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多家機構參與對股票的影響
要根據不同情況來具體分析:
1、當整體市場處於平穩期的時候,股票里的機構多會給人更多的信任感,相對散戶而言,機構的研究能力更強,對股票的認知更全面,如果股票得到更多的機構認可,說明這些股票跟同類型的股票相比有更多的看點,機構的參與,特別是有影響力的機構的參與可以看作是對這些股票的一種背書。
2、當整個市場行情,大盤指數處於上升通道的時候,機構多的股票是更有優勢的股票,對於炒股用戶來說是好事。因為此時機構的資金是處於凈流入股票的狀態,就是有更多的機構參與到股票中來增持該股票,這樣必然會提升了這支股票的估值,持有這只股票的投資者就會獲得較好的投資回報。
3、但是當整個市場行情處於下降通道的時候熊市期的時候,如果用戶發現一隻股票里的機構多對於小散股民用戶來說不是好事情。因為機構不像大部分散戶,套住了就可以就地卧倒,他們可能因為資金流動性需求或者倉位控制的需求,減持手中本來很具備投資價值的股票,這樣很容易造成股票價格波動,基本上的帶來的結果就是股票價格下跌,那對於持有該股的投資者來說就是損失。
機構投資者主要是指一些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公司、投資信託公司、信用合作社、國家或團體設立的退休基金等組織。機構投資者的性質與個人投資者不同,在投資來源、投資目標、投資方向等方面都與個人投資者有很大差別。
拓展資料:
股票交易是指股票投資者之間按照市場價格對已發行上市的股票所進行的買賣。股票公開轉讓的場所首先是證券交易所。中國大陸目前僅有兩家交易所,即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
機構介入對於股價什麼影響
投資者往往對於機構買入後的股票特別關注。以2月5日上證綜指下跌1.87%為例,當日3家機構買入北京科銳,次日該股股價(加權平均值,以下同)上漲,隔日下跌;同日還有兩家機構買入了精華制葯,結果其次日下跌,隔日下跌。但3日後,兩只股票都出現上漲。機構介入對於股價到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投資者如何應用公開信息數據指導自己操作?我們通過統計歷史數據,找出大概率事件和規律將對於操作大有益處。
在深交所的解釋中,機構專用席位被解釋成基金、券商、社保基金、QFII等機構投資者所用交易席位統稱,這類投資方研發實力強、資金量大,他們的買賣動向被看成主流資金的想法,備受市場關注。我們以同時有兩家以上的機構買入的股票來做分析(這樣能更體現出機構一致的行為),找出2010年以來此類股票後續走勢的規律。這樣的樣本分析能夠得出大致定性的結論,如果時間向歷史追溯太長,市場環境畢竟不同,結論可能並不適宜今年的情況,不如先定性分析出來,及時指導未來對機構介入股的操作。機構介入短期錦上添花
② 對於股市抱團取暖,是否會出現抱團瓦解帶崩大盤的情形
一、必然瓦解股市的意義,首先是投融資功能,其次是投機功能。如果任由現在這種抱團取暖發展下去,那抱團股股價越來越高,而中小盤股失血嚴重,股價越來越低。最後的結果,就是大量股票低於一元面值退市。而且,後續新股也很難發行,市場融資功能喪失。
二、龐氏騙局抱團取暖本無可厚非,但如果價格嚴重偏離價值,越炒越高,脫離基本面,後續的資金接盤前面的資金,乃至整個社會處於一種虛假繁榮之中,又會成為一次「鬱金香事件」,本質就成了「龐氏騙局」。抱團取暖一波波接盤的人都收益頗豐,這種沒有產出的純紙上暴利,會吸引一波又一波人員加入,這種暴利會動搖做實體的信心,甚至被抱團的企業都會不安於實業,反而參加到炒作隊伍之中。龐氏騙局最後必然導致經濟衰退和社會退步,最終龐氏騙局必然破滅!
交易型投資者,目前最好不要追高買入,最好逢高減倉,起碼也要做好止盈策略。通常等到下跌30%左右,再考慮重新進入做趨勢反彈。
總體看,抱團取暖必然瓦解,大盤中短線有點影響,但可控且不影響長期向上的慢牛格局。不同投資者,應該根據市場和自己投資策略,做好應對准備
③ 機構持倉對一隻股票的影響有什麼影響若無主力機構持倉會有什麼影響
可以從其他角度來看下機構持倉,十大股東排行中,如果只有一個機構要比多家機構要好,不是說機構抱團的股票一定是好,比如基金重倉股,其活力一般比較差,因為常會出現窩里斗,你敢拉我就敢拋。另外現在的最大機構不是基金不是券商,而是大股東,對於一隻全流通的股票,大股東是最大的定時炸彈。
一隻股票如果沒有機構在其中,就是一盤散沙,游資喜愛炒作此類股票,常會是短線主力的樂園,因為其中沒有令他們生畏的機構存在,避免了虎口奪食的危險!有題材的時候,此類股票漲勢最為喜人,但往往就是一個短線炒作,短線主力一撤退,就打回了原型!
看了下精藝股份,覺得還是不錯的,主力在下跌破位之前,放出了歷史最大量堆,肯定是有主力進入了,然後因為大盤的原因,又沒有配合的題材,主力不想「頂風作案」,只能屈就大盤,順勢打壓,這波打壓很漂亮的地方,亮點在於沒有量,這么大幅度的連續下跌並沒有量證明了主力還在其中忍辱負重,所以大盤一有好轉,立即以漲停示人,雖然不是很強勢的漲停,但還是代表主力的意思了,我在裡面,大家不用擔心,我又回來了!
個人判斷此票後市依舊會隨大盤回調,然後進入一副更大幅度的拉升!
④ 機構多的股票好嗎
機構持股家數多好,機構持股家數多意味著該股質地比較好,並且交易活躍,因而我們可以重點關注。若是一個個股持股機構長期比較少或者是沒有的話,那麼該股可能長期是處於下跌的走勢,並且沒有成交量。對此,我們在股票操作中要選擇一些機構比較多的個股,做到與主力共舞。
拓展資料:
正常情況下的股票若是出現了70%是機構持股,那麼這就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剛上市的次新股,持股機構大多數是風投;二是全流通的股票,持股機構主要是各類基金。
前者在上市後短期對股價沒什麼影響,但是中長期來說該股臨近解禁日期常常會伴隨著股價下跌。這是因為其他持股者擔心這部分機構在解除限售後會大肆拋售,所以必然會提前賣出股票避險,進而形成踩踏。
後者這種局面對我們來說是個好消息,因為機構一致看好的話,說明該股確實有上漲潛力,其機構通常也不會頻繁調倉,股價走勢有會相對穩健。例如貴州茅台、中國平安這類個股。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也是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股票是資本市場的長期信用工具,可以轉讓,買賣,股東憑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但也要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
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
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
股票的主要特點:不返還性,股票一旦發售,持有者不能把股票退回給公司,只能通過證券市場上出售而收回本金。風險性,購買股票是一種風險投資。流通性,股票作為一種資本證券,是一種靈活有效的集資工具和有價證券,可以在證券市場上通過自由買賣、自由轉讓進行流通。收益性。參與權。
⑤ 一隻股票160家機構,持股百分之80以上是利好嗎
是的。機構重倉80%以上的股票,當然是好票。機構不比一般的投資者。機構的眼光是比較准確的。既然大家都看好,也就是現在的機構報團。那麼股價會繼續上漲。現在股市的風格就是機構抱團。不過你還是要注意股價的高低。股票價格在低的時候是非常好的,繼續持有就可以了。投資有風險,請謹慎決策。
⑥ 股市去散戶化和機構抱團,將會給散戶帶來什麼
什麼是去散戶化?
就是讓散戶抱團,和機構一起炒股。讓散戶出錢,基金公司出力,一起共盈虧。
去散戶化真正目的有兩點:
1、去散戶化和價值回歸。散戶頻繁操作,機構收割散戶,去散戶化解決強投機性。
2、若去散戶化後,出台相關制度,限制機構投資性,能引導投資者走向價值投資。
去散戶化對股市帶來哪些影響?
1、股市流動性大幅降低
股市資金流動性是靠散戶在裡面頻繁操作買賣形成的,只是在關鍵時刻機構資金才會出現。如果A股鐵了心要去散戶化,對股市資金流動性絕對會帶來巨大影響。
2、股市活躍度大幅降低
股市活躍度同樣也是需要散戶在裡面,機構不管怎麼折騰,沒有人接盤,機構資金自娛自樂根本沒有意義的控盤。去散戶化會降低股市活躍度,讓整個市場波動更加小。
2020年雖然多災多難,2021年,我們可能會遇見一個重新出發的A股市場。
從股市賺錢有兩個途徑,一是持有企業股票,賺企業持續增長的紅利,二是利用股價的波動賺股價差的錢。
第一種途徑,機構抱團對散戶影響相對有限。自己的錢,自己做主,在長期持股方面,散戶相對於機構更具有先天的優勢。
第二種途徑,看似機構具有明顯優勢,去散戶化可能會成為一個大的趨勢,但是從底層邏輯上來講,散戶放棄自己操作投入機構,並不能保證散戶就一定能賺錢。目前機構主要靠割散戶的韭菜賺錢。去散戶化以後,主要在機構之間相互博弈,相對較弱的機構,同樣會被較強的機構割韭菜。哪個機構強?哪個機構弱?同樣是個技術性很高的難題,各種大大小小的機構也有數千家,就相當於散戶現在要面對的4000多隻股票一樣,難以選擇優質的標的。選擇機構的難度並不亞於選擇股票。
在股市賺錢,無論是自己操作,還是選擇機構幫你操作,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選擇機構操作的好處,就是省去了你的親力親為,為你節省了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有利必有弊,同時你也失去了在股市搏殺的樂趣,失去了對自己資金的控制。
自己的情況自己最清楚,權衡利與弊,得與失,何去何從?以自己的能力和習性為主要依據,切莫受到輿論與機構宣傳的蠱惑。
最近股市的漲勢比較迷離,讓很多股民搞不懂,從指數上來看,大盤股指一路突破,整體趨勢是向上的,但從個股上來看,市場呈現明顯的分化,績優藍籌股大漲特漲,中小市值股票則是跌無可跌,市場情緒處於一個極度的撕裂之中,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基金業務蓬勃發展,年末基金的業績報告也是非常亮眼,有的股民慨嘆,早知道這樣還不如直接買基金得了,自己在股市摸爬滾打的一年,毛都沒賺著,還虧了不少錢。那麼股市去散戶和機構抱團會給散戶帶來什麼呢?
首先要說明一點,基金交易會成為未來交易的一種主流。隨著市場容量的不斷擴大,尤其是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市場信息的對稱程度越來越平衡,交易的選擇越來越透明,這個時渣沒散候就需要基金交易的大規模參與,至於少數游資或者散戶的交易會逐漸的縮減空間,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絕大多數散戶的交易是跑不贏基金經理的,因為基金經理利用的是信息化手段,進行大規模均衡性的投資,在龐大的市場中能夠獲得比較好的收益,而散戶單兵作戰的缺點暴露無遺,信息量獲取的比較少,交易的手段相對單一,無法及時適應市場變化等等,所以未來絕大察運多數散戶會把資金交給基金經理打理,這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其次,隨著注冊制的全面推行, A股市場的核心資源會越來越貴,市場的結構化會是一個長期或者是常態化的一種表現,機構抱團會成為一種滾動的操作方式,這也是市場資金的一種趨向性的選擇,這段時間可能抱團消費概念,那段時間可能會抱團金融概念,過一段時間可能會抱團 科技 概念等等,這些機構抱團的趨向會極大的壓縮散戶交易的空間,會讓絕大多數散戶的交易模型失去作用,最終只會選擇離場或者是交給基金投資。
最後,市場會形成這樣一種格局如氏,80%左右的交易是基金經理交易,20%左右的交易是散戶交易,市場會呈現出基金經理和散戶精英之間的對決,這也是未來市場的一個博弈的方向。
總之,基金交易和機構抱團會對散戶的格局產生重大影響,未來散戶的交易會越來越少,只會留下一些精英性的散戶交易者,手工交易會成為一種稀缺資源。
⑦ 股市中的機構抱團現象,會給散戶帶來哪些影響
去散戶化的意義,是讓更多散戶不虧錢。股市裡面的誘惑太多了,每個人都懷揣著發財夢進入股市,但是真正在股市中賺到錢的有幾個?一賺二平七虧這句老話,我估計很多人都聽到耳朵起繭了,但依然前仆後繼的進入股市,無外乎,還是一個「利」字。大量的散戶退出股市,或許對這些散戶來說,是好事,但是這並不意味中國股市就成熟了。如果大量的散戶帶著巨大的虧損,帶著無盡的哀怨,悔恨,無奈的退市,這恰恰說明了中國股市的殘酷性,掠奪性,這不是市場的成熟和進步,恰恰是市場的退步。
⑧ 機構抱團股上漲可以理解,打壓中小票的力量來自哪裡呢
股市就是一個水塘,這個水塘的水是相對固定的,裡面的魚兒,有大有小,但也是相對穩定的。
當 有新的魚兒進來時 ,若魚兒比較大,就會占據池塘較大的位置,導致「虹吸效應」出現(就是新股發行,會有大額認購,此時,股民的一部分資金,就會流動到新股上,那麼有閑錢的還好,若不是閑錢,就被動賣出持倉的股票,然後用此資金再去打新,比如當初螞蟻集團上市,就有此憂慮,市值太大了,對股市的虹吸效應非常大,構成大利空,再結合其他原因,最終螞蟻 科技 未能上市)。
因此,當機構抱團的時候,我們可以理解為,市場上的水,資金,都在往大魚靠攏,此時,池塘的水就不會平衡了,根據羊群效應, 市場新的資金力量,尤其是新發行的基金,也不會再把水給小魚, 因為小魚很難在短期內獲得回報,很難變成大魚。
因此,無論是新資金,還是存量資金就會被動賣出小盤股,然後資金流向抱團股。
此消彼長之下,中小盤的票,自然就很難漲了。
另外還有一個核心因素,是很多投資者忽略的,那就是全面注冊制的實施。 目前只是創業板、科創板是注冊制,但前面高層已經說了,要全面注冊制,向資本主義市場靠攏。若你記得創業板實行注冊制的時候,創業板大漲,那麼就知道資金流動是隨政策走的。
既然有可能全面注冊制,那麼勢必在短期內,有限的資金的情況下,大量的新股發行下, 資金會逐利的,ABCDE,5家上市公司,A是龍頭,DE是小盤股,若你有100萬,你會去買DE嗎? 肯定是買A龍頭股啊!因為只有龍頭,具備長期生存,具備市場支配地位,具備可持續的盈利能力。
為何這輪抱團是白酒? 因為2020年疫情影響下,唯一沒有受到影響,且還實現了利潤增長,並且具備長期生存的,就只有白酒。當白酒捧上天,高層就發函問詢了,說不能抱團,以免引起系統性風險。為何呢?因為一旦這些資金撤退,那麼勢必造成白酒大幅下跌(在今年年初白酒回調超過20%)。
所以抱團會輪番來,白酒、銀行、鋼鐵、房地產、證券等等,只要是龍頭的,都會輪一遍。
因此不需要打壓中小盤的票,而是抽水導致的,水都去大魚塘喂大魚了,小魚自然水就少了。
並且這種抱團趨勢,在今年兩會若落實全面注冊制的情況下,還會繼續!
未來炒股,盡可能遠離小盤股吧, 僵屍股是很難有起色的,A股大概率會向美國股市靠齊的,即5000家上市公司,平時頻繁交易的只有不到500家,另外至少3000家,股價就跟新三板一樣,死水一潭。
平常情況下,一個股票每天在市場上交易的籌碼不多,換手率大都低於2%。雖說交易稀少,但形成的價格,卻對一個公司的市值有極大的影響,因為這個價格也同樣貼在那些沒交易的籌碼上。
中小票的流通股數量肯定不多,不足2%的換手,可想而知參與中小股的交易者也沒有多少,這些交易者不能齊心協力朝一個方向做多,有人在買入,大部分持有者眼紅大票的火爆行情,甩賣小票調倉換股,因為買盤太弱了,空頭不需要拋售太多籌碼就有能力將股價打壓下去。
大股上漲,行情火爆產生虹吸效應,從小股板塊抽走了流動性,小股無人問津,跌跌不休。換句話說,拋售小票的力量不需要很強,實在是買盤太弱。
每個股票里都有原始股權,被公司所有者、高管持有,這就是所謂的產業資本。全面注冊制下,殼資源價值不再,如果一個小公司質地平庸,高管知道自己公司經營不佳,也知道未來殼資源價值不再,就會抓緊時機減持套現。產業資本的持股成本太低了,有的小票經由多年送轉,成本為負,產業資本無論以什麼價格甩賣都會賺錢,這也是打壓小股的力量。
小票現在很尷尬,主要原因是機構進場,大資金需要大池子,小票容量有限,大資金進出不易,因而大資金首先考慮配置中國核心資產、產業龍頭等大票。機構搶籌中國核心資產,引爆大股行情後,將市場的風口引領到大股板塊,繼而影響全市場交易心態傾向於大股,小票暫時受人冷落。
我認為這種狀況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大票繼續上漲一陣子,估值非常高之後,後來的資金不一定有意願繼續接盤高價大盤股,分歧還是有的,那個時候,資金高低位切換,可能又會考慮轉戰小股票。
投資就是投資企業,炒股就是炒作交易情緒,萬變不離其宗,長期看,股價高低取決於上市公司的質地。如果一個小票在細分市場內成長性很好,這樣的小票價格跌到一定程度之後,可以考慮持續買入,風水輪流轉,耐心持有基本面優秀的小票,風口早晚會到來。
盤感很好,短線能力很強的交易者,可以先戰大股,待大股行情偃旗息鼓後再去考慮買小股,以此提高資金周轉效率。單次出擊成功率,在成功率基礎上提高資金周轉速度,這不就是賺錢的秘密嗎?
最近,A股市場里個股的走勢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少部分優質龍頭股一路上漲,大部分題材股 科技 股一直下跌,而且漲跌幅度較大,漲停跌停的個股都不少。這個情況看起來好像A股已步入價值投資的軌道上了。
其實,A股市場還遠沒有達到這個層次。A股市場還是一個投機氛圍濃厚的市場,機構抱團質優龍頭,只是打著價值投資的幌子,實際上就是要大批量收割韭菜了。
為什麼這么說呢?我分析了一下,看是否正確。機構一直抱團茅台,讓茅台股價一路飆升,把其它的白酒股都帶飛了。等他們感覺到有點高處不勝寒的時候,希望能有人來接棒,可茅台股價太高了,一般的人是不敢接的。他們感覺到,光抱團茅台,還是不行的,顯得孤掌難鳴。於是乎,機構又想了一招,將A股市場里其它各板塊的龍頭股篩選出來,再來抱團,讓這些股也飛起來,這樣才會有協同效應。
果然,近幾天效果出來了,抱團股大漲,中小票大跌。一大批中小投資終於明白了,要想賺錢,還是要買優質的龍頭股,於是,忍痛割肉,賣出中小票,去搶購機構抱團股。機構高興壞了,等散戶們大都到位後,機構就可全身而退,去撿起散戶丟下的帶血籌碼。
⑨ 股市去散戶化和機構抱團,將會給散戶帶來什麼
以後投資必須專業化,業余的散戶想炒股賺錢會越來越難,必須對股市有一定的認知,有較強的投資選股估值等能力才能賺錢,否則,只能成為被機構收割的韭菜。
如果散戶自己並沒有較強的投資能力,那未來最好的選擇,還是買基金。
其實對普通人來說,長期賺錢最好的投資方式是買指數基金,可以買大盤的指數,也可以買行業板塊的指數,以此來獲取國家整體經濟增長或某個行業增長的平均收益。
但投資指數賺錢一定要長期,短期會有波動,不一定能穩定賺錢,如果是抱著短期想賺錢的想法,就不適合買指數。
現在機構抱團,靠不斷推高抱團股票的股價來吸引更多的散戶認購基金,這是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做法,如果大家想短期快速賺錢,買抱團業績好的基金是挺好的。
但這樣的基金,因為本身是靠短期利益驅動的,所以當抱團股票的估值被推高上天的時候,同樣也是有會抱團瓦解下跌的風險,長期來看,就不一定能賺錢了。
歷史 上,一旦基金虧錢,是可以清盤的,也就是後來的韭菜只會看到業績好的基金,而看不到業績不好的基金,因為都已經沒有了。
所以抱團基金短期都是明星,但長期的風險要小心。
股市去散戶化未來一定還是趨勢,但這需要有真正抱著價值投資心態去投資的機構。
如果機構也是靠短期投機來賺管理費,並不關心基金的投資收益,也就是基金虧損了和他也沒關系,那這種機構化的市場也是不長久的。
畢竟極端化的分化行情,是會助長短期極端化風險的,這也不是長久之計。
去散戶化比較好的結果,是讓散戶不要自己盲目投資,而是交給專業機構來投資,但機構的極端抱團行情卻顯示出機構並不專業,至少目的上不是要幫基民賺錢,而是要盡可能在短期內賺更多的管理費,這和機構化價值投資的長期目標是不相符的。
散戶還是太難了,自己投資的難度加大,專業的機構也並不想幫散戶長期賺錢,最後的結果,就是不管散戶還是機構,都會越來越投機,A股的價值投資之路,仍然是路漫漫其修遠兮。
歡迎關注@ 財經 大表姐,學投資,讓財富增值,感謝您的點贊支持哦!
股市去散戶化和機構抱團,將會給散戶帶來賬戶資產的生存考驗和投資方法的重新選擇。
一、股市去散戶化這是A股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必然結果,也是無法避免的一個階段。對此需要有正確、全面和深刻的認識。
股市去散戶化,在美國統計數據中,是按照機構與個人的持倉市值來衡量的,過去十多年,大致穩定在60%:40%。
這個結果給散戶兩點啟發和借鑒:
1、股市去散戶化,不是要消滅散戶,而是優化股市的市值持有佔比。即不要太過於在意散戶人數,而是持有市值變化。
2、散戶要讓自己不被股市去散戶化,需要改變、提升自己,以機構投資者的角度、想法去選擇和持有股票。
二、股市機構抱團這是股市去散戶化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股市散戶持有市值減少了,機構持有市值就相應增加了。
而機構投資者的股票組合在基本配置和重點配置方面,選股要求、思路、方向、方法大同小異,就會造成相當股票的雷同,結果在公開信息方面,就表面為機構抱團取暖。
三、股市去散戶化和機構抱團,將會給散戶帶來賬戶資產的生存考驗和投資方法的重新選擇。1、 給散戶帶來賬戶資產的生存考驗。
自從2020年7月初那一波年度吃飯行情之後,我估計很多散戶的賬戶資產走勢是呈現下降走勢的,如同中證1000指數一樣,因為他們持倉中重點是小盤股。詳見附圖1:代表小盤股的中證1000指數連續六個月在走下跌走勢。
這才是六個月的走勢,如果是一年、六年呢?持有小盤股的賬戶資產較大概率就會不斷下跌、縮水。
2、 給散戶帶來投資方法的重新選擇。
是選擇機構抱團取暖、但是長期走勢向上的龍頭股?
還是選擇和堅守基本面優秀就是不漲的白馬股?
或者是那個啟動上漲時跟進那個類型的品種。
這,需要我們自己選擇和決定。
詳見附圖2:自選股中的白馬股,低市盈率、低市凈率,高成長性,但是就是不漲。
詳見附圖3:大盤回調時,大資金在趁機買進回調到位的龍頭股。
小結:股市去散戶化和機構抱團的較長走勢,必將會給散戶帶來賬戶資產的生存考驗和投資方法的重新選擇。只要能讓散戶賬戶資產處於長期上漲走勢的投資方法就是好方法和必須採用的方法。也許幾種方法要交替使用,以其中一種為主。
關注@ 養生 投資, 飛越股市漫長牛熊時空 安康快樂生活 養生 ,趨勢價投穩健盈利 (個人觀點,僅作交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從股市賺錢有兩個途徑,一是持有企業股票,賺企業持續增長的紅利,二是利用股價的波動賺股價差的錢。
第一種途徑,機構抱團對散戶影響相對有限。自己的錢,自己做主,在長期持股方面,散戶相對於機構更具有先天的優勢。
第二種途徑,看似機構具有明顯優勢,去散戶化可能會成為一個大的趨勢,但是從底層邏輯上來講,散戶放棄自己操作投入機構,並不能保證散戶就一定能賺錢。目前機構主要靠割散戶的韭菜賺錢。去散戶化以後,主要在機構之間相互博弈,相對較弱的機構,同樣會被較強的機構割韭菜。哪個機構強?哪個機構弱?同樣是個技術性很高的難題,各種大大小小的機構也有數千家,就相當於散戶現在要面對的4000多隻股票一樣,難以選擇優質的標的。選擇機構的難度並不亞於選擇股票。
在股市賺錢,無論是自己操作,還是選擇機構幫你操作,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選擇機構操作的好處,就是省去了你的親力親為,為你節省了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有利必有弊,同時你也失去了在股市搏殺的樂趣,失去了對自己資金的控制。
自己的情況自己最清楚,權衡利與弊,得與失,何去何從?以自己的能力和習性為主要依據,切莫受到輿論與機構宣傳的蠱惑。
⑩ 股市中的機構抱團現象,會給散戶帶來哪些影響
一個板塊或者一隻股票,不斷獲得機構關注,逐步形成機構霸屏流通股股東的狀況,就是機構抱團。機構抱團是在參與資本市場的機構投資者不斷發展、上市股票日益增多的環境下逐步發生展現出來的,前些年也有過好幾次,但這兩年來表現更加明顯。首先,這是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後供求關系演變過程中的正常反映。這幾年,資本市場既加大了機構投資者的培育力度,也加快了發行制度改革。於是,股票發行上市速度加快,市場規模迅速膨脹,我們的A股已經快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股市。上市公司4000多家,這裡面真正有長期投資價值的好公司並不多,對不斷增長的機構投資者而言,優質公司顯然是僧多粥少,好公司自然而然就成為大家追捧的對象,機構集中抱團也就順理成章。
作者:證券市場紅周刊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438846560/answer/167777369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