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富士康的經營戰略是什麼
經營戰略是企業面對激烈變化、嚴峻挑戰的環境,為求得長期生存和不斷發展而進行的總體性謀劃。下面讓我來告訴大家富士康的經營戰略,希望能幫到你。
富士康的經營戰略是什麼
1,代工(OEM)不能成就一個百年企業,富士康經營戰略必須轉型。
OEM,俗稱代工或貼牌生產,是企業根據客戶訂單和圖樣生產經營的一種最原始的企業運營模式,由於企業沒有自己的銷售渠道和品牌,自然面對的是時飢時飽的訂單和微薄的利潤。
代工企業大量出現於經濟繁榮時期,一些終端銷售商或渠櫻耐盯道銷售商在供不應求時,或覺得生產環節不再是關鍵環節時,往往將需求發外代工生產。代工企業一般多出現於發展中國家,或者是產業將要轉移的國家。
而目前的中國、現有的經濟形勢、和富士康的現有規模已經不適合再繼續代工經營模式。其一是人民幣升值、出口補貼減少、勞動力成本上漲、土地成本上漲、原材料成本上漲、新合同法的實施,代工賴以存在的低成本環境已不復存在;從國家的政策引導來看,國家已不大力支持低附加值企業、行業、和經營模式的存在(中國不但要做世界的工廠,還要做世界的服務、品牌、文化和資本運作中心)。其二,全球5~10年經濟危機即將來臨,這場危機已經摧毀了美國最大的5大投資銀行,說明因此次危機造成的財富大挪移十分嚴重,全球消費萎縮將成為未來數年消費市場的主題,富士康這樣嚴重處在關鍵環節的企業,生存必然舉步維艱,以致惠普股票下跌,連累富士康股票跌停。其三,富士康已經將代工做到登峰造極,再繼續做代工已規模不經濟,取得的增長也必然十分有限,相反,則會造成台資企業更加激烈的生存拼殺。
富士康曾在2008年初作過試探性的戰略調整:即購買賽博直接進入電子市場;通過和阿里巴巴的合作創建網路銷售平台;招聘銷售人員,擬組建自己的銷售渠道和團隊。但伴隨著郭台銘(富士康創始人兼最大老闆,2008年7月再婚)的淡出直接經營,戰略轉型似乎又煙消雲散。僅餘一些非核心的鏈條繼續存在,如做物流的富士康獨資子公司富泰通。富士康擬向上下游渠道拓展脊和的經營便宣告失敗。
2,(一個製造業企業)人才非本土化問題。
富士康在人事任用上的一畝歷個死結就是人才非本土化,在大陸55萬名員工中,竟沒有一個大陸籍經理,而同職位,台干至少有幾百人。這難道是大陸人才欠缺嗎?未必,因為其它世界500強企業在大陸都有本籍高管,更何況在富士康工作10年以上的大學生和精英比比皆是。
問題出在富士康“無台幹不成席”的潛規則,無論什麼活動,無論什麼組織,必須要有台灣人,所以老郭才會放心,哪怕哪個台灣人職位並不高,能力並不強。
台干充斥富士康內不但帶來了過高的工資支付成本(台干大部分時間在大陸工作,但卻拿著高於台灣水平的工資待遇);而且台干間為了相互傾軋,就必然拉幫結派;且台灣人以“小氣和好色”聞名,也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企業環境。
3,薪酬激勵機制應適時適世而生。
富士康的薪酬激勵主要包括3部分:基本底薪(基本工資+住房補貼+伙食補貼)、加班費、績效獎(年終獎+持續服務獎)。其中基本底薪毫無競爭力,比如普工工資就是當地的最低工資水平,不過公司提供免費吃住。加班費嚴格按國家支付要求(1.5:2:3)發放,基本無可非議,但加班是可能受管控的,並受部門訂單影響。
富士康的基本簡介
富士康科技集團(Foxconn Technology Group)是以台灣知名企業家郭台銘[1]所創辦的鴻海精密(台證所:2317,LSE:HHPD,NASDAQ:HNHPF)為核心所構成的企業集團,成立於1974年2月。專注於電子代工服務(EMS),旗下多家企業在台灣證券交易所、那斯達克、香港證券交易所或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富士康科技集團在郭台銘獨創的“eCMMS”(即“Electronic Component Mole Move and Service”的縮寫,意為“電子化-零元件、模組機光電垂直整合服務”)服務模式及嚴格的紀律與效率要求的領導下,提供客戶囊括共同設計(JDSM)、共同開發(JDVM)等,全球運籌及售後服務等等之全球最具競爭力的一次購足整體解決方案。透過購並等方式進行產業上下游垂直整合,建立起巨大的經濟規模,並以出色的產品品質、服務效率及實惠的價格創造出驚人的利潤,2005年超越新加坡的偉創力(Flextronic)成為世界上最大的EMS廠商。旗下各關系企業的製造領域涵蓋精密電氣連接器、電腦機殼及准系統、電腦系統與手機組裝、光通訊元件、消費性電子、液晶顯示設備、半導體設備等,營運據點遍及亞、歐、美三大洲,員工總數超過60萬人,2006年集團總市值超過2.25兆新台幣。
經營戰略的特點
1)全局性,經營戰略是根據企業總體的發展而制定的,通過對企業各種經營資源的優化配置,發揮出企業的整體功能和總體優勢。它規定企業的總體行動,追求企業的總體效果。企業的各個重要環節、各個專業職能的活動,隨時局部的,但作為總體行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對發揮企業的整體效能有著重要影響,因而也是帶全局性的。
2)長遠性,經營戰略是對企業未來一定時期生存和發展的統籌謀劃,規定著企業的奮斗目標,實現這些目標需要較長時間,少則3~5年,多則10年以上。黨和國家制定了我國分三步的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時間長達70年。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時間10年;第二步在此基礎上實現國民生產總值再翻一番(即比1980年翻兩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時間也是10年;第三步在華四五十年即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實現現代化,人民生活達到比較富裕的水平。實現國家現代化需要建立在企業現代化的基礎上,因此,實現企業現代化,謀求一個大的發展,也必須制定長遠規劃,並分階段實施。
3)競合性,即具有競爭性和合作性的特點。競爭性又叫抗爭性,指經營戰略是企業在競爭中與對手相抗衡的行動方略,即針對來自國內外各方面的對手的沖擊、壓力、威脅和困難,所制定的迎接挑戰的行動方案。通過經營戰略的實施,揚長避短,取得優勢地位,戰勝競爭對手,保證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合作性是指在競爭的基礎上,在一定條件下實現與競爭對手的合作。市場上的抗爭性與軍事上即戰場上的對抗性不同,戰場上敵我雙方為戰勝對手往往會刺刀見紅,拼個你死我活。市場上參與競爭的各方不一定拼個你死我活。面對更強大的對手,弱者各方可以聯合起來,對付強大對手,實現雙贏。即使實力強的企業也需要實力弱的中小企業協作配套,共謀發展。通過競爭走向合作,這也是一個重要趨勢。
4)綱領性,經營戰略規定的是企業總體的長遠的目標、發展方向、經營重點、前進道路,以及基本的行動方針、重大措施和基本步驟。這些原則性的原則性的規定,具有行動綱領的意義,尤其是經營戰略中的戰略目標更是全體職工的奮斗綱領。這些戰略目標、戰略方針必須通過展開、分解和落實等過程,才能變為具有的行動計劃。
5)相對穩定性,由於經營戰略規定了企業的發展目標,具有長遠性,只要戰略實施的環境未發生重大變化,即使有些變化,也是在預料之中的,那麼企業經營戰略中所確定的戰略目標、戰略方針、戰略重點、戰略步驟等應保持相對穩定,不能朝令夕改。但在處理具體問題,不影響全局的情況下,也應該有一定的靈活性。
2. 誰能幫我解讀一下中信泰富的股權結構,前三大股東占股比例就已經超過100%,是這幾家公司有隸屬關系嗎
這是權益重疊的問題,有點繞,慢慢看:
中信集團為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之控股公司。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為CITIC Investment (HK) Limited及中信香港之控股公司。CITIC Investment (HK) Limited為富機投資有限公司、新怡投資有限公司及天惠控股有限公司之直接控股公司。中信香港為Heedon Corporation、Hainsworth Limited、Affluence Limited及Barnsley Investments Limited之 直 接 控 股 公 司。Heedon Corporation為Winton Corp.、Westminster Investment Inc.、Jetway Corp.、Kotron Company Ltd.及Honpville Corporation之直接控股公司。Kotron Company Ltd.為Cordia Corporation之直接控股明清公司。Affluence Limited為Man Yick Corporation之直接控股公司,而Man Yick Corporation則為Raymondford Company Limited之直接控股公司。Barnsley Investments Limited為Southpoint Enterprises Inc.之直接控股公司。
因此,
(i) 中信集團在中信泰富之權益,與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在中信泰富之權益重疊;
(ii) 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在中信泰富之權益,與CITIC Investment (HK) Limited及中信香港在中信泰富之權益重疊;
(iii) CITIC Investment (HK) Limited在中信泰富之權益,與富機投資有限公司、新怡投資有限公司及天惠控股有限公司在中信泰富之權益重疊;
(iv) 中信香港在中信泰富之權益,與上述全部由其直接及間接擁有之附屬公司在中信泰富之權益重疊;
(v) Heedon Corporation在中信泰富之權益,與上述全部由其直接及間接擁有之附屬公司激嘩前在中信泰富之權益重疊;
(vi) Kotron Company Ltd.在中信泰富之權益,與Cordia Corporation在中信泰富之權益重疊;
(vii) Affluence Limited在中信泰富之權益,與上述由其直接及間接擁有之附屬公司在中信泰富之權益重疊;
(viii) Man Yick Corporation在中信泰富之權益,與Raymondford Company Limited在中信泰富之權益重疊;
及(ix) Barnsley Investments Limited在中信泰富之權益,與Southpoint Enterprises Inc.在中信泰富之權益重蘆扒疊。
3. 榮智健的人物背景
祖籍江蘇無錫,是家中唯一的兒子,另有兩個姐姐和兩個妹妹。榮智健小時候在上海度過。一九五九年,畢業於南洋模範中學。公私合營之後,榮家在中國內地的企業已實行公私合營,家族中人一般不擔任直接的經營管理工作。下一代人似乎可以享受高股息帶來的優越生活,而不必從小吃苦。據一些當年認識榮智健的人回憶,那時十六七歲的榮智健是上海知名的「公子」。他有一輛紅色的敞篷車,經常開出去兜風、他常請同學朋友去國際飯店、紅房子吃飯,很大方。他是體育愛好者,上大學時是「職業棒球手」,先後代表上海隊和天津隊參加過全國的比賽,「每天要練球,課都沒法上」。
雖然榮氏的私人企業已全部公私合營,但即使是動盪的1958年大躍進運動中,榮家也非同一般,榮智健念大學時期,生活條件明顯優越於其他同學。「在天津大學的時候,生活比在家裡時候要艱苦、嚴格得多,拿枯可是我卻有條件請大夥兒吃飯,上學校小食堂吃頓排骨,雖然貴一點,只要有錢,還是可以吃得到。因此,我在同學們的眼中顯然是一個明珠。」榮智健回憶大學生活時說。
美國財經雜志《福布斯》半年前評選出中國100名超級富豪,60歲港商、中信泰富主席榮智健名列榜首,因其2002年財富評估達八億五千萬美元(摺合人民幣70億元),比2001年增加7000萬美元。
中國俗語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中國富豪對於上榜似乎不太熱衷,連身在香港的「新首富」榮智健也認為:「《福布斯》搞錯了。」他的理由是,這次評選超級富豪,主要是側重於內地商人,但他已到港二十多年,不應屬於此范疇,而論在香港的排名,他無論如何也稱不上「首富」。
不過,比起內地絕大多數富豪來說,榮智健的財富最大的好處是透明和真實。首先,榮的家財都是合乎法律得來,一分一毫都是自己所有,洞敏橡不擔心稅務問題,也不存在牽涉國有資產的曖昧問題。其次,比起很多國內富豪持有A股股份,只是看得見但摸不著賣不出去的困境,榮智健的財產變現能力極高,隨時可以在市場上套現,可這都是真金白銀。因此,由實際控制財富的角度來說,榮智健被看作是首富倒也是實至名歸。 而否認首富排名這種態度,也反映出榮智健的一貫低調,尤其是近幾年,他對外表現得尤為沉寂。但在90年代,榮智健一舉一動,均令市場矚目。
有專業財經媒體分析,在「中信泰富」,榮智健從沒有股份到1992年開始通過配股持有3000萬股,十多年來榮智健已經擁有四億多股,是僅次於國家的第二大股東。「中信泰富+榮智健」的模式建立了榮個人在「中信泰富」利益分配的清晰模式:公私分明、公納旁私混合、共同投資、共同發展。榮智健以「並購+注資+投資」、「擴股融資+發可換股債融資」模式,通過擴股或發可轉債融資完成並購,並向並購項目注資、投資,提升並購項目的盈利能力。做大「中信泰富」實現國家資產增值的同時,完成個人財富的增長。可見,在香港商場歷練多年之後,榮已經深得資本市場游戲三味,能夠在市場的大風大浪之中積累壯大。
人物經歷
榮智健出生於1942年。不過,榮智健於1978年6月隻身持單程證到香港時,完全憑赤手空拳打天下,直至今天身家70億人民幣,堪稱傳奇人物。
民間富豪出現之前,中國在國際上稱得上財團的,恐怕只有榮家。榮智健祖父榮德生是清末商界翹楚,人稱「棉紗大王」,且與兄弟合辦粉廠,是當時中國十大首富之一。
榮智健1942年出生於上海,是家中惟一的兒子,另有兩個姐姐和兩個妹妹。他的父親是著名的「紅色資本家」榮毅仁。
榮智健初始財富積累過程及其以後的發展受到榮智鑫等家庭人員的重要影響。榮智健早期商業模式與榮智鑫如出一轍,即轉型+現:創造企業—獲得成功—賣掉企業。
1949年解放後,榮家子侄各奔東西,但榮智健與父母一起留在了家鄉。1966年「文革」爆發,正值榮智健從天津大學電機系畢業,剛到遼寧省長白山區一個水電站實習。隨即他被派往四川涼山少數民族自治區的水電站,一直到1973年,榮智健都在四川接受「勞動再教育」。「文革」結束後,榮智健決定往外闖一闖,1978年,他隻身持單程證到港,投靠堂弟榮智鑫及榮智謙,住在榮智鑫在淺水灣保華大廈的家。
他十多歲時第一次開汽車,那是輛紅色皮座的敞篷英國跑車。他經常開出去兜風,請同學朋友去國際飯店、紅房子吃飯,很大方。
其時榮氏族人不少客居香港及海外,並且有一定事業基礎。榮智鑫是榮文科技主席,他和榮智謙在港經營愛卡電子公司,另一股東為美國商人。榮智健獲堂兄推薦入電子公司當受薪經理,當時並沒有股份。
1981年,榮智健39歲,在港打工三年,適逢電子公司改組,獲得機會加入公司,持股三分之一,與美商持股相等。1987年,榮智健表示有興趣搞愛卡,榮智鑫為了專心搞榮文科技,於是把名下股份轉讓給榮智健,榮智健持股量增至八成,因此而成為大股東,美商仍占股三分之一。至此為止,榮智健投資不過100萬港元,主要為他九年打工所得。
1989年,電子公司資產大增,一家美國公司以1200萬代價,收購愛卡全部股權,榮智健乘機把名下股份全部讓給美國股東,套現7500萬港元。
拉攏富豪合力購恆昌
榮智健賺得第一桶金,便開始大展拳腳。
1986年,榮智健進入中信香港任董事總經理,在國務院支持下,進行了一連串收購,然而最重要的,是借殼香植球的泰富發展上市,正式易名中信泰富。
1987年2月,香港中信以13億港元購入12.5%國泰航空股權,是香港中信首項重大投資,國務院借給中信香港八億元,讓中信展開各項投資。
1987年,香港股市、地產及世界航運業尚處於低潮,中信香港經過慎重研究分析,決定收購國泰的部分股權。不過當時這一筆收購,內部外部都引起過激烈爭論,最後榮智健的堅決態度佔了上風,為其日後的不斷收購擴張奠定基礎。
經此一戰鞏固實力之後,榮智健進行連串動作,1989年底,中信已擁有國泰航空、港龍航空、嘉華銀行、東區海底隧道、澳門電訊、亞洲衛星公司等。榮智健決心加強香港本身業務,於是設計收購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最後借殼泰富發展上市。
這時榮智健部署另一策略,就是收購恆昌企業,這也是90年代觸目的收購戰。
恆昌企業是大型非上市華資企業,包括汽車及零售業,其汽車代理佔香港四成市場。上世紀90年代初,創辦人何善衡年事已高,恆昌企業引起各方覬覦。先是鄭裕彤、徐展堂策動收購,眼看二人成功機會不大,榮智健便進行其收購大計,然而他面臨很多難題,首先中信內部有人不同意,認為投資額太大,也有人指責他用國家的錢圖利。此外,資金的來源也費思量。
榮智健快刀斬亂麻,拉攏到李嘉誠、郭鶴年及鄭裕彤幫助,然後精心設計,先購入36%的恆昌,餘下由合夥人承包,合夥人就是李嘉誠、郭鶴年,鄭裕彤等。而榮智健本人也佔一份。終於在四面楚歌之下,榮智健集合眾富豪的力量,於1991年9月成功收購恆昌97%股權。
收購恆昌涉資達25億,20億以新股支付,另借貸五億。榮智健施展財技,把恆昌名下的物業售出,再分派股息,中信泰富及榮智健本人均有現金回籠,其後以現金及新股換回李嘉誠等人手上的恆昌股份,至此恆昌全歸中信泰富及榮智健個人所有,李嘉誠等也有收獲,合共獲利7.8億元。
投資重心轉向內地
2003年3月,榮智健向外宣布,中信泰富2002年度純利增84.93%,達39.02億港元,較財經信息供貨商Thomson FirstCall綜合21家證券行的盈利預測36.07億港元高出3億,除發電及基建業績倒退外,其他業務均有增長。
盡管上海固定投資回報項目如何處理尚未談妥,2003年又面對美伊戰爭等多個不利或不明朗因素,但在現金流充裕的情況下,榮智健決定,除增派末期息至0.7港元外,每股增發1港元特別股息。換言之,集團去年度全年派息達每股2元,比對去年全年派息每股0.8元大幅增長1.5倍。
以榮智健手中持有的四億多股計(以去年底年報顯示的持股量),這次末期息每股共派1.7元,粗略計算他個人應有6.8億港元進帳(以每日工作9小時計),攤開來的話,就相當於每天賺186萬港元,每小時收入20萬港元。
其實,在2002年,中信泰富自己列出的十大業務變化之中,一大半都和內地有關:
設立一項第一級有保薦的美國存股證。
購入位於上海之中信泰富廣場及華山公寓。
出售於中國奔騰一號骨幹網之全部權益予中信香港及從中信香港獲授一項認購權。
增持吉林新力熱電有限公司5%權益。
購入中信資本市場控股有限公司50%權益。
購入上海中信國健葯業有限公司51%權益。
增持東區海底隧道公路段1.4%權益。
由本公司組成的合營公司獲續發合約,繼續管理香港海底隧道。
設立一間新合資公司江陰泰富興澄特種材料有限公司,生產熱裝鐵水。
2003年,中信泰富集團繼續投資於電力、電訊及貿易等領域,香港與內地業務各佔一半,集團現時之銀行備用信貸達200億元。日後,中信泰富還准備應大勢所趨,繼續增加內地業務的比重。這也是榮智健發揮自己內地資源優勢的一條務實發展途徑。
2003年3月3日,總投資35億元人民幣,注冊資本為22億元人民幣的中國國際貨運航空有限公司終於在北京正式亮相。新國際貨運的三個投資方分別為國航、中信泰富和首都機場集團。擁有16年航空投資經驗的中信泰富邁出了參股內地航空業堅實的第一步。2003年這家國內最大的航空貨運公司是《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2》實施後第一家民航合資企業。
香港人對榮智健的欣賞,不在於他的顯赫身世,亦不在乎他的財富,重要的是,他身為馬會大董,同時為香港大馬主,名下愛駒多屬世界級上駟,讓香港人感覺面上有光不少。
數月前沙田舉行的國際一級賽,各國名駒不遠千里而來,榮氏愛駒「奧運精神」以49倍冷門,把歐、美、日馬匹一網成擒,馬迷們奔走相告,無不為其歡欣鼓舞。
在香港金杯賽上,榮智健雙龍出海,名下的「奧運精神」與「掌門」一同出擊,結果「奧運精神」力敵「赤膽福星」險勝,贏得冠軍。頭馬獎金456萬港元,歷來取得的總獎金高達3110萬元,此馬只有五歲,還大有機會贏獎金,甚至可望突破4000萬港元。榮智健養馬的回報率,遠勝於常人的股票投資。
除了這些名駒之外,榮智健的私人飛機也是香港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全香港只有榮智健、米高·嘉道理和何鴻燊擁有私人飛機。但論頂級,榮智健逾三億的「Global Express」(全球快車)肯定是冠軍。這部號稱全球最高速的長途商務噴射機,由民用飛機商龐巴迪出品,前年底付運抵港,榮智健就火速乘新機去新加坡開會。可載八個客和四個職員的「噴射王」,可以不停站飛行12000多公里,由香港直飛紐約都沒有問題,的確是富豪玩具中的極品。
說起來,榮智健已經在香港生活了小半輩子,盡管在公司業務管理上難不倒他,但粵語卻始終是他一個死穴。
就在榮智健公布中信泰富業績的發布會上,他原想遷就在場的眾多香港員工與同仁,用廣州話讀業績報告,可惜席上人個個面面相覷,一片惘然不知所雲。於是,榮智健只好低聲問大家,「是不是我用普通話會好些?」台下眾人長吐一口氣,齊聲叫好,榮智健也鬆了口氣,大大方方用回他的母語,大家方始聽明白他說什麼。
在香港這個粵語環境中,多少外地人到港,首先便以學好粵語為己任,憋得面紅耳赤為難自己之餘還要遭人笑話。而榮智健在港多年,一步步走到中國第一富豪這一步,一直不改自己的語音,除去經濟強勢代表語言強勢這一因素之外,也能從中見到他對故土的一番眷念之情。
4. 紅籌股和藍籌股有什麼區別
紅籌股和藍籌股的區別:
1、如果某個上市公司的主要業務在中國大陸,其盈利中的大部分也來自該業務,那麼,這家在中國境外注冊、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就是紅籌股。「藍籌」一詞源於西方賭場。在西方賭場中,有三種顏色的籌碼,其中藍色籌碼最為值錢,紅色籌碼次之,白色籌碼最差。投資者把這些行話套用到股票上。
2、在港上市的中資企業。由於人們形容中國是紅色中國,因此把中國相聯系的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稱為紅籌股。在海外股票市場上,投資者把那些在其所屬行業內佔有重要支配性地位、業績優良、成交活躍、紅利優厚的大公司股票稱為藍籌股。
3、早期的紅籌股,主要是一些中資公司收購香港中小型上市公司後改造而形成的,如「中信泰富」等。藍籌股是在行業內佔有支配性地位、業績優良、成交活躍、紅利豐厚的大公司股票。
(4)富泰集團股票走勢圖擴展閱讀
紅籌股的發展
早期的紅籌股,主要是一些中資公司收購香港中小型上市公司後改造而形成的,如「中信泰富」等。近年來出現的紅籌股,主要是內地一些省市將其在香港的窗口公司改組並在香港上市後形成由,如「上海實業」、「北京控股」等。
紅籌股已經成了除B股、H股外,內地企業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籌資的一條重要渠道。紅籌股的興起和發展,對香港股市也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從1993年至1997年6月底,紅籌股公司通過首次發行及增資配股籌集的資金為115.5億美元。1997年1至6月,香港股票市場的總籌資額約為1433億港元,其中,紅籌股佔了23.8%。
藍籌股的分類
藍籌股有很多,可以分為:一線藍籌股,二線藍籌股,績優藍籌股,大盤藍籌股;還有藍籌股基金。
一線藍籌股
一、二線,並沒有明確的界定,而且有些人認為的一線藍籌股,在另一些人眼中卻屬於二線。一般來講,公認的一線藍籌,是指業績穩定,流股盤和總股本較大,也就是權重較大的個股,這類股一般來講,價位不是太高,但群眾基礎好。這類股票可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牽一發而動全身,這類個股主要有:工商銀行、中國石化、貴州茅台、民生銀行、萬科、平安銀行、五糧液、浦發銀行、保利地產、山東黃金、大秦鐵路等。
二線藍籌股
A股市場中一般所說的二線藍籌,是指在市值、行業地位上以及知名度上略遜於以上所指的一線藍籌公司,是相對於幾只一線藍籌而言的。比如海螺水泥、煙台萬華、三一重工、葛洲壩、廣匯股份、中聯重科、格力電器、青島海爾、美的電器、蘇寧電器、雲南白葯、張裕、中興通訊等等,其實這些公司也是行業內部響當當的龍頭企業(如果單從行業內部來看,它們又是各自行業的一線藍籌)。
5. 紅籌股和藍籌股有什麼區別
紅籌股和藍籌股的區別:
1、如果某個上市公司的主要業務在中國大陸,其盈利中的大部分也來自該業務,那麼,這家在中國境外注冊、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就是紅籌股。「藍籌」一詞源於西方賭場。在西方賭場中,有三種顏色的籌碼,其中藍色籌碼最為值錢,紅色籌碼次之,白色籌碼最差。投資者把這些行話套用到股票上。
2、在港上市的中資企業。由於人們形容中國是紅色中國,因此把中國相聯系的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稱為紅籌股。在海外股票市場上,投資者把那些在其所屬行業內佔有重要支配性地位、業績優良、成交活躍、紅利優厚的大公司股票稱為藍籌股。
3、早期的紅籌股,主要是一些中資公司收購香港中小型上市公司後改造而形成的,如「中信泰富」等。藍籌股是在行業內佔有支配性地位、業績優良、成交活躍、紅利豐厚的大公司股票。
(5)富泰集團股票走勢圖擴展閱讀
紅籌股的發展
早期的紅籌股,主要是一些中資公司收購香港中小型上市公司後改造而形成的,如「中信泰富」等。近年來出現的紅籌股,主要是內地一些省市將其在香港的窗口公司改組並在香港上市後形成由,如「上海實業」、「北京控股」等。
紅籌股已經成了除B股、H股外,內地企業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籌資的一條重要渠道。紅籌股的興起和發展,對香港股市也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從1993年至1997年6月底,紅籌股公司通過首次發行及增資配股籌集的資金為115.5億美元。1997年1至6月,香港股票市場的總籌資額約為1433億港元,其中,紅籌股佔了23.8%。
藍籌股的分類
藍籌股有很多,可以分為:一線藍籌股,二線藍籌股,績優藍籌股,大盤藍籌股;還有藍籌股基金。
一線藍籌股
一、二線,並沒有明確的界定,而且有些人認為的一線藍籌股,在另一些人眼中卻屬於二線。一般來講,公認的一線藍籌,是指業績穩定,流股盤和總股本較大,也就是權重較大的個股,這類股一般來講,價位不是太高,但群眾基礎好。這類股票可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牽一發而動全身,這類個股主要有:工商銀行、中國石化、貴州茅台、民生銀行、萬科、平安銀行、五糧液、浦發銀行、保利地產、山東黃金、大秦鐵路等。
二線藍籌股
A股市場中一般所說的二線藍籌,是指在市值、行業地位上以及知名度上略遜於以上所指的一線藍籌公司,是相對於幾只一線藍籌而言的。比如海螺水泥、煙台萬華、三一重工、葛洲壩、廣匯股份、中聯重科、格力電器、青島海爾、美的電器、蘇寧電器、雲南白葯、張裕、中興通訊等等,其實這些公司也是行業內部響當當的龍頭企業(如果單從行業內部來看,它們又是各自行業的一線藍籌)。
6. 請問一下,呼和浩特富泰熱力股份有限公司是什麼級別單位,工資待遇怎麼樣
請問一下復合號特富泰熱力股份有限公司是什麼級別單位工作待遇怎麼樣?這個賀啟鄭是科級幹部旁橋待遇禪頌是比較好的,正規的國家單位工作待遇是4500~5000加提成
7. 查詢港股股票的資料,都有哪些比較好的網站
如果我們想要查詢到港股股票的相關資料的話,我們是可以到有關於這方面的平台上面進行了解的,在互聯網上也是存在著很多平台,比如說我們可以到匯港通訊,或者是富國環球投資等平台上面進行相應的了解,這些平台上面對於港股股票都是存在很多資料的,我們可以在這些平台上面更好地了解到有關於港股股票的內容和資訊。現在互聯網也是非常的發達,我們可以做到足不出戶就了解到天下的很多事情,對於一些炒股的人員來說,也是十分方便快捷的。
股票市場當中也是魚龍混雜的,我們一定要有明確的打算,不管怎樣,心裏面都要有一個數,這樣子,我們才能夠更好的在這個行業當中生存下去。港股股票在市場當中也是有很多人都會選擇投資的,我們在投資的過程當中,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不可以盲目的去投資某些產品,不然有一定的幾率會掉入到陷阱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