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君實生物股票還能漲回去嗎
這個說不準,股票的漲落不是人為控制的,有漲有落是正常現象,一般股票跌落到一定程度會有所回升。
拓展資料:上海君實生物醫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2012年12月27日在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熊俊,公司經營范圍包括生物醫葯的研發,並提供相關的技術開發、技術咨詢等。
2021年11月,由上海君實生物與中科院微生物所聯合開發的治療性抗體新葯js016與另一中和抗體聯合使用已獲得全球15個國家緊急使用授權。
2. 君實生物688180股吧
君實生物的股票代碼是688180。
1、上海君實生物醫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2012年12月27日在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熊俊,公司經營范圍包括生物醫葯的研發,並提供相關的技術開發、技術咨詢等。
2、2021年11月,由上海君實生物與中科院微生物所聯合開發的治療性抗體新葯js016與另一中和抗體聯合使用已獲得全球15個國家緊急使用授權。
拓展資料:
1、君實生物是一家創新驅動型生物制葯公司,致力於創新葯物的發現和開發,以及在全球范圍內的臨床研發及商業化。公司的宗旨是為患者提供效果更好、花費更低的治療選擇。利用蛋白質工程的核心平台技術,我們已處在大分子葯物的研發前沿。
2、在中國區域內,憑借卓越的創新葯物發現能力、先進的生物技術研發、全產業鏈大規模生產技術及快速擴大極具市場潛力的在研葯品組合,我們在腫瘤免疫療法、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代謝疾病治療方面處於領先地位。我們是第一家獲得抗PD-1單克隆抗體NMPA上市批準的中國公司,也是國內首家就抗PCSK9單克隆抗體和抗BLyS單克隆抗體取得NMPA的IND申請批準的中國公司。
3、我們旨在通過源頭創新來開發首創(First-in-class)或同類最優(Best-in-class)的葯物,並成為轉化醫學領域的先鋒。隨著產品管線的豐富及對葯物聯合治療的探索,預計我們的創新領域將擴展至包括小分子葯物和抗體葯物偶聯物(或ADCs)等更多類型的葯物研發,以及對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下一代創新療法的探索。
4、上海君實生物醫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12月27日,注冊地位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海趣路36、58號2號樓10層1003室,法定代表人為熊俊。經營范圍包括生物醫葯的研發,並提供相關的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轉讓、技術服務,從事貨物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葯品批發,葯品委託生產。
3. 高瓴資本重倉的百濟神州闖A股,6年虧損124億,曾遭機構做空
文 | 楊萬里
又一家葯企巨頭擬回A股上市。
近日,百濟神州公告稱,預計將於2021年上半年在科創板上市。該公司接受采訪時表示,「這主要出於公司業務及戰略發展的考量」。
如果百濟神州成功登陸科創板,它將成為第一家同時在美股、港股和A股上市的本土葯企。
百濟神州在美股市場和港股市場表現較好,被資金追捧的原因是明星投資機構高瓴資本持股以及公司手握重磅自研產品。
然而,百濟神州也被外界爭議,主要是公司業績持續虧損,6年間累計虧損約124.6億元。業績虧損背後又與高研發投入有關。
值得關注的是,去年9月,百濟神州曾遭做空機構狙擊。機構J Capital Research(美奇金)曾質疑公司造假,一度引發股價暴跌。
時隔一年後,如今百濟神州向A股IPO發起沖刺。按照以往規律,若上市大概率會被市場炒作。但沒有基本面支撐,估值也難以被「故事」支撐。
回顧百濟神州的上市歷程,公司於2016年2月份以24美元價格在美股上市,目前在美股累計漲幅超10倍。2018年8月,百濟神州又以108港元價格在港股上市,目前在港股累計漲幅超50%。
百濟神州被資金追捧的第一個原因是高瓴資本為公司股東。高瓴資本在資本市場的影響力不言而喻,大部分被重倉的個股皆受投資者追捧。
高瓴資本三季度美股持倉數據顯示,百濟神州位列其第二大重倉股。實際上,高瓴資本一直重金押注百濟神州,從2015年至今,連續8次不斷投資該公司。今年7月份,百濟神州定增1.46億股票,募集資金20.8億美元,高瓴資本就認購了不低於10億美元。
百濟神州被資金追捧的第二個原因是公司手握重磅自研產品。
目前,百濟神州已有兩款產品實現商業化,分別為PD-1葯物百澤安(替雷利珠單抗)和BTK抑制劑百悅澤(澤布替尼)。
百澤安於去年年底獲批上市,用於治療至少經過二線系統化療的復發或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今年4月,經國家葯監局的批准,該產品適應症擴展到尿路上皮癌(比如膀胱癌)。
三季度財報顯示,百澤安在華產品收入為4994萬美元,去年同期收入為零。這意味著,百澤安開始給公司帶來收入。
另一款產品百悅澤於去年11月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有 財經 媒體分析稱,它是 歷史 上第一個完全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得到美國FDA批準的抗癌新葯。
三季度財報顯示,百悅澤在華和在美的產品收入為1566萬美元,去年同期收入為零。同樣,百悅澤也開始給公司帶來收入。
有業內人士曾表示,百濟神州的研發能力確實強,百悅澤(澤布替尼)雖然銷售額並不高,但卻是第一個被FDA批準的中國抗癌葯,這也是支撐近兩年它股價大漲的重要原因。
百濟神州雖然是資本市場的明星公司,也一直被投資者爭議。外界聚焦點在於該公司處於持續虧損狀態。
美股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百濟神州歸母凈利潤虧損11.2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3.7億元),同比增加約100.45%。
百濟神州對此表示,主要系臨床試驗費用和研發費用的顯著上漲。今年前三季度,百濟神州的研發投入高達9.39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1.5億元),超過A股葯企龍頭恆瑞醫葯逾20億元。
一般而言,創新葯企都以研發導向為主,「燒錢」是一大特徵,百濟神州正是符合。
在2014-2019年期間,百濟神州研發投入分別為 2186萬美元、5825萬美元、9803萬美元、2.69億美元、6.79億美元和9.273億美元,6年間累計投入研發費用約為20.5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4.4億元)。
高研發投入導致公司持續虧損。
在2014-2019年期間,百濟神州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1828萬美元、5710萬美元、1.192億美元、9311萬美元、6.738億美元和9.486億美元。合計看,百濟神州6年累計虧損約1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4.6億元)。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部分投資者更看重市場估值差異所帶來的收益,而並非業績成長所帶來的收益。因此,即使百濟神州處於虧損狀態,投資者仍然會追捧。
我們關注到,在2019年9月5日(美東時間),J Capital Research(美奇金)對百濟神州發布做空報告,直指百濟神州涉嫌偽造近60%的銷售額並捏造了超過1.54億美元的收入。
做空報告發布當日,百濟神州在美股大跌6.78%,市值蒸發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9.3億元)。
到了9月6日下午,百濟神州回應稱,該報告的指控「失實、毫無依據且具誤導性」。但是,當日百濟神州股價再次下跌7.95%。
作為明星葯企,如果百濟神州成功回A股上市,可能會被資金炒作。但投資者也得警惕「過山車」行情。此前,回A的明星葯企康希諾和君實生物已上演類似一幕。
康希諾上市首日,股價最高漲至477元,總市值一度突破1100億元。之後,在一個月時間里,其股價最低跌至249.23元,跌幅高達47.7%。截至周三收盤,康希諾股價為378元,依然未超過前期高點。
君實生物上市首日,股價最高漲至220.4元,總市值一度突破1900億元。然而,由於業績持續虧損以及被自媒體公開質疑,其股價已跌破70元,總市值不到600億元。
股價最終由基本面決定。市場現在之所以追捧百濟神州,是對公司未來看好。如果業績不能落地,再好的「故事」也難以支撐公司的估值。
百濟神州能否成功過會以及後市表現如何,我們將繼續保持關注!
4. 入職1月獲價值超2億元期權,70%科創板葯企「搶人」靠這招
醫葯行業競爭日趨白熱化,為了成功搶奪並守住優質人才,葯企的「鈔」能力,幾乎修煉到了滿級。不論是初創階段的Biotech、還是快速擴張的BioPharma,甚至是走向成熟的BigPharma,股權激勵正在成為高薪之外,生物醫葯企業建設並穩定自身人才團隊的「標配」手段。
醫葯行業高端人才流動加劇之下,葯企想要招攬並留住人才靠什麼?
前景與「錢景」。
作為一個高門檻、長周期的行業,以研發能力驅動自身發展的創新型葯企,核心競爭力高度依賴人才的創新力。因此,想長久地維持自身的創新力,一個高效且穩定的研發團隊至關重要。
創新研發型葯企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在內卷白熱化的大環境下,單純的高薪已不是「搶人」的金標准。
相較於薪資、獎金、績效等較為傳統方式,股權激勵更像是一種新型秘密武器。 「現在幾乎所有創新葯企在高端人才的招攬中,都會開出股權激勵的條件。」有醫葯獵頭公司負責人對E葯經理人表示,這種在創新葯企中逐漸成為常態化激勵的模式,起到的是「穩」住人才的「定海神針」般的作用。
01 2.1億元股權激勵背後
加入君實剛剛「滿月」的恆瑞前首席醫學官鄒建軍,日前出現在君實最新公布的「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勵方案草案的主要授權高管名單」中。
作為君實的副總經理、全球研發總裁,在這一次股權激勵方案中,鄒建軍將獲授的限制性股票數量為300萬股,激勵計劃股票的授予價格為70元/股,這一價格為君實生物公告當日(5月25日)科創板收盤價89.1元/股的78.6%。
根據規則,首次授予的限制性股票在授予日起滿12個月後分三期歸屬,歸屬比例分別為40%、30%、30%,預留的限制性股票在預留授予部分限制性股票授予日起滿12個月後分兩期歸屬,每期歸屬的比例分別為50%、50%。
當然,天下並沒有免費的午餐,股權激勵普遍都會設置財務業績指標作為激勵條件。君實也不例外。
鄒建軍若想順利解鎖激勵股票,行權條件分別為君實生物在2020年-2022年營業收入累計不低於66億元、2020年-2023年年營業收入累計不低於101億元、2020年-2024年年營業收入累計不低於151億元。
從行權條件中不難算出君實生物設定的未來三年的業績目標。
過去兩年(2020年、2021年),君實的營收分別為15.95億元與40.25億元, 以此推算,即2022年的營收不低於9.8億元,2023年營收不低於35億元,2024年營收不低於50億元。
的確,股權激勵正是具備了這種「顯性業績考核」和「隱性市值考核」的雙重屬性。
行業顧問機構恆杉咨詢認為,一方面,股權激勵計劃存在相應的業績指標,有助於促進激勵對象最大限度地創造內在價值。另一方面,激勵對象的收益與市值增長程度掛鉤,有助於提升激勵對象對內在價值向公司市值轉化的重視程度。
富途ESOP研究同樣顯示,股權激勵對於公司的業績存在小而顯著的正向效應,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公司和原有預期相比業績平均提升約4%-5%。此外,投資者通常對股權激勵計劃給予正面的市場反應,將其解讀為管理層對公司未來發展充滿信心的利好。
02 約束與激勵並重
無論是小而美biotech,或是正在做大做強的biopharma,甚至是已經走向成熟的bigpharma,股權激勵都正在成為改善公司治理、提高治理能力的常態化手段。
據富途ESOP統計顯示,2018年8月後港股上市的所有生物醫葯企業,全部在上市前實施股權激勵或已經有相關股權激勵披露。而自2019年7月科創板正式開市以來,截至2021年底,科創板上市的76家(2019年14家、2020年28家、2021年34家)生物醫葯企業中,在上市前已實施股權激勵的佔比超70%,上市後,更是幾乎都已經推出一期或二期股權激勵。
對於把研發當做命脈的生物醫葯公司而言,股權激勵是保留關鍵人才的重要手段。《中國企業家價值報告(2021)》中指出, 對於傳統行業,股權激勵是奢侈品,但是對於人力資本密集性的硬 科技 、創新型企業,股權激勵已經是必需品。
作為唯一一家三地上市葯企,百濟神州的員工股權激勵計劃堪稱完美。其2021年登陸科創板前發布的招股書中,百濟詳細描述了公司成立十餘年來開展的多次股權激勵計劃。據E葯經理人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6月,百濟神州已完成或正在執行的股權激勵計劃共有4項,分別為《2011期權計劃》《2016期權及激勵計劃》《2018員工購股計劃》和《2018股權獎勵計劃》,由此可以看出百濟對股權激勵帶來的人才體系建設的重視。
而2011、2016、2018,從這些計劃所設定的年份節點上不難發現百濟在股權激勵方案與公司發展之間的端倪。
成立於2010年10月的百濟,在成立半年後,便發布了《2011期權計劃》。 對於未上市的初創型公司來說,股權激勵是一種留住人才的手段。 至2016 年 2 月 2 日(即《2016 期權及激勵計劃》生效)後,百濟宣布將不會根據《2011期權計劃》進一步授出任何購股權。從2011年至2015年間,為留住並激勵人才,百濟向關鍵管理人員共計授予14482萬普通股。
當時間來到百濟發展的下一個重要節點——納斯達克上市前夕,其公布了《2016期權及激勵計劃》,從初創公司走到IPO在即的十字路口,此時百濟處於迅速成長與葯物研發的關鍵期,保持人才結構穩定至關重要。股權激勵計劃已經從原來的關鍵管理人員幾乎覆蓋到了公司高級職員、員工、非雇員董事及其他主要人士(包括顧問)等全體員工,激勵的方式和工具也逐漸多樣化,包括授予公司購股權、股票增值權、受限制股份、受限制股份單位、非限制性股份、表現股份獎勵、現金獎勵及股息等激勵工具。
此後,百濟更是發布了《2018員工購股計劃》,允許符合資格的員工可以選擇拿薪資的1%-10%購買公司股票,購買價格是授予期間公司ADS市場價格的15%折價。
更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登陸港股前,百濟公布《2018股權獎勵計劃》,預留1200萬普通股,這些普通股購股權將授予公司或公司子公司尚未聘用的個人。 顯而易見,這是百濟為吸引和招攬全球頂尖人才放出的大招。
不過,萬事都有兩面性。股權激勵的確是企業為了激勵和留住核心人才而推行的一種長期激勵機制,但「餡餅」落空也時有發生。公司業績不佳、研發進度受阻等情況導致的股價大跌,使得原本屬於額外獎勵的股權激勵縮水嚴重,甚至出現股權激勵價遠高於二級市場的現價的雞肋情況。此外,一些公司將行權條件設置為「高難度」的業績目標,讓股權激勵成為空頭支票。券商研究顯示,股權激勵往往需要長達數年的執行期,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諸多變數, 如業績不達標、二級市場影響、政策變化等等多方因素都有可能導致股權激勵方案的終止。
同時,股權激勵也是生物醫葯公司面對現金流緊張時,有效的「節流」手段之一。
泰霖投資副總經理王禹算過這樣一筆賬,按照貨幣資金與三費總計的角度來看,未來3到5年,35家港股Biotech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很難由負轉正,且現金流能夠支撐三費運營的均值為3.04年,中位值則更短,僅能維持2.39年。
顯然,對於缺少現金流支撐的生物醫葯企業來說,通過股權激勵的方式既可以深度「綁定」高端人才,還可以避免因支出過高的薪酬而過快地消耗現金流,順利挺過這個資本寒冬。
參考資料:
1. ESOP(股權激勵)丨什麼是股權激勵?https://mp.weixin.qq.com/s/mYs0PRLTi8dl6uBOmhnt0Q
2. 《中國企業家價值報告(2021)》
3. 百濟神州科創板上市招股書
5. 科創戰略配售基金收益率最高有多少
據新華網消息,在投行「過年」的背後,以股權激勵為主的科創板戰略配售產品正在占據資管計劃的收益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市場上券商資管計劃收益前20名中,科創板戰略配售產品占據13席,12款產品為上市公司高管或核心員工股權激勵資管計劃。
科技創新板戰略配售領漲。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有數據統計的9757隻券商資管計劃中,今年以來共有3637隻產品收益率為正,其中收益率超過50%的有29隻。
在年內收益前20的榜單中,科創板有13隻戰略配售產品。其中,除「廣發池源美得信戰略配售1號」面向社會合格投資者外,其餘12款產品均為上市公司為其高管或核心員工定製的股權激勵產品。其中,國源證券為國盾量子定製的「國元科國盾員工參與科創板戰略配售」收益最為耀眼,年內回報率達1042.72%。
此外,特保生物、安吉科技、新麥醫療、百仁醫療、美德賽、奧特威、安恆信息等科技創新板公司的戰略配售資產管理計劃年內收益率翻倍。
「創富效應」顯而易見。
雖然科技創新板誕生不久,但這個板塊顯然已經成為新的「造富」試驗田。通過各種員工持股或股權激勵計劃,上市公司的很多核心人員通過公司上市一舉實現了身價暴漲。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科創板戰略配售都能成為「造富」的代名詞。例如,由於君實生物自科創板上市首日以來股價一路下跌,為其高管和核心員工戰略性配售的「國泰君安項峻科創板君實生物1號」年內收益率降至負值。
從各券商對科創板項目的保薦數量來看,CICC、中信建投、中信證券和華泰聯合顯然是最大贏家,保薦數量(按聯席保薦人分別計算)分別為17家、13家、11家和10家,合計佔比高達38%。同時,仍有20家券商僅成功保薦了1個科技創新板項目,呈現出明顯的兩級分化趨勢。
相關問答:員山燃工戰略配售的股票能不能買
員工不可以買戰略配售股票,戰略配售股票是指向特定(公司法人、大股東等)的對象發行的股票,這些股票價謹首格較低數量較大,並且這些股票在一段時間內不能上市交易。戰略配售股占總股本5%以上的,兩年以上才能上市交易,戰略配售股占總股本5%以下的,一年後才能上市交易。【拓展資料】一般來說,那品種型的股票都是向指定的人群來發行的。好比說公司的法人,又好比說公司的大股東,留意是大股東,通俗小股東都還沒有那種許可權資格。所以說一般的通俗員工的話就愈加不消想了。員工戰略設置裝備擺設股票有三大特點:1.發行價很低。若是是上市公司的話,會低於上市公司發行價良多,詳細是幾那就要看每家公司本身的決定了,也不克不及一概而論;2.數量很大。因為價格自己就很低,所以發行的數量大的話,後邊公司股價上漲的話,關於持有人長短常有利的。所以一般公司發行股票的話也就會多發一些;3.交易時間是有限造的。員工戰略配售的股票不克不及買到了就馬上拿去賣,如許是不被允許的。逗晌虛按照有關規定,戰略配售股票占公司總股本5%以上的話,必需要超越2年才氣交易,5%以下的話就只需要1年就能夠停止交易了。因而,一般發行那種股票一般來說都是關於公司將來的開展看好才會發行,若是公司沒有什麼將來的話,發行了也鶴發。沒有什麼人願意購置。員工戰略配售作為一種有效綁定核心人才並與其分享企業發展成果的有效舉措,相較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等其他長期激勵機制有著鮮明特色和獨特優勢。作為上市窗口期較為簡單有效的員工參與公司股權認購的方式,員工戰略配售能夠與上市前企業實施的股權激勵和上市後擬實施的股權激勵形成合力。在上市特殊時點保留核心人才、激勵員工提高企業價值的同時,有效緩解可能存在的歷史股權激勵力度不足或額度分配問題,並帶來強烈的員工身份認同感。6. 科創板前十大龍頭股
科創板前十大龍頭股為:中芯國際、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大全能源、百濟神州-U、君實生物-U、金山辦公、時代電氣、傳音控股、瀾起科技。
科創板(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board)設立於上海證券交易所,於2019年6月13日正式開板。設立科創板並試點注冊制是提升服務科技創新企業能力、增強市場包容性、強化市場功能的一項資本市場重大改革舉措,其特點是並不限制首次公開募股的定價,亦允許企業採取雙重股權結構。
7. 君實生物背後父子:無醫葯學歷背景,身家93億,父親大專學歷
作者 | 市界 曾嘉藝
編輯 | 朗明
與創新葯企背後創始人出身醫葯大拿截然不同的是,君實生物的實控人卻毫無生物醫葯背景。
11月12日,「獸樓處」發布了一篇《江湖就是人情世故》的文章,內容里直指君實生物的主要產品和研發實力等問題。
11月13日一早,君實生物火速回應稱:「與客觀事實嚴重不符、相悖」。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篇文章中還指出「領導這支團隊和這家公司的,是一對沒有任何生物學科背景的父子。」
目前君實生物的 控股股東和實控人是熊鳳祥、熊俊父子。 截至2020年9月30日,父子二人合計持有君實生物14.72%股份,截至11月13午間收盤價72.20元/股,按照市值634.3億元,二人身家達93億元。
從二人的學歷來看,與生物醫葯八竿子打不著。根據招股書, 熊俊於1996年獲得中南 財經 政法大學投資管理學士學位,後又於2007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熊鳳祥1982年畢業於笑沒武漢電力專科學校發配電專業,大專學歷。
從熊俊的從業經歷來看,他更擅長資本運作。2004年至2006年,在國聯基金管理公司擔任研究院及基金經理助理;2007年成立上海寶盈資產管理公司後至今都擔任董事長一職;2013年至2015年,擔任上海眾合醫葯董事會主席。
眾合醫葯又和君實生物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成立於2008年的眾合醫葯,是一家主要從事單克隆抗體新葯研發及產業化的一家生物醫葯公司,和君實生物的研究方向一致。於2014年1月掛牌新三板。
在熊俊擔任眾合醫葯董事期間,2012年12月眾合醫葯的董事、核心技術人員張卓兵、單繼寬共同出資100萬設立君實生物。之後,通過股份協議轉讓,熊鳳祥、熊俊父子成為君實生物實際控制人。
也就是說,一番操作後,合眾醫葯和君實生物有了一個共同的「爸爸」。君實生物的實際控制人是熊鳳祥、熊俊父子,眾合醫葯的控股股東是熊俊。兩家公司的董事長都是熊俊,並且眾合醫葯部分股東也是君實生物的股東。
最終,兩家走到一起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2015年,君實生物完成股改在新三板掛牌,2016年完成合並眾合醫葯。自此君實生物開始在資本市場風生水起,2018年在港交所上市,2020年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
除了熊俊在資本市場的運作之外,熊俊的父親熊鳳祥也是一個有著經商頭腦的人。雖然在招股書中,熊鳳祥早已於2007年11月至今退休,並於2008年12月至今,擔任廣州谷卜電子 科技 有限公司監事。
根據天眼查,湖南鳳祥酒行連鎖管理有限公司(簡稱湖南鳳祥酒行)董事長名為熊鳳祥,旗下擁有10家公司,大多也都與酒業相關。而通過天眼查的公司關聯關系,湖則激南碰盯納鳳祥酒行董事長熊鳳祥與熊俊二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8. 港股君實生物是創業板股票嗎
港股君實生物是科創板,股票代碼688180