樣做,都譏笑他為「門外漢」,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傻瓜」!然而包玉剛有自己的算盤,他承認自己對於航運業務還不熟悉,不如先長租給別人,倒可以持續、穩定地獲得租金收入;而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就可以逐漸學會航運業務了!
包玉剛確實趕上了一個發財的好機會。他買下金安號的第二年,由於蘇伊士運河因埃及戰爭而關閉,航運費用猛漲。當年年底,金安號賺的錢,就已經夠包玉剛買下7艘新船了!到了1957年的下半年,航運業出現蕭條,運價跌到最低點,那些搞短期出租的船主,每天都要賠老本,只有包玉剛卻可以憑著合約穩收租金。事實證明他這個「門外漢」的經營策略是最好的經營策略。人們不得不承認,包玉剛的運氣和眼光都是一流的!
這次低潮過去後,不少人都學包玉剛的辦法,開始買舊船長期出租。可是包玉剛又改變了方針,將新船長期租給人家,舊船留著自已經營。因為,新船出租,租金自然比舊船高;而舊船自己用,效果則與新船一樣。
盡管連戰皆捷,包玉剛仍不滿足,他認為單靠經營利潤來買新船,這個發展速度就太慢了,一定要設法爭取銀行的貸款。當時,包玉剛還是個不太出名的小富翁,遠不是銀行家眼中看好的投資對象。可是包玉剛也有他的優勢,那就是他自己曾做過10年銀行家,對於銀行家的心理把握得很准。要找就找最大的銀行,而香港最大的銀行就是匯豐銀行。有人說香港是由四大勢力操縱的,指的就是 *** 、馬會、匯豐銀行和怡和集團。匯豐銀行的資產超過50億美元,香港的鈔票大部分是由它發行,大部分貿易也是由它支持,它發揮的作用更是難以估量!
包玉剛找到了匯豐銀行的高級職員桑達士,憑著一口流利的英語,更憑著他對銀行業務的熟悉,很快就贏得了桑達士的信任。桑達士了解了包玉剛的長租經營方式和收入狀況後,當即拍板同意向包玉剛提供數額不大的低息貸款。
有一次,包玉剛有機會以100萬美元購買一艘7200噸的新船,並把它租給一家日本航運公司,雙方議定租期為5年。日本航運公司急於用船,所以願意出面請它的銀行資助包玉剛買船。包玉剛算了一下賬,航運公司應該付給他的第一年的租金是75萬美元,那麼,由日方銀行給他開一張75萬美元的信用狀該是沒有問題的。於是,包玉剛就去找桑達士,希望匯豐銀行貸款100萬美元給他買船,他說他可以用75萬美元的信用狀作擔保,匯豐銀行不會有什麼風險。
100萬美元可不是個小數字,謹慎的桑達士不會輕易相信任何人。他毫不客氣地說:「包先生,你不是在向一個小孩子說你會發財吧?」包玉剛不慌不忙地反問:「桑達士先生,如果我拿到信用狀,你能不能貸款給我?」
桑達士乾脆地回答:「貸!只要你有信用狀,我馬上貸給你!」
桑達士相信自己的經驗:你包玉剛船還沒有買,就要人家租你的船?( 勵志人物 sun )還要人家請銀行給你開信用狀?這不等於是人家出錢讓你買船了么?!世界上哪會有這樣的好事!他認定包玉剛是在說笑話。
包玉剛一點也不含糊,他到家就打點行李上東京,他對那家日本航運公司說:「我是來拿信用狀的。因為我買船的錢還差一點,只要把信用狀開給我,我保證在3天之內就把船交給你們。你們信得過我,就先把信用狀給我吧!」
在這場「空對空」的斗爭中,包玉剛的良好信用成了最有力的武器。結果,桑達士不但實踐諾言貸給包玉剛100萬美元,而且還從此確定了與包玉剛的長期合作關系。1962年,桑達士升任匯豐銀行總經理,不到2年,匯豐銀行便開始投資包玉剛的環球航運集團有限公司。匯豐銀行實際上成了包玉剛的後勤部,使包玉剛的資金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包玉剛在匯豐銀行的地位也穩步上升,後來競成為匯豐銀行的副董事長!
而日本船廠呢,也同樣更加信任包玉剛,常常是要包玉剛「先把船開走,慢慢付款!」
在包玉剛的精心經營下,環球公司的船隊迅速壯大,1980年達到巔峰,船數達到200多艘,總噸位達2000萬噸。國外報紙上都以大量篇幅介紹包玉剛,用的標題是《比奧納西斯和尼亞科斯都大??香港包爵士》。第二年,包玉剛的船隊總噸位達到2100萬噸,比美國和蘇聯的國家所屬船隊的總噸位還要大,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船王」!
包玉剛雖然成為世界船王,但他也看到,航運業的風險太大,不少曾經成功的航運商都被無情地淘汰了。所以從70年代初開始,他就開始「登陸」,將賺得的部分財產投資於越來越紅火的房地產業,兼營酒店和交通運輸。為了在陸上也能取得海上那樣輝煌的成就,他和香港首富李嘉誠一起,和英國資本集團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
英國資本集團和華人資本集團一直是香港實業界長期摩擦的兩大資本集團。自從香港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資本集團壟斷了許多行業,華人資本長期處於劣勢。然而自20世紀6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開始,華人資本漸漸壯大,李嘉誠等人早已躍躍欲試,要與英國資本集團一爭天下。李嘉誠先是悄悄地收買英國怡和集團所控制的九龍倉的股票,已經掌握了其中的18%。但是這時,李嘉誠感到同屬於英資集團的和記黃埔對他更有吸引力,而要想同時吃下這兩個地方,又是他的財力難以達到的,所以他約包玉剛密談,希望包玉剛能接手九龍倉。如果他們兩人能順利地控制和記黃埔和九龍倉,則英國資本集團在香港的壟斷地位就一定會被動搖!
作為一個中國人,包玉剛早就希望華人資本集團能揚眉吐氣。他也深知九龍倉的重要地位。九龍倉是香港最大的碼頭,擁有資產18億港元,那一帶的地價早已是寸土寸金,掌握了九龍倉,就等於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物資的裝卸和儲運業務。所以包玉剛表示願意接受李嘉誠的建議。李嘉誠坦率地說:「我所掌握的2000萬股九龍倉股票,以40元一股的價格全部轉讓給你。另外,你把匯豐銀行的股票轉讓一部分給我。」
包玉剛知道,當初李嘉誠買這些股票時,每股只花了十三四元,但是他更知道,掌握九龍倉能為他帶來怎樣的利益。他沉吟片刻後說:「你每股降4元,我們馬上成交!」
李嘉誠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這兩位香港的「海陸大將」微笑著握手告別。掌握了九龍倉股票20%的包玉剛,理所當然地進入了九龍倉董事局。但是他並沒有滿足,而是繼續悄悄地收買九龍倉股票。1980年4月,包玉剛宣布,他已控制了3900萬股九龍倉股票,約占總數的30%。英國人慌了,因為他們只掌握著20%的九龍倉股票,這就意味著董事長的大權必須交給包玉剛了!也就是說,怡和集團將失去九龍倉。
怡和集團找到後台匯豐銀行商議,要匯豐銀行支持它足夠的現金,讓它有可能大量收購九龍倉股票。這年6月20日,趁著包玉剛在歐洲度假的機會,怡和集團突然發起反撲,打算以每股95元的高價,收購九龍倉股票3000萬股,使他們掌握的股票占總數的49%,遠遠超過包玉剛所掌握的股票數量,他們認為,只要這個計劃一宣布,包玉剛一定會退出這場競爭。因為,包玉剛必須再收購2000萬股股票才能繼續保持他的優勢,而一夜之間必須拿出20個億的現金來,簡直是無法辦到的事情。
包玉剛是在法國的別墅里接到這十萬火急的情報的,他的心不禁隱隱作痛,深感英國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實力的雄厚,他幾乎要被逼到絕路上了!同時,他也意識到,李嘉誠送到他手中的,是一朵帶刺的玫瑰!
包玉剛決心要同英國倫搏一搏。他一邊放風,說還要去拜會墨西哥總統,卻在6月22日悄悄啟程趕回香港。幾個小時以後,他在記者招待會上談笑風生,宣布他「到當鋪里轉了一轉」,已經籌集了足夠的資金,要以105元一股的高價,收購九龍倉股票2000萬股!
第二天一早,大批持有九龍倉股票的小股東蜂擁而上,拋出他們手中的股票。在短短的2個小時內,包玉剛就調動了21億元資金,完成了他的收購計劃。至此,他所掌握的九龍倉股票比怡和集團整整高出19%,完全控制了九龍倉!
不知有多少人在感嘆:我的天,21億,要2100個百萬富翁湊起來,才能有這么多的錢哪!
「世界船王」一舉「登陸」,並且牢牢地掌握了陸地的控制權!包玉剛功成名就,他所受到的尊重,遠遠超出了實業界的范圍。在英國女王封他為爵士後,日本天皇、比利時國王、巴拿馬和巴西的總統,紛紛授予他勛章或獎章。在他辦公室的牆壁上,掛著他與世界風雲人物 *** 、里根、伊麗莎白二世等人的合影……
盡管包玉剛有如此顯赫的威望,但數十年來,他一直遵循著父親的教誨:「腳踏實地地工作,平易近人地待人.身體力行地做事。」
盡管包玉剛有難以數計的財產,但他從來不允許自己和親屬的生活過分奢侈。他每年只准許家屬在夏威夷度假10天,他的女兒們一次只能買一雙鞋,他從不讓孩子參加香港「富翁環球游覽團」……
然而,對於生養他的祖國,他卻慷慨大方。新中國成立不久,首次發行建設公債,他盡自己的財力,認購公債達數萬港元。改革開放後,他率先購買中國建造的船舶,推動了中國船舶的出口。1979年,他捐款1000萬美元,在北京建造新型的旅遊飯店??兆龍飯店;不久,又捐資1000萬美元,在上海交通大學建造兆龍圖書館。他捐款5000萬元人民幣創辦寧波大學,投資600萬美元與內地合資建造寧波鋼鐵廠……
1991年9月23日,73歲的包玉剛在家中逝世。
包玉剛
包玉剛(1918—1991),鎮海庄市鍾包村(今屬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人。
父包兆龍(1895—1982),早年在武漢開鞋店、在上海設錢庄,後任衡陽工礦銀行、重慶工礦銀行經理。
抗戰勝利後任上海市銀行業務部經理。
1946年與人合資在滬開辦國豐造紙廠。
1949年春攜眷遷香港,從事進出口貿易,後營航運業。
1967年擴為環球航運集團,任主席、名譽主席。
為了促進故鄉建設,應聘任國務院寧波經濟開發協調小組顧問和甬港聯誼會、寧波經濟建設促進協會名譽會長等職,捐資5000萬元創建寧波大學,繼捐資建包玉剛圖書館,並偕同親屬、同鄉捐資興建中興中學、兆龍大橋、鍾包新村、兆龍公路等,德澤桑梓。故居今存。
[編輯本段]包玉剛一生
1918年,包玉剛出生在浙江寧波一個小商人家庭,父親包兆龍是一個商人,常年在漢口經商。盡管他事務繁忙,但卻對子女非常嚴格。由於家庭還算富裕,他決定讓子女接受當地最好的教育。
寧波地處東海之濱,是浙江省最大的港口城市,是鴉片戰爭後「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有著悠久的商業傳統,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商幫——寧波幫。包玉剛家所在的村落,離海不遠,但自從跟其父到鎮海後,他念念不忘那無邊的大海和海上的商船,他上學時最喜歡的就是去看海,去看船,在這里,他度過了愉快的童年時光。
13歲那年,父親送他到上海求學。到上海不久他就一頭扎進吳淞船舶學校學起了船舶。抗戰爆發後,他輾轉到了重慶。在這里,他沒有按照父親的意願繼續進大學深造,而是自做主張跑到一家銀行當了一名小職員。
1938年,包玉剛來到上海,在中央信託局保險部工作,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在銀行里積累的經驗,在7年短短的時間里,他就從普通職員升到了衡陽銀行經理、重慶分行經理,直到最後的上海市銀行副總經理,前面的路途可謂一帆風順。但在這時,他卻辭職了,因為在這個方面沒有興趣,親友對此都迷惑不解。
1949年初,包玉剛與父親一起攜著數十萬元的積蓄,到香港另闖天下。開始的時候做些小生意,積累了點錢,但接下來干什麼呢?包玉剛想起了童年對海的嚮往,於是提出了海運的主意。母親勸他,「行船跑馬三分險」,搞海運等於把全部資產都當成賭注,稍有不慎,就會破產,父親認為,香港的航運業已經十分發達,競爭相當激烈,而包玉剛對航運完全是門外漢,憑什麼經營航運?但包玉剛主意已定,矢志在海洋運輸業謀求發展。他一面繼續做好父親和其他家庭成員的說服工作,一面四齣了解有關船舶和航運的情況,認真研讀有關航運和船舶方面的書籍。
包玉剛終於可以一圓自己的海上之夢了!雖然這個路程十分艱難,而當時他已經37歲了。
開始的時候,資金不夠,在朋友的協助下,籌集了70多萬美元,包玉剛專程到英國買回了一艘以燒煤為動力的舊貨船,這艘船已經使用了28年,排水量也只有8200噸。雖然這艘船很破,但包玉剛卻像得了稀世珍寶一樣,請人將它整修油漆一新,並取名叫「金安」,這艘船就是事業的開始。1955年,包玉剛成立了「環球航運集團有限公司」,並與日本一家船舶公司談妥,將「金安號」轉租給這家公司,從印度運煤到日本,採取長期出租的方式。
這是一個冒險的決策,因為當時世界各國經營航運業的人,都是採用傳統的短期出租方式,也就是每跑一個航程,就同租用船隻的人結算一次。這樣不但收費標准高,而且隨時可以提高運價。聞名世界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美國船王路德威克,以及老一代香港船王董浩雲,都是這樣做的。可是包玉剛與他們都不一樣,他出人意料地採取了長期出租的經營方式,把自己的船為期3年、5年甚至10年地租給別人,租用者按月交納租金,但租金標准卻要低得多。許多人都在嗤笑這個不自量力,不懂規矩的小孩子,但包玉剛自有他的打算,他曾對人說:「我的座右銘是,寧可少賺錢,也不去冒險。」他謀求的是長期則穩定的收入,這是放眼未來的一種經營方法。而短期出租就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事實上,就是這種穩扎穩打的方式讓包玉剛區別於其他的船主,最後坐上了世界船王的寶座。
世界船王
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包玉剛在經營方式上選擇長期出租的同時,也在思考另一個問題,在銀行幹事的經驗讓他明白資金對一個企業的重要性,要使自己的航運事業迅速發展,光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須得到銀行的支持。於是,包玉剛到處奔走,積極尋找門徑。他找到了早年搞進出口貿易時結交的朋友——香港匯豐銀行的高級職員桑達士。眾所周知,香港英資匯豐銀行是香港金融界的巨頭,是100年來香港資金最雄厚的銀行。
憑著自己流利的英語和嫻熟的業務,1956年,包玉剛以一艘船向匯豐銀行承作抵押借款,得到桑達士的同意,取得了一小筆貸款。稍後,包玉剛得到一個用100萬美元買一艘7200噸船的機會,而且也找到了租主了,可是沒有錢,買不下船,怎麼辦?於是包玉剛向桑達士貸款100萬美元,100萬美元!在當時絕對不是小數目,桑達士認為包玉剛簡直是開玩笑,一無資金,二無保證金,萬一賠了怎麼辦,但是包玉剛利用租船人迫切心情,竟然真的弄來了一張75萬美元的「信用狀」,桑達士對這個年輕人的毅力算是徹底折服了,他同意貸款給包玉剛。這次「空對空」的勝利,是包玉剛與匯豐銀行建立借貸關系的開始。在後來的無數次借貸合作中,他以誠信為本,取得了銀行的信任和支持,使自己事業的發展有了一個雄厚的資金來源。後來,包玉剛作為「亞洲第一人」榮任匯豐銀行董事。
[編輯本段]平身傳奇
在海洋上,包玉剛成就了自己的事業,但他並不滿足,70年代,他決定逐步把重心轉移到陸地上來。將賺得的部分財產投資於越來越紅火的房地產業,兼營酒店和交通運輸。為了在陸上也能取得海上那樣輝煌的成就,他和香港首富李嘉誠一起,和英國資本集團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這就是著名的「九龍倉」之戰。
在當時,「九龍倉」是香港四大洋行之首的怡和洋行旗下的主力,也是香港最大的英資企業集團之一。在李嘉誠的幫助下,包玉剛暗中購入了大量「九龍倉」股票。1980年4月,包玉剛屬下的隆豐國際有限公司宣布,已控制了約30%的「九龍倉」股票。而怡和財團屬下的另一個主力置地公司手中才有約20%的「九龍倉」股票,形勢對怡和財團明顯不利。為了保住「九龍倉」,置地公司氣勢洶洶地調動了大批資金,以100元一股的高價收購「九龍倉」股票,想把包玉剛從「九龍倉」中擠出去。包玉剛面對強敵,沉著應戰,奇跡般地在三天之內調集了21億元現款,只花了兩個小時,便使「九龍倉」股份增加到49%,徹底控制了這個企業。一向看不起華人資本的置地公司,不僅沒有爭得「九龍倉」,還傷了自己的元氣。
這次戰役轟動了整個香江,大漲了華人志氣,打擊了英資財團的囂張氣焰,包玉剛在談笑之間,調集了20個億的事情,也成為一個傳奇。
1985年,包玉剛又以5億新加坡幣奪得英資集團會德豐股權,成為繼李嘉誠入主和記黃埔之後,奪得英資四大洋行的第二個香港人。1986年,包玉剛又一舉收購香港另一個發鈔銀行渣打銀行14.5%的股份,成為該行最大的個人股東。船王「棄舟登陸」創造了又一個奇跡!
至此,包玉剛的海上王朝和陸地王國都達到了頂峰。他的財富也多得令人咋舌,有人說他曾經考慮買下一個國家。他自己也開玩笑說:「我不願意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少財產,因為害怕由於不知所措而引起心臟停止跳動。」
H. 怡和集團的怡置互控
1980年當時怡和集團主席紐璧堅為防範華資財團覬覦,想出透過怡和集團與置地互控,扞衛公司控股權,但隨著1983年香港地產因九七問題的地產崩潰,怡置互控反成怡置系負累。1984年1月置地以每股12.3港元配售7200萬股怡和股票,套現8.6億港元,使置地持有怡和股權從42.6%減至25.3%。同時,怡和亦將對置地的持股量從30%減至25%。1986年3月,怡和證券向置地購入12.5%怡和股份,使置地持有怡和股權進一步下降至12.5%。
I. 香港隱秘四大英資財團:各有千秋,富得流油,有的贊助過李嘉誠
時至今日香港的經濟都是比較發達的。早在 鴉片戰爭時期,香港就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在此期間, 英國在香港設立了很多本國的企業 。並且在他們的經營之下,英資企業很快在香港佔領了一席之地。
1997年,香港回歸之後 ,英國撤回了大部分企業,但是也有少部分英資集團選擇留了下來,並且在此之後一直在香港產業經濟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其中最為我們熟知的當屬 四大英資財團 。它們不僅涉足多個領域,並且還控制了香港的15個上市公司。
可想而知,這四大財團有多麼的富有。但是達到如今的高度,這些財團在背後也都有著一些鮮為人知的小動作。
有的坑過華為,有的還資助過李嘉誠 。究竟這四大英資財團是哪四家?背後又有著哪些故事?今天筆者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
這四大財團之一就是 匯豐集團 ,想必很多人對於匯豐集團的名字並不陌生,其旗下最為著名的當屬 匯豐銀行 。也許在內地很少人知畝灶吵道, 匯豐銀行是不折不扣的英資企業。
1865年,時任香港船務主席的英國人 托馬斯·蘇石蘭 憑借著自己廣闊的人脈,聯合15家洋行,一手創辦了匯豐銀行。
並且在短短的一個月之後,就在上海設立了分行。那個時候的清政府,因為閉關鎖國,再加上鴉片戰爭帶來的連鎖反應,使得 清政府外債急劇增長 。
但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國內並沒有一個像樣的銀行可以提供給清政府大量的資金支持。
這種局面在蘇石蘭眼中,就是一個有待開發的龐大的商機。而「匯豐銀行」的名字,也是蘇石蘭憑借著自己的人脈請 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題名的 。
就在匯豐銀行成立的第二年,香港政府便遇到了經濟危機,緊急關頭, 是匯豐銀行提供了10萬元港幣的支持,使得其渡過了難關。
事後,為了報答感激之情, 香港政府將港幣發行的權力交給了匯豐銀行, 由此可見,蘇石蘭的經商頭腦可見一斑。
1884年,清政府急需資金用來修築台灣的防禦工事,但是在日本的威脅下,幾乎所有的銀行都不敢向清政府提供資金支持。
這個時候,匯豐銀行站了出來。這也是匯豐銀行第一次和清政府「合作」。在此之後, 匯豐銀行更是助力李鴻章扳倒了左宗棠 。
這也就使得 匯豐銀行徹底地成為了清政府的「錢袋子」 。從1874年到1890年這十幾年間,匯豐銀行占據了清政府總借款的70%。
憑借著對清政府的「支持」,匯豐銀行一躍成為了當時最大的銀行,輝煌一時。之後在抗日戰爭期間,匯豐銀行也是再一次得到了發展。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匯豐銀行便退到了香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到來,也讓匯豐銀行再次看到了發展的契機。
在此期間, 通過對華商企業的扶持,匯豐銀行得到了自我的再一次發展 。其中, 包玉剛 在匯豐銀行負責人 沈弼 的扶持之下,一躍成為了一代船王。
緊接著,沈弼也是在暗中促成了 包玉剛和李嘉誠的合作 ,再之後, 並以低價向李嘉誠提供貸款,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後來李嘉誠在香港的地位。
但是發展勢頭正旺的匯豐銀行,卻遭到了美國司法部的制裁。
但是為了洗脫自己的嫌疑,逃脫美國司法局的處罰,通過所謂的「內部調查」, 匯豐銀行向美國司法部提供了一份可以起訴華為公司的材料 。
怡和集團是一家有著百年 歷史 的老店, 曾經位居香港四大洋行之一 ,如今也是香港最大的公司。我們所熟知的 永輝超迅侍市,7-11等隸屬於辯信怡和集團 。
但是作為香港的四大財團之一,怡和集團卻顯得格外的低調。
1832年,怡和洋行在廣州成立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公司遷移到了香港置地和九龍倉。
但是後來,九龍倉被包玉剛拿下,無奈之下,怡和洋行開始將目標轉向香港置地。
然而禍不單行,香港置地最終也被李嘉誠拿下。
使得 怡和洋行最終不得不以高價從李嘉誠手中收回股份 ,在此之後,怡和洋行便將資產進行了轉移。
並且不斷對內地產業進行投資。據悉,單就2020年一年,怡和集團就花費了310.5億的高價,拿下了位於上海的一塊地皮。
並且計劃在之後的幾年間,在上海打造一個金融城。除卻上海之外,在北京、杭州等地,怡和集團也早已開發了自己的產業。
怡和集團一直秉持著只租不賣的模式 ,靠著租金和開發項目來實現營收。據資料顯示,在2021年上半年,香港置業的利潤就已經達到了3.94億美元。
除了在香港置業的地產項目之外,在零售百貨、建築工程、 汽車 製造等等領域,都有怡和集團的身影。
零售板塊有我們熟悉的永輝超市、萬寧葯房、美心食品等等,另外還有大眾普及度較廣的宜家超市和7-11。
另外在 汽車 板塊,中升集團是國內的第二大 汽車 經銷商集團,而早在2014年,怡和集團就斥資56.67億港元, 入股了中升集團 。
此外,在全國范圍內都知名的奢華酒店 文華東方酒店 ,也是在怡和集團的旗下。
如今,怡和集團經營的年限已經超過了 189年 ,根據《財富》排行榜顯示,在2020年, 怡和集團已經位列世界500強的301位 ,並且勢頭正猛。
太古里、太古匯這些名字,我們早已經是耳熟能詳,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才誤以為這是我們的本土地產。
其實不然,這些分散在一線城市的商業性地標背後都隸屬於一個品牌,那就是 太古財團。
太古集團的最初創始人 約翰施懷雅 ,在200年前從事的是 羊毛貿易 ,但是隨著各國殖民者的入侵,外國廉價棉花的流入,使得英國本土的羊毛貿易受到了沖擊。
在這種情況下,約翰施懷雅的父親和祖父也就破產了。
等到其成年之後,無奈之下只能白手起家,轉戰其他行業。1816年,23歲的約翰施懷雅在父親的幫助下開辦了 一家紡織廠 ,從事紡織貿易。
約翰施懷雅去世之後,產業交由自己的兩個兒子繼承。其兩個孩子更具商業頭腦,將約翰施懷雅的產業經營成了國際性的企業。
1861年,在南美內戰的影響下,約翰施懷雅的兒子開始將目光放在中國這片廣闊的市場,在中國投資了藍煙囪輪船公司,賺得盆滿缽滿。
之後,施懷雅兄弟利用大量的資產,在上海收購了布魯爾洋房,這 也就正式成立了「太古洋行」。
1970年的時候,太古集團的產業開始進軍香港。在當時英國占據香港的時代背景下, 太古集團在香港很快就站穩了腳跟。
並且一躍成為香港四大洋行之一 。並且在此之後的很多年,太古集團的主要業務也都一直分布在了香港。
但隨著中國內地的迅速發展,太古集團自然也是不能錯過這樣一個大好時機,迅速地在上海、北京等眾多一線城市都開展了自己的業務。
甚至當時在李嘉誠和包玉剛對四大洋行的收購中,太古洋行也是唯一的倖存者,這和太古集團重視實業的作風密切相關。
就算是如今在疫情的影響下, 太古集團旗下的太古地產彷彿也是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其集團下的位於香港的寫字樓,租用率仍然是達到了96%,其他商鋪地產也是都保持在了98%以上的租用率。
並且在疫情影響之下,太古集團不僅沒有放慢腳步,反倒是對現有項目進行大力發展,先後有多個項目在明年都要實現竣工。
在疫情逐漸恢復的當下,寫字樓的需求和黃金地段購物中心的需求也是逐漸得到回升,想必在之後的日子裡,坐收租金的太古集團會更上一層樓。
香港的四大財團還有一個就是 嘉道理財團 ,不同於匯豐、太古等其他的財團,嘉道理家族似乎真的將自己當成了中國人。
抗日戰爭期間,嘉道理家族第二代 羅蘭嘉道理 為了抵擋日寇的進攻, 不惜將在香港花費重金修建的電廠炸掉了。
也正因如此,他遭到了日本人的軟禁,直到幾十年之後才被釋放。
後來,嘉道理家族更是將位於上海的一座豪宅捐給了我國,這座豪宅在建設的時候足足花費了 100萬兩白銀。
除此之外,嘉道理家族在中國也是先後參與了多項慈善事業。如今,嘉道理家族已經延續了四代人,其產業也是持續了100多年。
在香港, 幾乎七成的電力市場都掌控在嘉道理家族的手中 ,其名下的中電集團也是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
嘉道理家族單單靠著發電就可以賺取上百億元。雖然很多人都以為李嘉誠是香港的電力之王,但是殊不知和中電集團相比,李嘉誠公司電力覆蓋的區域僅僅是小部分。
除了在電力行業,在其他行業,嘉道理公司也都是有著自己的上市公司,其中就包括大受歡迎的 半島酒店 。 從起初到現在,嘉道理家族也一直是香港的十大豪門之一。
這四大英資財團在中國也可以說是 歷史 悠久,並且在香港的經濟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雖然這種影響對香港的經濟乃至內地的經濟都有一定的帶動和刺激作用,但是另一方面, 卻也是一把雙刃劍 。
畢竟在其背後是外國人在掌控,一旦發生變故, 那麼就會起到一定的壟斷效果,致使我國的本土企業沒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受到制約。
尤其是在這四大集團中,在商業競爭中,有人對李嘉誠伸出過援助之手,有人卻在背後搞過華為。
這些舉措對我國的市場走向和國內企業的發展無疑都產生了一些影響。
也許在那個經濟實力需要得到快速發展的香港,這四大英資集團的出現,化解了香港的當務之急,提高了香港的整體實力水平。
但是在當下, 也許香港更需要一個拒絕壟斷,可以進行良性競爭的經濟市場!
1、環球時報《外媒爆料:原來是匯豐銀行!暗地裡「陰」了華為》
2、《洋行之王:怡和與它的商業帝國》
J. 怡和集團的怡和業務
至今怡和集團在香港仍然維持相當的業務,屬下子公司包括:置地集團、牛奶國際、段櫻文華東方酒店集團、怡和太平洋、怡和汽車;投資的業務包括有:建築(金門建築)、地產(置地)、航運(香港空運貨站、怡中機場服務、香港貨櫃碼頭)、零售(惠康超級市場、7-Eleven,必勝客、萬寧葯房、美心飲食集團)、投資銀行、酒店(文華東方)、保險顧問等等,員工總數超過數十萬。
怡和集團在香港以外,在東南亞地區及英國亦有其它投資。怡和集團的主要業務在怡和控股名下。怡和控股同時持有同系怡和策略控股的大部分權益。而怡和策略控股則交閉洞叉持有怡和控股的大部份握態叢股權。這種交叉互控方法,讓集團管理層能以很少的股權即穩定控制董事局,防止被第三者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