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碳中和加速供改,布局龍頭剩者為王
1、 動力煤行業:「碳中和」重塑能源結構,存量競爭助力龍頭煤企突圍
1.1、「碳中和」提升非化石能源佔比,煤炭短期仍是支柱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與消費國,同時也是最大的碳排放國,根據英國石油公司 BP 數據,2019 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為 98.26 億噸,全球佔比 28.8%,位列第一。對煤炭的大規模利用是我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從能源結構來看,2019 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消費佔比為 57.7%。因此,為實現「2030 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承諾,能源減排以及低碳轉型勢必會對能源結構進行重塑。
「碳中和」實現路徑可分三階段有序實施。根據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發布的《中國 2060 年前碳中和研究報告》,我國實現全 社會 碳中和可分為三個階段:(1)盡早達峰階段(2030 年前);(2)快速減排階段(2030~2050 年);(3)全面中和階段(2050~2060 年)。根據國網能源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能源發展展望 2020》報告,能源消費產生的碳排放於 2025 年前後達峰,2035 年後進入快速下降通道,2050年單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 2005 年下降 90%以上。
提升非化石能源佔比是實現「碳中和」承諾的關鍵。從我國做出「3060 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來,多項國家層面的政策文件均對非化石能源佔比的提升做出要求:
根據總書記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的承諾,我國 2030 年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 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 12 億千瓦以上;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提高到20%左右,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3.5%,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
參考對於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單位 GDP 能源消耗以及單位 GDP 碳排放量等已有的政策指引,我們對碳中和進程中的能源結構趨勢進行預測。預計 2025、2030、 2050、2060 年四個關鍵時期,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可分別達到 20%、25%、60%、 80%;對應煤炭消費比重分別為 50%、45%、20%、6%。即在 2025 年煤炭消費佔比降至總量的一半,在「碳達峰」之後的快速減排階段,非化石能源會對煤炭加速替代。
煤炭需求或於 2030 年觸及天花板,但短期內能源支柱地位不會動搖。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 年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為 49.8 億噸標准煤,其中 56.8%為煤炭消費,約為 28.3 億噸標准煤。在「碳中和」背景下,我們認為煤炭消費量或將呈先增後降趨勢:短期內煤炭作為能源支柱仍有增長,但增速或持續放緩,預計於 2030 年前後伴隨「碳達峰」而觸及需求天花板,其後伴隨風光電等非化石能源機組裝機量的提升,火電佔比下降,煤炭作為能源的消費量將持續下滑。短期來看(2035 年之前)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煤炭仍起到能源兜底的作用。短期內,風光電等清潔能源仍面臨消納、儲能的問題,尚無法穩定供應電 力,「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結構也決定了在國家積極降低能源對外依賴的戰略背景下,在保障國家能源的安全穩定供應方面,煤炭作為國內能源壓艙石的地位短期內無法替代。
CCUS 技術的未來突破或可為煤炭贏得發展空間。CCUS 技術即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可將二氧化碳從排放源中分離後捕集、直接加以利用或封存,以實現碳減排。通過 CCUS 技術可以將二氧化碳資源化,目前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制塑料以及二氧化碳驅油等方向。目前該技術由於高昂成本仍不能實現產業化和經濟化,在「碳中和」政策背景下,隨著研發力度的加大以及產業投資的加入,CCUS 技術或可迎來實質性的突破,為煤炭能源的利用贏得發展空間。
1.2、 「碳中和」加速推進行業供給側改革
供改政策持續深化,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根據中煤協制定的煤炭行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仍是下一階段推動行業轉型升級的重點任務,到「十四五」末,全國煤礦數量將減少到 4000 處左右。具體來看,煤炭產能將更多的集中在大型煤企手中,行業集中度仍有提升空間,並且伴隨小產能加速退出單礦產能規模將進一步提升。2020 年,全國煤礦數量約 4700 處;國內前 8 家大型企業原煤產量為 18.55 億噸,以產量計算 CR8 為 47.6%;平均單礦產能為 110 萬噸。
另一方面,產能將進一步向資源稟賦好、開采條件好的西部地區集中,不具備大規模資源賦存、開采效率較差的東部、中部地區將持續發力退出落後產能。2020 年西部地區產量佔比為 59.7%,中部地區佔比為 33.4%,其餘地區佔比為 6.9%,由此可見,在「碳中和」背景下,全國產能供給仍有優化調整的空間。
能源產業集群化趨勢也在促進煤炭產能向優勢地區集中。國家發改委在《「十四五」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文件中提到,將推動煤炭生產向資源富集地區集中,完善煤炭跨區域運輸通道和集疏運體系,提高特高壓輸電通道利用率,建設一批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基地。在「碳中和」背景下,能源產業集群化發展趨勢將會加速,一方面集群化發展可有效發揮規模優勢,充分提升能源生產及運輸效率,同時可以高效地對能源碳排放進行集中控制,另一方面多能互補可有效保障能源供應的穩定性。
1.3、 「碳中和」助力龍頭煤企突圍
在「碳中和」壓減煤炭消費佔比的趨勢下,我們認為動力煤價格中樞在長周期內或呈先升後降的趨勢。2030 年之前,供給端收緊,需求端仍有增長,動力煤價受益緊平衡的供需基本面穩中有漲;2030 年之後,煤炭消費量開始下滑,對動力煤價格形成壓制。
短期來看,供給收緊,龍頭煤企受益定價優勢。在 2030 年碳達峰前,煤炭需求仍有增長空間,而煤炭供給端在經歷「十三五」供給側改革之後產能增量受到政策約束,2018 年以來產量同比增速持續放緩,隨著「十四五」加快推進中小產能退出,供給彈性相對難以釋放,相比之下,需求增速或快於供給增速,因此會導致煤炭供需處於緊平衡狀態。作為供給端的主要存量,龍頭煤企的定價能力將得到提升,在優勢煤價作用下獲益。
長期來看,需求收縮,龍頭煤企具備防禦優勢。在 2030 年碳達峰之後,由於非化石能源的加速替代作用,煤炭消費量或逐步下滑。需求端的持續收縮將會對煤價形成打壓,勢必會引起煤炭行業的競爭與變革。在這個階段,龍頭煤企通過資源稟賦,優質的開采條件,規模效應,以及高度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裝備,所打造出的低成本優勢將更能對沖煤價下行所帶來的影響,從而保障盈利能力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2、 雙焦行業:冶金剛需較難替代,碳中和或收緊供給
雙焦之於鋼鐵短期較難替代。不同於動力煤消費可被清潔能源替代,煉焦煤與焦炭需求則與鋼鐵生產息息相關,焦炭作為還原劑仍是冶金剛需,較難通過其他技術工藝實現大范圍替代。目前具備替代傳統長流程煉鋼潛力的技術工藝主要有短流程電爐鋼和氫能煉鋼技術,但均存在一定發展障礙,如電爐鋼所需的廢鋼供應仍無法廉價獲得,且電力成本較高經濟性不足;氫能煉鋼則面臨氫氣成本高昂,儲氫較難等困境。長期來看,在「碳中和」政策背景下,傳統煉鋼的碳排放成本或將提升,而替代技術的突破降低成本或使傳統煉鋼失去成本優勢,從而促使雙焦需求下滑。但短期內,雙焦在煉鋼流程中仍較難替代。
「碳中和」背景下,鋼材需求仍具備增長潛力。2016 年以來,鋼鐵行業不斷深化供給側改革,落後產能持續出清,供給端結構的到優化,伴隨經濟穩定增長,基建力度加大,國內粗鋼及鋼材產量重新進入持續增長通道。2020 年即使在新冠疫情沖擊影響下,國內鋼鐵行業仍然實現了明顯的產量正增長,鋼鐵消費量創下 歷史 新高,全年新增鋼鐵消費高達 1 億噸。「十四五」期間「兩新一重」指引下新老基建共同發力,同時「碳中和」背景下特高壓電網布局、風光電等清潔能源建設、新能源 汽車 普及等多方面貢獻需求增長點,鋼鐵需求仍有增長潛力。雖然近期政策端提出控制鋼產量以達到環保及減排的目的,但我們認為市場化原則應是主要手段,限產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控制鋼產量應是長期目標,在需求具備增長潛力的基礎上,對於產量的控制重心更多是在供給端過快增長以及產能結構優化調整等方面,高質量的供需匹配或是未來主要方向。
「碳中和」推動焦炭行業再度供改,供給收緊預期增強。2020 年焦炭行業去產能力度加大,多地政府出台相應政策,推進焦化環保改造規劃任務按期完成,各主產地省份均加大了去產能力度,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四省同比減產明顯。2020 年全國焦炭累計產量為 4.71 億噸,同比持平。根據 Mysteel 數據,2020 年或共計淘汰產能達 7600 萬噸,實現產能凈減少 2100 萬噸左右,約占 2019 年總產能的 4%。「碳中和」背景下,政策對於新增產能的批復愈發嚴格。例如 2021 年 2 月內蒙古發布能耗「雙控」規劃,其中提到對新上焦炭項目實行能耗量等量或減量置換,不得突破現有能耗上限。可以預見,焦炭行業將面臨存量減少、增量受限的供給格局,供給端收緊的預期增強。
緊供給格局鑄就焦炭高盈利性。中長期來看,焦炭供給將處於收緊趨勢,基本面利好焦價中樞上移。從 2020 年去產能過程中來看,焦炭價格在去產能收緊供給後快速上漲,焦企盈利性在供需改善過程中達到 歷史 新高。「碳中和」背景下,焦化行業壁壘提升,將有利於鞏固供給側改革所帶來的盈利改善。
焦煤集中度提升,或受益產業鏈價格傳導。與動力煤供改邏輯同理,煉焦煤供給結構伴隨去產能及產業整合也將得到優化,集中度得到提升。不同的是,煉焦煤由於其資源分布相對分散、產業鏈上下游聯系緊密,主要呈區域性集中,主要為山西、安徽、貴州等地。由於焦炭價格中樞上移,在產業鏈價格傳導作用下,焦煤價格或預期向好。
3、 投資建議:布局龍頭,「剩」者為王
動力煤:短期煤炭需求仍處於增長階段,「碳中和」背景下供給彈性難以釋放,煤炭供需處於緊平衡狀態,龍頭煤企可在優勢煤價作用下獲益;長期來看,由於非化石能源加速替代,煤炭消費或逐步下滑,對煤價形成打壓,龍頭煤企通過資源稟賦,優質開采條件,規模效應,以及高度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裝備,所打造出的低成本優勢將更能對沖煤價下行所帶來的影響,從而保障盈利能力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中國神華、陝西煤業或將受益。另外,兗州煤業發展出海外擴張的獨特路線,對澳洲煤炭資源的布局可助力其走出國內「碳中和」對煤炭的限制。
受益標的:中國神華、陝西煤業、兗州煤業
煉焦煤:「碳中和」將加速行業供給側改革,煉焦煤由於其資源分布相對分散、產業鏈上下游聯系緊密,主要呈區域性集中,主要為山西、安徽、河南、貴州等地。由於焦炭價格中樞上移,在產業鏈價格傳導作用下,焦煤價格或預期向好。山西焦煤在山西國改深化背景下,有望憑借集團力量整合省內優質焦煤資源,進一步鞏固焦煤龍頭地位。盤江股份作為區域性龍頭,在西南獨立市場中的影響力將愈發凸顯。
受益標的:山西焦煤、盤江股份
焦炭:「碳中和」背景下,焦炭存量減少、增量受限,供給將處於收緊趨勢,行業壁壘提升,利好焦價中樞上移,將有利於鞏固供改帶來的盈利改善,存量中龍頭焦企將具備更高盈利彈性。同時,龍頭焦化企業在煉焦基礎上積極延伸下游煤化工及精細化工產業,綜合利用副產焦爐煤氣發展氫能產業,順應了「碳中和」背景下固碳減排以及清潔能源利用的趨勢,可有效對沖焦化環節的碳排放,中國旭陽集團、美錦能源或將受益。另外,金能 科技 轉型布局低碳低能耗的丙烷脫氫業務,開辟第二增長曲線,順應「碳中和」趨勢。 受益標的:金能 科技 、中國旭陽集團(H 股)、美錦能源。
4、 風險提示
非化石能源加速替代;
供給側改革政策執行不及預期;
碳排放成本超預期;
② 綠氫上市公司
綠氫的上市公司有:
(1)東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2)金鴻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3)江蘇華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4)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濱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6)上海華誼(集團)公司
(7)浙江衛星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8)浙江嘉化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9)新天綠色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10)中國旭陽集團有限公司
(11)航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蘇州天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4)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
(15)成都深冷液化設備股份有限公司
(16)昊華化工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17)張家港富瑞特種裝備股份有限公司
(18)江蘇神通閥門股份有限公司
(19)厚普清潔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20)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1)北京京城機電股份有限公司
(22)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3)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4)亞普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25)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
(26)江蘇恆久機械股份有限公司
(27)北京普發動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28)冰輪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29)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30)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31)鴻達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32)瀚藍環境股份有限公司
(33)蘭州裕隆氣體股份有限公司
(34)杭州中泰深冷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35)誠志股份有限公司
(36)湖北凱龍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37)美克國際家居用品股份有限公司(38)浙江開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39)安徽中飛新能源投資有限公司
(40)廣東韶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41)新奧能源控股有限公司
拓展資料:
綠色氫氣優點:
和傳統的制氫方式相比,「綠色氫氣」有幾個突出優點。生產的原材料是」綠色的「,不論水還是用來發電的可再生能源,對環境友好電解水制氫只會生成氫氣和氧氣,也不會產生碳氧化合物對環境造成污染可以解決可能生能源發電過剩、發電間歇性的困境制氫用的原料水,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氫氣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料以及清潔燃料,在未來幾十年裡將形成競爭的格局。
③ 綠色制氫上市公司
氫能源產業主要包含制氫、儲運氫、加氫三大領域,其中制氫包括氫氣製取、氫氣液化、氫氣純化等製取相關環節;儲運氫包括氣態儲運、液態儲運等儲存運輸環節;加氫主要涉及加氫站建設、壓縮機等加氫設備。
目前,我國製取氫氣的上市公司主要為能源化工等領域的公司布局發展,其中中國石化是領域中的龍頭。下面對氫能源產業鏈上市公司匯總
綠色制氫上市公司
目前,我國氫能源產業的上市公司數量較多,分布在各產業鏈環節。
1、具體包括,制氫領域中氫氣製取上市公司:中國石化(600028)、華昌化工(002274)、中國旭陽集團(01907.HK)、東華能源(002221)、衛星石化(002648)、金馬能源(06885.HK)、鴻達興業(002002)、凱美特氣(002549)、寶豐能源(600989)、金宏氣體(668106)、濱化股份(601678)、嘉化能源(600273)、航天工程(603698)、美錦能源(000723)、中國石油(601857)、隆基股份(601012)、*ST金鴻(000669)、東華科技(002140)、億利潔能(600277);
2、氫氣液化上市公司:深冷股份(300540)、中泰股份(300435);
3、氫氣純化上市公司:創元科技(000551)、昊華科技(600378)、杭氧股份(002430)。
儲運氫領域中氣態儲運上市公司:中集安瑞科(03899.HK)、中材科技(002080)、*ST京城(600860)、天沃科技(002564)、亞普股份(603013);
3、液態儲運上市公司:富瑞特裝(300228)、航天晨光(600501)。
5、加氫領域中加氫站建設上市公司:中國石化(600028)、厚普股份(300471)、中國石油(601857)、美錦能源(000723)、金通靈(300091)、科融環境(300152)、東方電氣(600875)、安泰科技(000969)、重慶燃氣(600917)、嘉化能源(600273)、東華能源(002221)、華昌化工(002274)、雄韜股份(002733)、中國旭陽集團(01907.HK)、佛燃能源(002911);
6、壓縮機上市公司:開山股份(300257)、冰輪環境(000811)、雪人股份(002639)。
拓展氫能源作為清潔能源,對「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實現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推動能源體系綠色低碳轉型的重點。
④ 2021年三季煤炭股會上漲嗎
是的會漲價。
2021年三季度煤炭行業獲公募基金持續加倉,截止2021 年三季度末基金持有煤炭行業市值占基金股票總市值比例為0.49%(同比+0.38pct,環比+0.16pct),持股總市值為310.18 億元。神華、陝煤、兗煤、山西焦煤、潞安等受基金產品青睞較多,陝西煤業和蘭花科創等加倉幅度較大,分別加倉1.48 億股和1.42 億股。
前三季度業績同比大幅上漲65%。我們重點關注的29 家煤炭上市公司,2021 年前三季度合計實現營業收入9866.32 億元,同比上漲29.6%;合計實現凈利潤1437。15 億元,同比上漲67.1%;合計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155.6 億元,同比上漲65%。
如果剔除對行業影響較大的中國神華,28 家煤炭上市公司,2021 年前三季度合計實現凈利潤958.11 億元,同比上漲108.8%;合計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748.05億元,同比上漲105.1%。三季度煤價漲幅繼續擴大,行業整體盈利能力繼續提升。2021Q3 單季業績環比繼續走高。2021 年Q2,29 家上市公司各單季度的歸母凈利潤為391.61 億元,2021Q3 業績458.89 億元,環比Q2 上升17.2%。如果剔除中國神華後,28 家上市公司,2021 年Q2 的歸母凈利潤為247.46 億元,Q3 為311。64 億元,環比Q2 上升25.9%。煤炭價格三季度漲幅較大,單季度業績環比繼續走高,盈利能力提升。
投資策略:市場煤公司業績大增,陝煤、蘭花等受基金進一步增持。2021 三季度煤炭價格漲幅較大,業績增速走闊,單三季度29 家重點公司業績合計增長69%,剔除神華為133%,其中昊華能源、蘭花科創、潞安環能等Q3 業績分別增長71 倍、12 倍、6.2倍等,市場煤佔比高的公司兌現了高彈性的邏輯,這也符合我們前期的一貫判斷。煤炭行業三季度受到基金關注度繼續提升,公募重點持倉比重環比提升0.16pct 至0.48%,神華、陝煤、兗煤、山西焦煤、潞安等受基金產品青睞較多,多隻股票獲得加倉,陝西煤業和蘭花科創等加倉幅度較大。當前煤炭行業政策關注度高,限價、增產措施不斷出台,煤價調整壓力最大時期或已過去,但煤價有待進一步走穩。中長期來看,我們認為煤炭供應端的約束依然較強,即使去開新礦,也需要3-5 年的投產周期,在需求每年小幅增長的背景下,未來若干年煤炭就是稀缺資源,存量產能或就是高額利潤,現在主流個股按照50-60%去分紅,煤炭股的股息率預計仍將達到兩位數級別。雖然有限價政策等調控,但十四五期間煤價中樞相比過去幾年仍會有明顯提升,煤炭資產有待重新定價,股價對此反映並未充分,繼續看好板塊投資價值。優先推薦市場煤佔比高及有產能增長彈性標的,動力煤股建議關註:昊華能源(市場化定價,業績彈性非常大);兗州煤業(煤炭、煤化工雙輪驅動,彈性高分紅標的);陝西煤業(資源稟賦優異的成長龍頭,業績穩健高分紅);中煤能源(煤炭產能仍有擴張預期,煤化工業務提供業績彈性);中國神華(煤企巨無霸,業績穩定高分紅)。冶金煤建議關註:潞安環能(市場煤佔比高,業績彈性大);平煤股份(高分紅的中南地區焦煤龍頭,減員增效空間大;山西焦煤(煉焦煤行業龍頭,山西國企改革標的);淮北礦業(低估值區域性焦煤龍頭,焦煤、砂石骨料、煤焦化等多項業績增長點齊頭並進);山西焦化(持股中煤華晉49%股權,焦煤資產業績彈性大);冀中能源(市場化銷售機制,低估值區域焦煤龍頭)。無煙煤建議關註:蘭花科創(煤炭化工一體化,未來產能增量可期,煤價彈性大);焦炭股建議關註:開灤股份(低估值的煤焦一體化龍頭);金能科技(盈利能力強的焦炭公司,青島PDH 新項目將成公司增長引擎);中國旭陽集團(焦炭行業龍頭,市佔率持續提升);陝西黑貓(成長邏輯強,量價齊升)。
風險提示:經濟增速不及預期;政策調控力度過大;可再生能源替代等;煤炭進口影響風險。
⑤ LFM Oversea投資基金是幹嘛的
LFM oversea 聚焦於新經濟、新能源、生物醫葯以及其他細分行業龍頭企業在港美股IPO的投資機會,包含但不限於基石、錨定投資;近一年成功投資了海底撈、旭陽集團、老虎證劵等優質項目。
案例:鏈接網頁鏈接
2月27日,中國旭陽集團在香港召開IPO發布會,行政總裁楊雪崗對智通財經APP表示,目前煉焦行業集中度很低,未來公司通過並購和整合擴大市場份額。
據智通財經APP了解,中國旭陽集團招股時間為2月28日至3月5日,每股2.76港元至3.18港元招股,發售6億股,集資最多19.08億元。一手1000股,入場費3212.04港元。國泰君安國際為獨家保薦人。預計3月15日於主板上市。
中國旭陽集團此次集資所得約40%用於償還現有債務;約30%用於收購及戰略性投資;約20%用於改善環保設施和措施;約10%用作營運資金。
另外,中國旭陽集團還引入8名基礎投資者,合共認購9089萬美元等值股份。其中力都貿易認購1800萬美元;廣州番禺海怡房地產、Wide Bridge Ltd.、銀鑫控股各認購1500萬美元;中國祿豐私募資金、LMF Oversea Investment Fund SPC各認購1000萬美元;河南金馬能源認購500萬美元;江西黑貓炭黑認購1956萬元人民幣等值股份。
以下是智通財經APP整理的中國旭陽集團發布會問答實錄:
問:未來,集團和基石投資者會有進一步的合作嗎?
答:集團引入的基石投資者可以分為幾類,一類是集團的重要客戶,一類是國內的上市公司,一類是著名的基金。前兩類一直都是集團業務上的戰略合作夥伴,所以這次邀請他們來參與投資,他們也非常踴躍,這樣對集團未來的業務也有很大的幫助。
問:煉焦行業受到國家環保政策的嚴格監管,集團有沒有什麼應對的措施?
答:集團的焦化生產工廠都處於國家環保管理力度最大的京津冀地區,集團也從2012年開始按照國家要求進行環保治理,已經達到了工信部評比的綠色工廠的稱號,目前集團還將工廠的排放指標進一步降低,比國家的指標還更嚴格,達到了河北省超低排放的要求,因此再2019年階段不會受到限產。
另外,集團也希望政府在環保方面的管理越嚴越好,這將更有利於集團這樣的合規企業。
問:集團的負債水平比較高,此次上市融資也有一部分資金用於還債,集團預計公司的負債率能下降到什麼水平?
答:集團會將募集資金的40%用來償還債務,並且通過持續的經營,改善銷售回款的結構,來主動改善資產負債率,集團也會密切監控現金流,降低經營風險。
問:目前煉焦行業集中度很低,目前集團的市佔率大概在2%,未來如何提高市佔率?
答:目前,中國的焦化企業大概有500家,獨立的焦化企業大概有400家,鋼鐵聯合的焦化企業大概有100家,行業集中度確實比較分散,行業整合是未來的趨勢。集團通過並購和整合擴大市場份額,主要考量標准包括企業實力要強、管理能力要強、研發能力要強、環保標准要高、生產標准要高。現在,國家的環保要求越來越嚴格,也給了我們很多潛在並購的機會,政府也要求我們通過並購和託管的形式去整合這個行業,為藍天保衛戰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