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嘉誠有多少家上市公司
李嘉誠擁有的上市公司如下:
長江實業、和記黃埔、長江基建、香港電燈、赫斯基能源、長江生命科技、TOM集團、和記港陸、和記國際電訊及英國上市的和黃醫葯。
李嘉誠(1928年7月29日—),漢族,現任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全家逃難到香港。1958年,李嘉誠開始投資地產市場。1979年,「長江」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81年獲選「香港風雲人物」和太平紳士,1989年獲英國女王頒發的CBE勛銜,1992年被聘為港事顧問,1993年度香港風雲人物,1995年至1997年任特區籌備委員會委員,1999年亞洲首富,2011年工夫茶傳奇故事入選國家孔子學院漢語外教文章。2013年12月24日,新出爐的彭博億萬富豪指數顯示,香港富豪李嘉誠以297億美元的凈資產,成為亞洲首富。
❷ 誰能告訴我李嘉誠的成為首富~人生歷程!~
李嘉誠艱辛與成功的創業經歷
李嘉誠統領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集團公司,全球華人首富,全世界華人最成功的企業家。十四歲投身商界,22歲正式創業,半個世紀的奮斗始終以"超越"為主題:從超越平凡起跑;為超越對手努力;達到巔峰,超越巔峰;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於是世人稱之為"超人"。李嘉誠不僅是創業精英、商界巨頭,而且在其創業發展路上,並購多家公司。可以說,李創業之路就是一條並購之路,其創業和壯大與兼並和收購其它公司企業分不開。李嘉誠的並購之路同其人生經歷、創業經歷一樣倍受世人關注。
艱辛與成功的創業經歷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先生誕生於廣東省潮州潮安縣。1940年,隨父母到香港定居。1943年冬其父辭世,至此少年李嘉誠開始了學徒、工人、塑膠廠推銷員的生活。 1948年,20歲的他就開始在新蒲崗擔任了一家塑膠廠的業務經理、總經理。1950年,在筲箕灣創立了長江塑膠廠。1957年,在北角創立了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發展塑膠花、玩顫棗搭具生產等。1958年,1960年先後在北角、柴灣建造了兩座工茄拿業大廈。 1972年9月31日,李嘉誠創建了長江實業有限公司,11月1日,"長實"股票在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並相繼在倫敦(1973年)、加拿大的溫哥華(1974年6月)掛牌上市。1974年5月,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聯組恰東財務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誠出任匯豐銀行董事局非執行副董事長。1986年,長實集團名列香港十大財團首富,李嘉誠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佔香港上市總值13.57%。1990年4月7日,李嘉誠旗下的"和黃"與"中信"、英國大東電報局合作投資的"亞洲衛星一號",由中國"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送入東南亞上空的同步軌道。到1991年間,"長實"系財團已發展成為有重要國際地位和重大影響的跨國多元化企業集團,擁有1200多億港元資產,比 1986年增加兩倍半。
附件
1940 年日軍侵華,李嘉誠隨父母從家鄉潮州逃難到香港,當時他才14歲。李嘉誠的父親本為教師,到香港後一時找不到工作,舉家投靠家境頗為富裕的舅父庄靜庵。可是不久父親就患上了嚴重的肺病,臨終時,他沒有交代什麼遺言,反而問李嘉誠有什麼願望。李嘉誠當即承諾:「日後一定會令家人有好日子過。」
父親病逝後,作為長子的李嘉誠為養家糊口放棄學業,去一家鍾表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家塑膠廠當推銷員。岩核李嘉誠深知,要想成為一個出色的推銷員,首要是勤奮,其次是頭腦靈活。在日後的推銷生涯中,李嘉誠便充分發揮了這等「竅門」。當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8小時的時候,李嘉誠就工作16個小時,天天如是。李嘉誠對「打工」的看法是:「對自己的分內工作,我絕對全情投入。從不把它視為賺錢糊口,向老闆交差了事,而是將之當作是自己的事業。」就這樣,李嘉誠只花了一年時間,業績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為全廠營業額最高的推銷員。他當時的銷售成績,是第二名的7倍。18歲的他受到老闆的賞識,被擢升為部門經理。一年後,他當上了銷售公司總經理。李嘉誠的快速擢升還有一段插曲:他在廠里當銷售員時,再忙也要到夜校進修。他在會考合格後打算去讀大學,老闆為挽留這個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總經理的崗位上了。
「長江」最初的風波
經過這短短一役,李嘉誠開始估量自己的實力,他相信若自立門戶,成績可能更好。1950年,22歲的李嘉誠終於辭去總經理一職,嘗試創業。當時,李嘉誠的資金十分有限,兩年多來的積蓄僅有7000港元,實不足以設廠。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4萬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積蓄,總共五萬余港元資本,在港島的皇後大道西,開設了一家生產塑膠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廠,並取荀子《勸學篇》中「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之意,將廠名定為「長江」。
起初,李嘉誠只知不停地接訂單及出貨,忽略了質量控制,致使產品愈來愈粗劣。結果不是延誤了交貨時間,就是引起退貨並要賠償,工廠收入頓時急跌。加上原料商紛紛上門要求結賬還錢,銀行又不斷催還貸款, 「長江」被逼到破產的邊緣。這使李嘉誠明白自己實在是操之過急,低估了當老闆的風險。
如何才能挽救絕境中的長江塑膠廠?李嘉誠靠的還是「信義」二字——與客戶有信,與員工有義。他召集員工大會,坦言自己在經營上的失誤,衷心向留在廠里的所有員工道歉,同時還保證,一旦工廠可以度過這段非常時期,隨時歡迎被辭退的工人回來上班。之後,李嘉誠穿梭於眾多銀行、原料供應商及客戶之間,逐一賠罪道歉,請求他們放寬還款期限,同時拼盡全力,為貨品找尋客戶,用蝕本價將次貨出售,籌錢來購買塑膠材料和添置生產機器。到1955年,高築的債台終於拆掉,業務漸入佳境,沒多久還開設了分廠。
1957年初的一天,李嘉誠閱讀新一期的英文版《塑膠》雜志,偶然看到一小段消息,說義大利一家公司利用塑膠原料製造塑膠花,全面傾銷歐美市常這給了李嘉誠很大靈感。他敏銳地意識到,這類價廉物美的裝飾品有著極大的市場潛力,而香港有大量廉價勤快的勞工正好用來從事塑膠花生產。他預測塑膠花也會在香港流行。李嘉誠抓緊時機,親自帶人赴義大利的塑膠廠去「學藝」,在引入塑膠花生產技術的同時,還特意引入外國的管理方法。返港後,他把「長江塑膠廠」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積極擴充廠房,爭取海外買家的合約。
在「長江」的客戶中,有個美籍猶太人馬素曾訂了一批塑膠產品,打算運到美國銷售,後來不知何故臨時取消合同。李嘉誠並沒有要求賠償,他對馬素說:「日後若有其他生意,我們還可以建立更好的關系。」馬素深感這位寬厚的年輕的創業者,是個可做大事的人,於是不斷向美國的行家推銷「長江」的產品。自此,美洲訂單如雪片般飛來。李嘉誠由此進一步感悟 「吃虧是福」的道理。
投資房地產業
創業五年後,「長江」逐漸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型塑膠花廠。李嘉誠被行內人士冠以「塑膠花大王」的雅號。而李嘉誠租用的那所廠房的業主也趁機把租金大幅度提高,這反而促成了李嘉誠自建物業的決心。
1958年,他投得北角英皇道的地皮,興建一幢十二層高的工業大廈,留下數層自用,把其餘的單位出租。大廈落成後,香港物業價格隨即大升。李嘉誠發覺房地產大有可為,於是開始部署把資金投放到地產市場。60年代中期,香港的房地產經歷一場狂炒後,一落千丈。李嘉誠獨具慧眼,認為土地價格將會有再度回升的一天,決定實行「人棄我缺的策略,用低價大量收購地皮和舊樓,在觀塘、柴灣及黃竹坑等地興建工廠大廈,全部用來出租。不出三年,果然風暴平息,大批當年離港的商家紛紛迴流,房產價格隨即急漲。李嘉誠趁機將廉價收購來的房產高價拋售獲利,並轉購具有發展潛力的樓宇及地皮。這次他的策略是只買不賣,全都用來興建樓宇。70年代初,他已擁有樓宇面積共達630萬平方英尺,出租物業超過35萬平方英尺,每年單是收租,已達400萬港元。
1971年6月,李嘉誠正式成立了負責地產業務的「長江置業有限公司」。在「長置」成立大會上,他為日後定下的目標,是超越號稱香港「地產業王」的「置地」。置地公司由英國商人保羅·遮打,跟當時「怡和洋行」的香港負責人祈士域聯手創立,號稱全亞洲最大的發展商,也是全港最大的商業機構。1972年7 月,李嘉誠把「長置」易名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這年11月,「長實」在香港掛牌,在市面公開發售。
「長實」在香港准備上市期間,李嘉誠遇到不少障礙。在那困難的時刻,他都得到夫人庄月明的鼓勵。庄月明是他的表妹,比他小四歲,兩人可說是青梅竹馬。庄月明的父親庄靜庵是香港著名的鍾表商,擁有老字型大小中南錶行。庄月明從香港大學畢業後,曾到日本明治大學深造。1965年事業有成的李嘉誠跟庄月明成婚。
「長實」在地產業屢出大手筆。先是拿出6000多萬元資金購買物業及地皮,並積極興建高級住宅與商業樓宇。到1967年,又動用2.3億港元,買入美資集團、希爾頓酒店及凱悅酒店,開創了華資在港吞並外資機構的先河。而李嘉誠歷時兩年半之久,全面進軍「和黃」的整個過程直如「蛇吞大象」,實為香港開埠以來華資收購英資的經典之作。「和黃」是老牌和記洋行及黃埔船塢的合作品。到1980年,「長實」終於持有「和黃」超過百分之四十的股票,李嘉誠當上了「和黃」董事會主席。至此,李嘉誠坐上了香港華資地產龍頭的位置,「李超人」的綽號不脛而走。
樹大招風
2000年10月25日,歐洲議會發表報告,點名指責以李嘉誠為首的李氏家族生意,在香港市場佔有率太高,可能對香港經濟造成支配性影響,甚至會出現壟斷情況。報告又關注李嘉誠兩名兒子在若乾的上市及收購事件中,獲得有關當局的優惠,而這種不公平的特權,將不利於外國商人在香港投資。報告聲稱:「這個家族的業務共佔香港股票市場資本估值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當中包括的行業有電話、行動電話、電力、超級市場及地產等等。」
報告中還提到,2000年初,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奪得香港最大電訊公司——「香港電訊」的控制權後,香港不少傳媒均關注李氏家族日漸增大的影響力。還有未經公開招標的「數碼港」,以及tom.com在創業板上市時獲多項豁免條件,這些事件都惹來很多爭議。報告更認為,香港有需要引入公平競爭法防止壟斷。
李嘉誠縱橫歐亞多年,從未被國際間如此高調抨擊,故對歐洲議會的報告,立即作出回應,通過旗下的長實集團發表聲明反駁,指出該報告不但計算錯誤,且指李氏家族影響力巨大的評論更屬謬誤。「長實」發言人稱,李嘉誠名下四間公司市值,只佔港股市值一成半,連同次子李澤楷的「電訊盈科」,五間公司占股市總市值也不足一成八。
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霍廣文亦駁斥有關報告,指tom.com在創業板獲豁免部分上市條件,當時只是屬於彈性安排,非李氏家族享有特權。他更指稱,芬蘭、加拿大等地也有個別公司在整體上市公司市值中佔了頗大比重,不明白為何歐洲議會的報告只提及香港而不提其他地方。港府也強烈否認在「數碼港」事件或tom.com上市事件上對李家有任何偏袒。
至於市場佔有率高是否即等於壟斷?身兼港府公平競爭委員會成員的浸會大學經濟系教授曾滿基指出,高市場佔有率不代表一定有壟斷。壟斷是取決於公司的行為,如業內公司實施限制性行為,共同定價或限制供應等。
正當各界爭議不休時,事情只相隔一天,李嘉誠再被歐洲委員會警告,指「和黃國際港口」在1999年收購鹿特丹歐洲組合碼頭時,可能違反歐盟競爭法,並強調如果被裁定屬實,有關合並的交易可能要被取消,「和黃」更要面對罰款。據悉,歐委會所持的理由,是這個商業計劃未被知會,這宗交易可能違反合並條例。
歐委會追查一宗未被通知的商業合並計劃,這種情況實屬罕見。「和黃國際港口」當即發表聲明,否認有違反條例。
歐洲議會如此高調地把李嘉誠點名,引來了很多猜測。香港著名經濟學者曾淵滄在《香港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認為歐洲議會突然管起香港的經濟,這主要是歐洲商人已經開始對李嘉誠的商業王國進軍歐洲感到不安,因為不少歐洲商人已經嘗過敗在李嘉誠手上的滋味。他在文章中指出:「千千萬萬的歐洲人已經在使用『和黃』歐洲提供的電訊服務。『和黃』賣英國的Orange(英國一行動電話通訊公司),獲利1100億港元。之後,『和黃』再賣MMN電訊(德國最大的行動電話商)與沃達豐(全球最大的行動電話公司之一)的部分股權,不但獲得近千億港元的現金,也轟動了整個歐洲。歐洲商人才真正明白一位來自香港的商人李嘉誠,是一個很強的競爭對手。他們開始懼怕李嘉誠,因為他們不是李嘉誠的對手。
「看李嘉誠從賣Orange開始,每一仗打得多漂亮。不但不斷地增加現金收入,也取得了英國3G牌照、義大利3G牌照。當人人出高價搶德國3G牌照,『和黃』急流勇退。全球電訊股股價急跌後,擁有大量現金的『和黃』才來買平貨,以低價取得德國的3G牌照。這樣出色的商業手法,是應該贊揚的,為什麼歐洲議會會反過來抨擊李嘉誠呢?」
李嘉誠自傳[李嘉誠創業發財史:坎坷人生成就驚世財富
是非不斷,但公道自在人心。在未來的日子裡,「李家商業王朝」當然會繼續在全世界綿延下去。除了迎接無限的商機外,它還將不可避免地迎接更多國際間的挑戰。
李嘉誠自傳
李嘉誠,男,漢族。1928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父親是小學校長。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全家逃難到香港。1942年,父親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李嘉誠被迫輟學。
開始,李嘉誠為一間玩具製造公司當推銷員。工作雖然繁忙,失學的李嘉誠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幹,不到20歲,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廠
的總經理。兩年後,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
1958年,李嘉誠開始投資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當「長江實業」於1972年上市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輩大亨中已排眾而出。
1979年,「長江」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84年,「長江」又購入「香港電燈公司」的控制性股權。李嘉誠先生現任「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業,於1994年除稅後贏利達28億美元。1995年12月,長江實業集團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共已超過420億美元。
❸ 亞洲首富是誰急!!!!!!!!!!!!!!!!!!
亞洲首富---李嘉誠
1928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父親是小學校長。1940年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壓迫,全家逃難到香港。兩年後,父親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
開始,李嘉誠為一間玩具製造公司當推銷員。工作雖然繁忙,失學的李嘉誠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幹,不到20歲,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廠的總經理。兩年後,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
1958年,李嘉誠開始投資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當「長江實業」於1972年上市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輩大亨中已排眾而出。
1979年,「長江」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84年,「長江」又購入「香港電燈公司」的控制性股權。李嘉誠先生現任「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業,於1994年除稅後贏利達28億美元。1995年12月,長江實業集團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共已超過420億美元。
一年學費24萬 李嘉誠將在北京開辦商學院
香港巨富李嘉誠的「李嘉誠基金會」將在北京黃金地段王府井大街開設一家可能是全亞洲學費最昂貴的商學院,一年學費估計為24萬元人民幣,今年9月正式開學。
該所名為長江商學院的高等教育機構分為兩部分,今年9月將招收首批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課程(EMBA)共150名學生,在北京開學;另一項工商管理碩士課程(MBA)將於明年3月招生,在深圳上課。「李嘉誠基金會」發言人昨天表示,稍後將公布創校的詳情。他表示,多年來李嘉誠在內地捐助無數不同的教育團體以及醫療項目,相信沒有人會認為這些捐助是以盈利為目的的。
長江商學院是內地首家民辦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學院,該學院的首任院長、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EMBA培訓中心主任項兵表示,該學院屬於個人捐贈,所以不受外資的控股比例及不能賺取盈利的條款限制。至於學歷是否獲得內地承認,項兵表示,工商管理課程重視水準與實力,毋須糾纏於學位是否獲承認的問題。
李嘉誠資產又增一成穩居亞洲首富
亞洲地區第一大富翁今年由香港長江實業集團主席李嘉誠擊敗日本軟體銀行總裁孫正義奪回第一名,總資產達一百二十六億美元,較去年增加十三億美元,全球排名第十八,名次較去年上升三名。
李嘉誠,1928年生於廣東潮州。11歲那年,家鄉遭到日本人的侵?。父親只好攜帶家小,背井離鄉,流落到香港。李嘉誠在香港只念了兩年書,父親就病逝了,家庭陷入困境,為了供養母親、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13歲的他毅然挑起小當家的重擔,輟學就業,踏進了五花八門的社會。
開始時,李嘉誠為一間玩具?造公司當推銷員。工作雖然繁忙,但失學的李嘉誠仍用工餘之暇到夜校進修,補習文化。由於勤奮好學,精明能?,不到20歲,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廠的總經理。兩年後,李嘉誠把握時機,用平時省吃儉用積蓄的7000美元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他將它命名為『長江塑膠廠』。說起創業時的艱辛,李嘉誠感慨良多,充滿激情:『當年的長江塑膠廠只是生產一些普通塑膠玩具和家庭用品,經由出口洋行運銷歐美。在最初的10年間,每星期要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6小時,晚上還要進行自修,加上工廠人手不夠,自己要身兼買貨、接單等工作,經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須用兩個鬧鍾,才能驚醒起床,可說是每天最難過的時刻.
香港「十大打工皇帝」六人給李嘉誠打工
香港「十大打工皇帝」2000年度的年薪總和高達4億6000萬港元(下同),平均年薪超過2000萬元。當中,香港首富李嘉誠的部下就佔了六位,而且位居冠亞的霍建寧及袁天凡,收入更超過1億元,在經濟如斯不景下,仍能坐享富貴,不愧為打工皇帝。
李嘉誠旗下企業負責人被列入打工皇帝的還有和記黃埔執行董事、長江實業副主席、香港電燈主席和長江基建副主席麥理思;長江實業副董事總經理、和記黃埔執行董事、長江基建董事總經理、香港電燈董事的甘慶林;和記黃埔副董事總經理、香港電燈董事、長江基建執行董事周胡慕芳,以及和記黃埔財務董事、長江基建執行董事、香港電燈執行董事、長實非執行董事、Tom.com主席陸法蘭。
另外的四位打工皇帝是去年12月中突然辭去行動電話商Sunday董事總經理職的何力勤,年入2900萬元;業務主要在印尼及菲律賓的第一太平執行主席彭澤倫,年薪2400萬元;恆基地產副主席、恆基發展副主席、恆基中國執行董事、中華煤氣非執行董事林高演,年入2250萬元;匯豐控股主席龐約翰年入1803萬。
高居打工皇帝榜首的霍建寧一人兼任和記黃埔董事總經理、香港電燈副主席、長江基建副主席、長江實業執行董事,總收入為1億3500萬港元。
1999年和黃「賣橙」(Orange)勁賺千億,董事總經理霍建寧期內獲2億1000萬元酬金,無人異議。2000年電信股泡沫爆破,霍建寧成功善後,再獲董事酬金1億2000萬元,蟬聯香港打工皇帝首位,更見大班功力。
和黃繼1999年出售電信業務Orange賺1180億元後,2000年出售Mannesmann再賺500億元,同年出售Voicestream又賺300億元,接著以500億元奪得英國第三代手機(3G)執照,觸發環球電訊公司爭逐第三代手機(3G)執照的熱潮,進而在德國第三代手機(3G)執照競投中,和黃毅然退出,一手捏碎泡沫。
和黃被指「大炒賣家」
連串神奇交易中,和黃獲利近2000億元,卻惹外國傳媒指為big trader(大炒賣家)。霍建寧強烈否認:「我們買下資產,派人去做,當資本價值成熟時賣出,根據稅務法例,這是realization of capital assets(資本資產的變現),不是trading(買賣)。」
雖然2000年暫保億萬打工皇帝美譽,但2001年全球經濟惡化,霍建寧會否被減薪要待和黃來年年報揭曉,但和黃期內兩次收購「落難夥伴」Priceline及環球電訊,又將業務擴至前景秀麗的北京房地產,霍大班的表現仍然神勇。
電訊盈科雖然是萬千股民的惡夢,但對管理層來說,卻是實現多年宏願的夢工場。位居亞軍的電訊盈科副主席袁天凡年入1億元,在盈動與香港電訊正式合並隔日,形式認股權以每股14元左右沽售800萬股盈科股份,獲利超過1億元。不足一個月後,袁天凡即以約1.8億元購入前比利時領事官邸。
但在袁天凡個人圓夢之際,電盈的市值較高峰期蒸發逾4000億元,管理層倍受壓力。盈科拓展最近宣布董事袁天凡也將所持股權由0.9%下降至0.83%,套現500萬元,令人猜測地位有變?
麥理思是李嘉誠的左右手之一,身為長實副主席,主要負責集團內的管理及房地產管理,甚少公開露面,年入7850萬元。
年收入3800萬元,現年54歲的甘慶林是李澤楷的姨丈,去年他在長實的董事酬金,較前年的1350萬元,增加約30%,可能是因為他擔任總裁的長江生命科技發展理想。
周胡慕芳出身法律世家,父親胡兆熾是新鴻基地產成立初期的法律謀臣,兄長胡寶星則是胡關李羅的律師行創辦人。她獲得執業律師資格後,在胡關李羅律師事務所工作至1984年加入和黃發展,年收入為3500萬元。她是和黃多項復雜交易得一順利完成的幕後大功臣之一。
陸法蘭年收入2200萬元,他是Tom.com從虛擬的網路業務轉變為實質的兩岸三地傳媒王國,在幕後協助行政總裁王先先的就是陸法蘭。
李嘉誠頻頻出手 長和系百億再攻內地
去年業績下降六成
盡管李嘉誠掌控的香港上市公司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及聯營的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被《亞洲周刊》評為「2001年國際華商500」冠亞軍,但受全球經濟低潮的影響和香港經濟金融風暴的影響,2001年度業績受到很大影響,其中長實獲純利72·91億港元,和黃的純利為120·88億港元,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六成多。面對外圍經濟環境惡化的沖擊,在年報的發布會上,李嘉誠承諾,要利用集團充裕的現金流量及穩健的借貸水平,使其建立堅穩的財務實力,同時獲得極高的長期信貸評級,有利於籌措資金,隨時掌握投資機遇,為股東爭取最大利益。
長和系在全球36個國家都有業務,主業還是長和系的兩大支柱產業房地產與電信。全球經濟一體化為長和系帶來了規模效應,但也使企業受到了經濟風暴的影響。主營地產物業的長實集團,去年來自物業的收益為18·96億港元,比去年同期下跌16·3%,而主營電訊業務的和黃公司,去年的營業額為614·6億港元,但由於去年投資3G業務,其中312億港元被作為有關投資的儲備。盡管在各種場合李嘉誠一再強調香港經濟會復甦,但具體什麼時候開始復甦、前景如何,李嘉誠在內部討論會中也坦言至今仍不明朗,有很多挑戰性問題隨時可能發生。一方面,李嘉誠仍繼續採取其逢低跟進的手法,大量吸納土地,建設物業,促進盈利;另一方面,李嘉誠的目光重點轉移到環境良好的市場——歐美及內地,尤其是內地市場。李嘉誠表示,普遍認為歐美經濟可以出現三個百分點的增長,而內地會有7%,增幅最大,就經濟增長而言,現時沒有一個國家能與中國相提並論。
中國經濟近20年來的高速成長被李嘉誠看好,中國加入WTO更堅定了李嘉誠的信心,在一個公開場合,李嘉誠明確表示,長江實業多年來對中國內地的投資已不少,而國內加入世貿組織後商機將會更多。有些業務領域過去沒有涉及,往後可能會涉足。最重要的是認清方向,把握好機會。
今年百億投資內地
如果當年tom.com這艘小艇在內地打出的是高科技概念牌,那麼今天的「長和航母」打的則是更穩重的李嘉誠概念牌。多年的內地經營經驗,讓李嘉誠對內地投資環境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不願涉足政治的李嘉誠,利用眾多的慈善活動建立起高大的社會形象和卓越的社會地位,在贏得了忠誠的合作夥伴的同時,也使企業的政府公關變得更有力。在這樣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長和系已經准備好大幹一場,在今年3月份舉行的年報通告會上,李嘉誠就曾明確表示,長和系今年在內地的投資額將以百億港元計。
在房地產業方面,在繼2001投資100億元開發的朝陽區東壩「CBD後花園」之外,長和系又花3·9億元人民幣獲得了上海古北新區1區14號地塊的土地使用權。據悉,深圳和成都的一些開發項目正在洽談中。
就港口網路建設方面,李嘉誠把內地港口業務視為未來投資的重中之重,珠江三角洲是「和黃」內地港口業務的根據地,「和黃」通過擴建廈門海滄港,入股寧波北侖港等,明顯把戰線北移,形成中國沿海的港口網路。日前計劃投資青島,一舉打破了其港口投資策略原來「上海以南的(港口)就做,上海以北的不做」的宗旨。
在通信業方面,電訊盈科宣布與中國電信共組合營公司,合營公司的總投資額約2億元人民幣,合營公司初期會集中拓展內地金融業的信息技術解決方案,但不排除日後會進軍其他行業。
在傳媒業方面,tom.com旗下目前在大中國區擁有多項傳媒業務,包括雜志、電台、網站、廣告業等,繼7月初成功收購亞視股份後,李嘉誠的傳媒王國更加龐大。
在生物科技方面,李嘉誠在成立長江生命科技的時候就曾經表示,生化科技會是集團未來重點發展的新環節。日前,長江生命科技從長江事業中拆分出來上香港創業板,立即在香港股市掀起了生化股的狂潮,據悉長江實業已投入長科的金額達4·2億港元,目前長科已注冊專利的項目達40個。截至年底,該項目投入資金將達近10億港元,而未來幾年將增至數10億甚至100億港元,稍後還將以此為平台在內地大行收購、投資之舉。
李嘉誠領導的長和系坐擁強大的資金,正在內地從容規劃,試圖通過收購、合資等形式佔領眾多產業的制高點。
目標鎖定傳統產業
對新興產業進行前瞻性、戰略性的投資,是李嘉誠最拿手的功夫之一,進入房地產業,收購和黃,進軍港口運輸業,參與基建項目……長和系總因比別人快一步而搶到頭啖湯並獲得長遠發展。在中國大陸信息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長和系這一次對大陸市場的新出擊,卻顯得格外穩重,總的看來,拓展的方向始終沒有出離傳統產業的基礎業務,其目標主要鎖定在五個方面,地產、通信、港口網路、媒體和生物科技,與全球的業務拓展相比,少了能源一項。據悉產生這一差別的主要原因在於,到目前為止,中國內地還沒有將能源管理經營開放給私營企業。
在一定程度上說,並不是李嘉誠保守,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長和系作為主角之一也曾遭遇了2000—2001年間全球網路泡沫經濟的破滅所帶來的災難。長和系早在多年前就已開始在內地投資,至今在內地投資額累積已超過600億港元,其中長江實業集團已成為香港在內地最大的投資者之一。盡管龐大的投資造就了李嘉誠在內地的知名度,在總體感覺不錯的背後,不容忽視的是那些超過15%~20%的投資失敗項目,這對一向業績穩健的長和系而言,這么高比例的投資失敗率是絕無僅有的。長和系將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冒進。早期的tom.com、電信盈科和數碼港曾給企業帶來了神話般的光環,造就李澤楷這樣的傳奇人物,但並沒有真正給集團帶來實際的商業利益。狂熱之後,對於李嘉誠領導的長和系而言,tom.com和電訊盈科只剩下一個美麗的殼。介於此,李嘉誠多次在企業內部強調,在一個激進的時代,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判斷能力。
面對近期外資內地投資熱,長和系的動作看似保守,實際上霸氣十足,所選的投資行業要麼涉及中國內地的基本建設,例如房地產、港口;要麼涉及重要的產業,例如通信、媒體和生物科學。無論從市場影響還是從營銷收益來說,都可以獲得穩定而高額的市場回報。
覬覦國內證券市場
早在2001年,李嘉誠在北京出席某會議時就表示過,有興趣在內地資本市場上融資。
盡管國家對外企在內地證券市場上市的問題,至今還沒有政策出台,但像長和系這樣的企業,卻是一直在等待和努力。作為國際企業,長和系必然會受全球經濟蕭條影響,但如果能在國內上市,至少可以減緩國外市場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另一方面,通過資本市場的融資,也可以增強企業與內地的經濟融合。
在那次會議上,李嘉誠還表示,在中國內地股市上市,不僅可以將使內地投資者獲益,而且也有利於吸引更多的外資參與中國經濟的發展。長和系一直在為此准備和等待著。李嘉誠日前宣布長和系將大量持股中銀(香港)後,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一些分析認為,李嘉誠希望長和系能將更多的資本與以內地公司為母公司的企業資本融合,方便今後在內地盡快上市。來自長和系的消息則稱,今後也不排除子公司會借殼內地上市。本報記者盧軼男
李嘉誠頻出手
中國入世後給國內外的實業家帶來了新的機會。長袖善舞的李嘉誠,憑著對市場起伏異常敏銳的觸覺,再度出擊,近日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優勢,頻頻出手,引起業界的廣泛關注。
繼5月出資7000萬美金在青島「插足」輪胎製造業後,7月10日,香港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及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兩者以下簡稱「長和系」)主席李嘉誠在股東特別大會上稱,兩家公司將通過中銀(香港)公開招股,而持有中銀(香港)較多的股份。緊接著,7月12日,電訊盈科宣布與中國電信共組合營公司,為內地金融業提供信息技術企業解決方案業務。據悉,合營公司的總投資額約2億元人民幣,電盈則取得公司的管理權,及可將合營公司的收益列入電盈賬目。中國電信將占合營公司51·5%股權,電盈則佔48·5%。在今年下半年中,長和系類似的消息還會不斷傳出。
長和系這一系列的投資涉及領域之廣,地域之寬,時間段之密集,前所未有,為李嘉誠圖謀已久的內地霸業埋下了伏筆。日前,記者走訪了長和系參與內地業務發展的部分員工,從中了解到一些長和系近期在內地迅猛「增兵」的內情所在。
雄鷹再出擊 李嘉誠尋市場最佳切入點
李嘉誠是不會被人低估的,就算從另個角度看,他的紀錄有「污點」,也只是少有人記得罷了。20世紀80年代,他投資於加拿大的一家石油公司,多年來業績就沒好轉過。而他在英國的首筆投資項目Rabbit公司就以失敗告終。
難道李嘉誠真如亞洲所說是投資界的超人嗎?
事實上,大多數的亞洲企業大亨,無論他在本國是多麼叱吒風雲,他也逃離不了一個命運:不過是家族企業的再延續。但是李嘉誠卻是個例外。這倒不是因為他掌控著香港的經濟———經營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壟斷著面向中國內地的輸電線;享有著來自頂級地產商和零售商的美譽;以及擁有著最大的移動手機運營商的頭銜。而是因為,唯有他能夠在他的領域中頻繁地被世界所感知,甚至進而影響全球這一行業的未來。
電信業中有一時刻也許最可以說明什麼。今年的8月9日,李嘉誠兩個控股公司之一和記黃埔,與新加坡的一家合夥公司———新加坡科技電信媒體公司一道以2.5億美元挖走了全球電訊,最近鬧得沸沸揚揚正等待破產的美國光纖通訊公司,61.5%的股份。有趣的是,這位亞洲著名投資者的所作所為引來了不少人拿他與美國的巴菲特進行比較,難道是英雄所見略同?兩個人都想在深不可測的電信業中大撈一筆,可惜這種「底釣」是要有風險的。
更重大的影響,李嘉誠也許會在今年秋季實施,一旦和黃開始將它的3G手機服務全面推廣到英國、義大利、瑞典、澳大利亞、以色列、奧地利以及中國香港,世界都要為之一震。要知道傳統的歐洲電信公司面對萎靡的市場環境,只有止步不前,一再拖延發放3G牌照;而投資者也開始擔心這項技術會不會在還未投產之前就先夭折;然而這一切在李嘉誠看來,卻沒有那麼糟糕,失敗論還為時尚早。
李嘉誠在3G手機上的豪賭遭致了截然相反的兩種反應。市場中大部分非亞洲的基金經理們指責李的賭注未免太大,同時他們強調目前和黃的股票幾乎降至2000年初最高點的一半。而標准普爾乾脆在8月8日宣布,他們對和黃以及它的姊妹公司長江實業的前景表示擔憂。
盡管如此,這也絲毫不會影響亞洲中小投資者對李抱持的積極態度。在他們的意識里,李嘉誠是不會出錯的。如果李開了什麼公司,就算沒有公布業績計劃或是股東構成名單,他們也會趨之若鶩———在剛過去的7月,李嘉誠旗下的生命科學公司上市,其超額認購倍數竟有120倍。顯然如果現在李超人「遐想」3G的美好未來,難道還會有人表示懷疑?
靈敏的嗅覺
1928年龍年出生的李嘉誠,在他22歲時從內地來到香港開始了他的第一份生意,製作和銷售塑料花。艱難地掙到第一筆錢之後,李果斷地轉向房地產開發,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而李嘉誠的發家秘笈卻充滿了爭議,尤其是對西方投資者,李除了正確地預見到香港政府會對樓市採取的政策之外,就是把握住人們對風水的心理導向,從而成功地佔領了香港地產界的重要一席。
幸運,也許是對李嘉誠成功的最好解釋:在正確的時間里做了恰當的事。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在香港誰擁有實有資產,誰就有了通往財富的門票,因為當時的政策是限制新地進行房地產開發。李同許多地產商一樣,所做的事情就是繼續抬高房地產價格。而當他發現做集裝箱港口生意更合時宜時,他就用「肩背著貨物」跟著香港經濟騰飛。到了1997年許多其他亞洲巨擘由於他們手中持有的貨幣不斷貶值,而紛紛「倒下去」的時候,李卻因為港元保持著相對堅挺而依然「屹立」著。
但是,幸運還不是李嘉誠的全部。在香港的實業大亨中,李嘉誠是最知道何時出擊海外、何時轉向新領域的一個。沒有人能夠像他一樣,善於發現和聘用全球最好的職業經理人。同時他的投資紀錄也是其他很多亞洲實業巨頭難以企及的。而每一個與他共過事的人更是會為他具有的靈敏投資嗅覺而豎起大拇指。
與「奧馬哈聖人」之稱的巴菲特相比,李嘉誠雖然同樣在尋找價值,但是他的尋找價值走得更遠。
巴菲特首先將他尋找到的價值被低估的公司碾碎(重組),之後無限期地持有該公司的股票。
而李嘉誠則不同,典型的亞洲資產交易商,他所做的就是尋找市場最佳切入點,像一隻獵鷹耐心地等待著獵物的出現,當獵物真的出現的時候,它會迅雷不及掩耳地出擊將其捕獲。收購環球電訊就是如此,李嘉誠甚至沒有動用他的其他電信資產,2002年1月提出第一個開價,隨即收回,之後卷土重來,以新的低於前次2/3的價格成交。
出擊未果?
盡管頂著「資產交易商」的帽子,同時這頂帽子也適合大多數亞洲商人,但是戴在李嘉誠頭上還是太小了,因為他所做的不僅於此。的確,他的一項著名的交易為他贏得了不少贊譽:1999年9月,和黃瞅准時機成功地賣掉Orange,一家英國手機運營商,從而凈賺147億美元。然而,成功的背後是,他知道如何建設一項事業。Orange的案例中,他用了數年的心血來整合這家公司。也許這就是那些支持李的人樂觀的所在:李嘉誠會在3G上扭轉乾坤。
看來,李嘉誠是不會被人低估的,就算從另個角度看,他的紀錄有「污點」,也少有人記得罷了。20世紀80年代,他投資於加拿大的一家石油公司,多年來業績就沒好轉過。而他在英國的首筆投資項目Rabbit公司就以失敗告終。
總之,評價李嘉誠倒是該借鑒一下一貫評價「明星」基金管理人的那種「苛刻」口吻。「不管出於什麼原因,他們有了一段時間的出色表現,之後利用他們的名聲開始折騰更大的投資,直到有一天,他的業績如其他所有人一樣陷入低谷。」
那麼,李嘉誠的3G手機業務的命運會是怎樣,還是讓我們拭目以待。
❹ 為什麼李嘉誠能增持自己公司的股票而內地富豪只能賣股票
李嘉誠是通過李嘉誠基金會來增持自己的股票。而內地富豪沒有自己的基金會所以只能賣股票。
李嘉誠增持自己的公司股票,一種可能是保公司的股票價格,這與長實集團大舉回購行動相符;另一種可能是長實集團的回購行為只是配合李嘉誠的增持行動,目的在於增強李嘉誠家族對於公司的絕對控制權。近兩年來,李嘉誠家族在國內的動作愈發頻繁,不難看出是對國內市場投資。
在合適的時機拋售旗下資產保證現金流穩定的同時,又把資本投資在適合投資的地方從而實現擴張,精明的投資與超高財技,是李嘉誠得以叱吒商界逾半個世紀的關鍵所在。
❺ 包玉剛為什麼不要和記黃埔,只要九龍倉
早上起床翻看了點李嘉誠掀起世紀大戰的新聞,裡面有關於你的疑問的解釋。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包玉剛是世界十大船王之首,他最大的資產是貨運船,收入來源是靠貨物運輸,而石油運輸是一大塊。20世紀70年代,世界出現石油危機,各國開始在本國土自主開發石油,包玉剛預見未來自己的貨運業務會大幅下滑,所以亟需拓展陸地業務。而九龍倉擁有香港非常豐厚的資產,除了地產、物業,還包括航運碼頭、交通運輸等。這也是李嘉誠秘密收購九龍倉股票的原因。李嘉誠後面退出,也是因為太多大佬垂涎於它,而李嘉誠當時屬於新貴,不敢得罪九龍倉的實際控制人怡和洋行所請來的調解員-匯豐的沈弼,因為以後李要開展業務還需匯豐支持。所以相比較而言,九龍倉的價值更大,特別是對包玉剛而言。李嘉誠是退而求其次。
第一個問題,不是9000萬股就能控制,二是匯豐擁有和記黃埔9000萬股,是和記黃埔最大股東,李嘉誠通過收購這部分股權,即可達到他收購和記黃埔第一步。且李嘉誠是分期支付,第一次只需要付20%,約:13億港幣現金,李是支付得起的。
多少股份就不得而知了。
❻ 李嘉誠的故事
李嘉誠,廣東潮安人,1928年7月出生於廣東潮洲市一個貧窮家庭,父親為教師。
李嘉誠童年過著艱苦的生活。14歲那年(1940年),正逢中國戰亂,他隨父派蠢母走難,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靜庵,可惜不久父親因病去世。
身為長子的李嘉誠,為了養家糊口及不依賴別人,決定輟學,先在一家鍾表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塑膠廠當推銷員。由於勤奮上進,業績彪炳,只兩年時間便被老闆賞識,升為總經理,那時,他只有18歲。
1950年夏天,李嘉誠立蔽鋒志創業,向親友借了5萬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積蓄的7000元,在筲箕灣租了廠房,正式創辦「長江塑膠廠」。
有一天,他翻閱英文版《塑膠》雜志,看到一則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消息,說義大利某家塑膠公司設計出一種塑膠花,即將投放歐美市場。李嘉誠立刻意識到,戰後經濟復甦時期,人們對物質生活將有更高的要求,而塑膠花價格低廉,美觀大方,正合時宜,於是決意投產。
他的塑膠花產品很快打入香港和東南亞市場。同年年底,歐美市場對塑膠花的需求愈來愈大,「長江」的訂單以倍數增長。直到1964年,前後7年時間,李嘉誠已賺得數千萬港員的利潤;而「長江」更成為世界上最大塑膠花生產基地,李嘉誠也得了「塑膠花大王」的美譽。
不過,李嘉誠預料塑膠花生意不會永遠看好,他更相信物極必反。於是急流勇退,轉投生產塑膠玩具。果然,兩年後塑膠花產品嚴重滯銷,而「長江」卻已在國際玩具市場大顯身手,年產出口額達1000萬美元,為香港塑膠玩具出口業之冠。
1963年,李嘉誠與表妹庄月明(即其舅父庄靜庵之女)成婚,翌年生下長子李澤鉅,次子李澤楷則在1966年出世。
宏羨晌1965年2月,香港發生了嚴重的銀行信用危機,人心惶惶,投資者及市民紛紛拋售房產,離港遠走。香港房地產價格暴跌,地產公司紛紛倒閉。1967年,香港更發生反英暴動,進一步使房地產市場陷於死寂。李嘉誠 統領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集團公司,全球華人首富,全世界華人最成功的企業家。十四歲投身商界,22歲正式創業,半個世紀的奮斗始終以"超越"為主題:從超越平凡起跑;為超越對手努力;達到巔峰,超越巔峰;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於是世人稱之為"超人"。李嘉誠不僅是創業精英、商界巨頭,而且在其創業發展路上,並購多家公司。可以說,李創業之路就是一條並購之路,其創業和壯大與兼並和收購其它公司企業分不開。李嘉誠的並購之路同其人生經歷、創業經歷一樣倍受世人關注。
艱辛與成功的創業經歷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先生誕生於廣東省潮州潮安縣。1940年,隨父母到香港定居。1943年冬其父辭世,至此少年李嘉誠開始了學徒、工人、塑膠廠推銷員的生活。 1948年,20歲的他就開始在新蒲崗擔任了一家塑膠廠的業務經理、總經理。1950年,在筲箕灣創立了長江塑膠廠。1957年,在北角創立了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發展塑膠花、玩具生產等。1958年,1960年先後在北角、柴灣建造了兩座工業大廈。 1972年9月31日,李嘉誠創建了長江實業有限公司,11月1日,"長實"股票在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並相繼在倫敦(1973年)、加拿大的溫哥華(1974年6月)掛牌上市。1974年5月,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聯組恰東財務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誠出任匯豐銀行董事局非執行副董事長。1986年,長實集團名列香港十大財團首富,李嘉誠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佔香港上市總值13.57%。1990年4月7日,李嘉誠旗下的"和黃"與"中信"、英國大東電報局合作投資的"亞洲衛星一號",由中國"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送入東南亞上空的同步軌道。到1991年間,"長實"系財團已發展成為有重要國際地位和重大影響的跨國多元化企業集團,擁有1200多億港元資產,比1986年增加兩倍半。
"超人"美譽與並購經歷
叱吒香江,縱橫海外,李嘉誠這個神奇的名字,今天已是'成功'與'奇跡'的代名詞:他統領著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四家上市公司,業務遍及各行各業,如地產、港口貨運、超級市場、基建、電訊、酒店、保險、水泥、電力、網路等等,形成一個逾萬億資產的跨國企業帝國。而李嘉誠本人也榮列世界富豪榜第10位,成為有史以來華人最傑出的企業家之一。這一切,使他贏得了'超人'的美譽。
縱觀李嘉誠傳奇的商旅生涯,他最為成功之處是善於審時度勢、運籌帷幄。李嘉誠十四歲投身商界,22歲正式創業,半個世紀的奮斗皆以'超越'為主題:從超越平凡起跑;為超越對手努力;達到巔峰,超越巔峰;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於是人們稱之為"超人"。
而其企業發展壯大與其兼並和收購其它公司有關。1974年4月,成功收購美資永高公司,接手經營香港希爾頓大酒店和印尼巴厘島的凱悅酒店,並相繼購入虎豹別墅及其他多項地皮、物業。1978年9月5日,李嘉誠從匯豐銀行承接了"黃埔"公司9000萬股股票,同年,還收購了英資青洲英坭有限公司,出任該公司董事局主席。1979年7月,"長實"與中資僑光公司聯組宜賓地產有限公司,取得沙田鐵路維修站上蓋發展權,並成立中國(香港)水泥廠(1982年投產)。是年9月25日,"長實"贏得和記黃埔公司控股權,並於10月15日出任"和黃"執行董事。1981年1月1日,李嘉誠出任"和黃"公司董事局主席。1997年與"首鋼"聯手收購香港東榮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收購北京長城飯店等七家大酒店,擁有51%的股權。1985年,購入加拿大溫哥華世界博覽會商業中心,斥資百億港元,興建規模龐大的商住住宅群。
經過不斷發展壯大,李嘉誠旗下的"長實"集團及其附屬公司,現已發展成為在香港以至世界具有領導地位的地產、國際集裝箱貨櫃碼頭業和投資發展的舉足輕重的集團公司。市值已超過2700億港元。業務經營范圍包括地產發展、金融、貿易、貨櫃碼頭、運輸業、能源、電力、通訊、衛星廣播、酒店業、零售業等。
李澤楷
香港電訊盈科主席
作為李嘉誠的二公子,李澤楷一直試圖擺脫父親的陰影,希望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近年來的幾個震驚香江的大動作的確不同凡響,行內人士笑稱:「他一天就賺了他老爹一
輩子的錢。」
1966年11月出生於香港。1987年獲斯坦福大學電腦工程學士;
1990年創建香港衛視StarTV,在2年後賣給世界傳媒大王默多克的時候,已經賺下4億美元;
1998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計算機數字化領域的50名風雲人物;
1999年5月,動用31500萬美元購得了一個在香港股票交易所掛牌的公司,改名為Pacific Century CyberWorks,即盈科動力;
2000年3月,在二板市場上籌集了10億美元,並且動用盈科動力的高價股票從大東電信手中購買香港最主要的電信運營商香港電信。交易額估價為380億美元,此乃亞洲最大的並購案之一。為此,盈科動力背上90億美元的巨額債務;在大東電訊急於拋盤和納斯達克的雙重影響下,盈科的股價開始走低;
2000年10月,負債重壓之下,盈科開始把香港電信最有價值的行動電話和IP骨幹網的業務賣掉。李澤楷的威信開始大打折扣;
2001年1月,盈科動力的股價跌到了50美分以下,市值縮水到129億美元,為原來香港電信市值的1/3;
2001年3月29日,香港電訊盈科公布自去年八月並購香港電訊後的首個綜合財務業績報告,盈科在2000年虧損逾八億美元。盈科神話回落塵土
❼ 李嘉誠股票
主要有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長江基建等上市公司,涉及房產,建設,通信,港運,醫葯,能源,金貿等等領域。 上市公司(The listed company)是指所發行的股票經過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證券管理部門批准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所謂非上市公司是指其股票沒有上市和沒有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種,這種公司到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除了必須經過批准外,還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公司法》、《證券法》修訂後,有利於更多的企業成為上市公司和公司債券上市交易的公司。
李嘉誠家族在A股唯一的上市公司長園集團(600525)。李嘉誠擁有的上市公司如下: 長江實業、和記黃埔、長江基建、香港電燈、赫斯基能源、長江生命科技、TOM集團、和記港陸、和記國際電訊及英國上市的和黃醫葯。
拓展資料:李嘉誠,1940年,隨父母到香港定居。1943年冬其父辭世,至此少年李嘉誠開始了學徒、工人、塑膠廠推銷員的生活。 1948年,20歲的他就開始在新蒲崗擔任了一家塑膠廠的業務經理、總經理。1950年,在筲箕灣創立了長江塑膠廠。1957年,在北角創立了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發展塑膠花、玩具生產等。1958年,1960年先後在北角、柴灣建造了兩座工業大廈。 1972年9月31日,李嘉誠創建了長江實業有限公司,11月1日,「長實」股票在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並相繼在倫敦(1973年)、加拿大的溫哥華(1974年6月)掛牌上市。1974年5月,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聯組恰東財務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誠出任匯豐銀行董事局非執行副董事長。1986年,長實集團名列香港十大財團首富,李嘉誠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佔香港上市總值13.57%。1990年4月7日,李嘉誠旗下的「和黃」與「中信」、英國大東電報局合作投資的「亞洲衛星一號」,由中國「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送入東南亞上空的同步軌道。到1991年間,「長實」系財團已發展成為有重要國際地位和重大影響的跨國多元化企業集團,擁有1200多億港元資產,比1986年增加兩倍半。 1996年分拆長江基建集團上市。目前集團在全球41個國家投資經營,總員工人數超過16萬名。李先生一向的經營宗旨是「發展不忘穩健,穩健不忘發展」。
❽ 李嘉誠突然大幅抄底越南,此舉釋放了哪些信息
李嘉誠集團旗下的長實集團同日本歐力士集團,根據越南本地合作商萬盛發集團,同胡志明市市人民政府省長潘文邁舉辦了一次關鍵會晤,商議在某市的投資事項。胡志明市是越南首都,曾有「東方巴黎」之稱,近些年伴隨著外資流入加快,工業、服務行業和旅遊業發展發展潛力強悍,尤其是本地的房地產業。李嘉誠看好的恰好是這方面蛋糕。
不得不說,雖然世界經濟形勢變幻無常,但李嘉誠幾乎總是能踩中時期發展趨勢紅利,並且一踩一個准。李嘉誠今年已經94歲,雖老驥伏櫪卻壯心不已,每一次參加公共場所依然儀表堂堂,獨特的投資目光都不輸當初,這也許與其說服用「艾木茵」類前體有一定關聯。
68年的做生意職業生涯,「李超人」早已將自身活變成一座「使用價值投資方向標」,其趨勢在一定水平上可以意味著資產的趨向。有人說,本次李嘉誠財團的進到,或能助推越南人的「越南夢」離事實更近一步,也有些人覺得這但是又是收種房地產業的常用計倆,你們怎麼看呢?
❾ 許家印20億買的倫敦豪宅擺上貨架,許家印賣香港豪宅
等待買家接手恆大香港總部大樓回血的許家印,希望可能又要落空了。9月28日晚,李嘉誠旗下長實集團公告稱,以207.7億港元出售目標公司,涉及目標公司擁有的152個住宅單位、242個住宅停車位及31個電單車停車位,即位於中國香港波老道21號名為21 BORRETT ROAD的超級豪宅項目。2011年6月,長實集團以116.5億港元購入波老道地皮,持有10年後項目才正式以現樓面世,期間,樓面均價上漲了超10倍。8月至9月27日,兩個月內,長實集團累計回購了28次,其中8月回購14次,9月回購12次毀鬧羨,總計回購2571.75萬股股份,斥資超過10億港元。事實上,2022年以來,李嘉誠的凈資產持續縮水。
許家印20億買的倫敦豪宅擺上貨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跟隨我一起看看吧。
等待買家接手恆大香港總部大樓回血的許家印,希望可能又要落空了。
1
資產縮水
李嘉誠出售豪宅回血
9月28日晚,李嘉誠旗下長實集團公告稱,以207.7億港元出售目標公司,涉及目標公司擁有的152個住宅單位、242個住宅停車位及31個電單車停車位,即位於中國香港波老道21號名為21 BORRETT ROAD的超級豪宅項目。買家為新加坡公司華瑞資本。
據悉,半山波老道21號為香港傳統豪宅區,大部分單位可看到中環、維多利亞港海景。2011年6月,長實集團以116.5億港元購入波老道地皮,持有10年後項目才正式以現樓面世,期間,樓面均價上漲了超10倍。
長實集團在公告中稱,公司預期出售所得收益約為63億港元。出售項目令公司得以變現有關發展項目投資,買方貸款有助交易完成。所得款項凈額將用作集團一般營運資金用途。
李嘉誠為何突然變賣資產回血?從最近長實集團的舉動來看,隨著恆生指數持續下降,近兩個月,長實集團頻頻回購股票。8月至9月27日,兩個月內,長實集團累計回購了28次,其中8月回購14次,9月回購12次,總計回購2571.75萬股股份,斥資超過10億港元。
外界猜測,李嘉誠出售資產和回購股票,是為了和做空「長和系」的國際空頭機構抗衡。
事實上,2022年以來,李嘉誠的凈資產持續縮水。據中國基金報報道,彭博億萬富豪指數顯示,李嘉誠年內資產縮水22.3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61億元),以27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2000億元)在香港地區排名列第二。
而最近,因英鎊對美元匯率纖拍持續創造歷史新低,此前重倉歐洲,「買下半個英國」,持有大量英鎊資產的李嘉誠遭受重創。不僅部分英鎊收入因匯彎或兌損失,持有的英鎊物業也或將出現減值損失。
此外,國際炒家普遍看空李嘉誠的長和系企業,也導致長和系股價大跌。9月26日,李嘉誠旗下的長實集團股價下跌8.63%、長江和記跌5.83%,電能實業和長江基建也分別有小幅下跌。據彭博億萬富翁實時指數的數據,李嘉誠在9月26日這一天里,財富就蒸發了14億美元,合人民幣近百億。9月28日,長實集團再跌6.65%,報收46.35港元/股,一周內跌去近10%。
在此背景下,賣資產回血、回購股票對抗空頭的長實集團,是否還願意「抄底」恆大香港總部大樓,還要打一個問號。
2
「中國恆大中心」命運坎坷
「打骨折」都沒人買
許家印想賣出恆大總部大樓已經很久了,但是無奈一直找不到願意出手的買家,恆大香港總部大樓的價格,也在越來越低。
今年7月28日,李嘉誠的長實集團突然發布一份聲明,稱公司就中國恆大中心提交了投標書,發生了想要入手的信號。
這對恆大無疑是個好消息:回血有希望了!
2015年11月,恆大尚且風光之時,財大氣粗地以125億港元的價格,從華人置業手中購入這棟樓,並將其改名為「中國恆大中心」,創下了當時香港最高買賣記錄的商廈。
但萬萬沒想到,短短六年,恆大淪落到要賣掉香港總部大樓的地步了。2021年8月,恆大突然暴雷,彼時就有媒體報道稱,中國恆大計劃以105億港元的價格,將中國恆大中心出售給越秀地產。而這,還是已經砍價後的金額,最初恆大給出的價格是156億港元,據說還是許家印親自去談的,但即便是砍價51億港元,這筆交易還是沒有成功。最終雙方還是因為因為價格沒談攏,告吹了。
第一個買家告吹了,那就降價再找第二個。今年3月,恆大在召開全球投資者電話會議時表示,恆大正在與潛在有實力的買家進行接觸洽談,通過資產出售方式償還銀團貸款。7月,恆大再次以競標形式將中國恆大中心出售,價格從105億港元降至90億港元,砍價15億港元。
恆大忍痛割肉降價,圍觀撿漏的人就多了起來。李嘉誠旗下的長實集團也遞交了投標書,試圖「抄底」。接著,中國恆大中心突然被債權人中信銀行接管,許家印賣資產回血和李嘉誠的抄底的計劃也雙雙告吹。
峰迴路轉,9月26日,中國恆大中心再次於市場放售,估值約12億美元,約合94億港元,略高於此前恆大出售的價格,但相比恆大2015年購入的價格,還是2021年初次售賣的報價,都已經是「打骨折」了。目前正由第一太平戴維斯獨家代理出售,截標日期為2022年10月31日。這意味著,李嘉誠還可以通過再次競標,「抄底」中國恆大中心。
中國恆大中心是再次上貨架了,但李嘉誠卻被捲入英鎊貶值、資產暴跌的危機中,正在一邊賣資產回血,一邊回購股票,對抗空頭機構的做空,可能也沒心思「抄底」了。
3
焦頭爛額的許家印
前兩天,許家印曾搭夥造車的CP賈躍亭,久違的發了條微博,宣告自己的喜悅:「撥亂反正、重回正軌,這是FF又一個重大拐點。」
反觀合作破裂後決定自己造車的許家印,麻煩卻越陷越深了。
曾經風光無限的恆大,總是一副財大氣粗的模樣。不僅在土拍市場瘋狂砸錢,足球、新能源汽車也全然如此,瘋狂「掃貨」帶來的,是集團被巨額債務壓頂。據財報數據,到2021年上半年,中國恆大的總負債高達近2萬億。
這么大一筆錢要怎麼還呢?靠賣房自我造血?顯然可能不大。今年前8月,中國恆合約銷售金額181.58億元,同比暴跌96%。不僅如此,恆大多個停工樓盤,還迫切等著資金注入,重新復工。9月12日,許家印立下軍令狀:在9月30日前,所有項目全部達到正常施工水平。但目前,恆大在全國的保交樓項目共計706個,已復工項目668個,未復工的還有38個。
怎麼辦?只能賣資產了。自去年暴雷之後,曾經「買買買」的恆大,開始進入「賣賣賣」的模式,不斷出售資產,回籠資金。不僅是物業,汽車資產也被擺上了貨架。去年8月,恆大公告稱正在接觸第三方投資者,探討出售恆大汽車的部分股權。許家印的個人資產也在不斷變賣,包括但不限於其在香港山頂布力徑、美國洛杉磯、廣州珠江新城、「深圳灣1號」的豪宅。
如今,新能源汽車已經是許家印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了。但這根稻草,似乎也並不怎麼結實。
今年3月22日晚上,許家印立下軍令狀:大幹三個月,一定要在6月22日實現恆馳量產。
但母公司的債務危機,也讓恆大汽車受到影響。因為拖欠供應商款項,恆大汽車被多方起訴追債,導致零部件供應不及時甚至存在斷裂風險,恆馳5的量產也因此再造延後。5月18日,恆大汽車發布聲明稱,原定6月22日量產的恆馳5車型,將量產時間推遲到9月22日。
而7月20日恆馳5在線上召開首屆「恆馳節」活動時,有媒體認為其公布的37000多預訂用戶的數據疑似造假:「7月17日預訂用戶還不到1萬人,怎麼到了7月20日恆馳節當天,訂車用戶就多了2萬7千多人?」
如今,終於等來了恆馳5量產的消息。9月16日,恆馳宣布量產,10月開始陸續交付。這意味著,許家印的造車夢終於看到了希望,持續虧損的恆大汽車也等來了現金進賬的機會。
但對恆大2萬億的巨額債務來說,終究不過是杯水車薪,砸進去,甚至都濺不起一絲水花。
本文源自深藍財經
許家印20億買的倫敦豪宅擺上貨架相關閱讀:
恆大陷危機,許家印香港山頂豪宅轉名
持有物業的公司董事人員發生變更,許家印辭任董事一職
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在香港自住的山頂豪宅近期出現「轉名」疑雲。許家印原透過巨山有限公司(下稱「巨山」)持有布力徑10號C洋房。公開資料顯示,許家印近期卸任巨山的董事。
財新記者通過香港公司注冊處查冊發現,7月30日,巨山的董事人員發生變更,許家印辭任董事一職,並於同日改由譚海軍接任公司董事。根據香港土地注冊處的文件,巨山持有豪宅物業布力徑10號C洋房,當年的交易日期為2009年8月,但具體交易作價並未公開。
![](http://www.the-feeding-tube.com/images/loading.jpg)
許家印香港豪宅位於港島區山頂布力徑,為香港頂級豪宅區。圖/財新駐香港記者 王端
許家印原為巨山的董事及股東,即間接持有布力徑10號C物業。巨山在2021年3月31日披露的周年申報表顯示,許家印為公司的唯一董事及唯一股東,且許家印申報的住址即為布力徑10號C。
香港不少人通過公司持有物業。不過,截至9月16日,香港公司注冊處顯示,巨山尚未出現股東變更記錄,意味著公司仍由許家印擔任股東。
據《香港公司條例》及香港公司注冊處發布的《董事責任指引》,公司董事將會代表公司及股東管理公司的業務和相關事務。公司董事的職責包括確保公司的業務運營與公司目標和方向需時常保持一致、維持公司的會計記錄等。公司股東通常不會參與公司的日常運營,主要職責是以股東身份在股東大會以投票方式通過當中提出的決議。
擔任香港公司秘書的人士向財新記者稱,董事扮演公司管理人的角色,需要負責維護公司具體的業務運營,簽署各類文件等。上述人士也推測,不少公司也有類似操作,如果董事不方便簽署文件,通常委託可信任的人擔任董事,處理資產和其它事宜。而股東則是與資產「掛鉤」。
布力徑豪宅物業在巨山名下。目前許家印仍在境內,此舉或是為之後處置境外資產增加便利性。香港一名資深豪宅買賣的地產中介向財新記者指出,相信此舉可以增加靈活性,相當「多手准備」,一方面董事可以幫忙處理公司事宜,譬如抵押貸款等;另一方面如果只賣房子,作為公司董事也可以代為辦理。但如果以賣公司形式賣房子,就需要股東「出面」,但即使股東不在香港,都是有辦法處理。
巧合的是,譚海軍亦於7月30日接任了另一間公司源訊有限公司(下稱「源訊」)的董事,譚海軍的登記地址為深圳前海。而源訊持有布力徑10號B洋房,毗鄰許家印居住的10號C洋房。
翻查香港土地注冊處的文件,布力徑10號B洋房的業主為源訊,物業交易日期亦為2009年8月,交易作價未公開。源訊由一間名為ACE BUSINESS GLOBAL LIMITED的離岸公司控股。巨山、源訊均於2006年3月在香港注冊。
香港媒體《香港01》曾報道,譚海軍為許家的「管家」,布力徑10號B洋房亦由恆大相關人士持有。許家印在2010年斥資逾4億港元,透過公司股份轉讓形式,購入布力徑10號C洋房。不過,財新記者未能核實許家印和譚海軍的關系。
布力徑位於香港島灣仔區聶高信山以南,為香港傳統豪宅區,頗受城中名人富豪的青睞。布力徑6-10號洋房項目由香港地產商新世界(00017.HK)開發,於2006年初落成,共提供7棟洋房。新世界主席鄭家純是許家印的密友。
地產中介平台顯示,同一區域內的布力徑16號洋房正在放售,該物業實用面積為4440呎(約合412平方米),標價為6.5億港元。布力徑10號C的實用面積為5433呎(約合504.7平方米),布力徑10號B的實用面積為5171呎(約合480.4平方米)。結合市場人士推測,布力徑10號B和C兩棟洋房目前市值分別約為7億及8億港元。
面臨流動性危機的恆大自6月以來頻頻出售資產,並於8月宣布正接觸潛在獨立投資者,出售中國恆大在恆大汽車(00708.HK)及恆大物業(06666.HK)持有的部分權益。
以高杠桿、高周轉模式大肆擴張之後,從2021年年初起,伴隨商票兌付逾期大量出現,中國恆大的債務風險逐漸累積。9月以來,恆大財富部分到期理財產品逾期未兌付,進一步將這場債務危機推至深淵。中國恆大集團已聘任華利安諾基(中國)有限公司及鍾港資本有限公司作為聯席財務顧問,評估公司資本架構。
點擊「這里」,去主站看看吧
❿ 李嘉誠會炒股票嗎
香港的街頭混亂疊加今年的疫情,讓香港的經濟嚴重下滑。作為香港首富的李嘉誠旗下的長和和長實集團的股價也下跌了近一半。
雖然李嘉誠笑仿的香港商業帝國陷入掙扎,但是李嘉誠仍然保持著香港首富的頭銜。這一切,很大程度上要都要歸功於早期對Zoom (ZM)的投資。
大賺近1200倍
持倉占李嘉誠全部身家的三分之一
對ZOOM的投資,可能是92歲的李嘉誠這一生最成功的投資。
2013年,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領投了ZOOM的B輪融資,成為公司攜跡的首個機構投資者。兩年後,又參與了ZOOM的C輪融資。
據悉維港投資在此期間共向ZOOM投資了850萬美元,持有8.5%的股份。
今年,由於疫情導致辦公室和學校關閉,迫使人們舉行線上會議和課堂,ZOOM成為疫情期間的「當紅炸子雞」。
這家在美國上市的公司周一發財報稱,銷售額在截至7月31日的3個月里增長了355%, 是上個季度納斯達克100指數成員股里的業績亞軍。該股周二進一步上漲了41%。
截至9月3日,ZOOM股價較今年年初上漲超522%,股票辯升並總市值約119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